搜索
云草(孙玉芳)的头像

云草(孙玉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30
分享

若只如初见 ——涪江的心灵之旅

        文/云草

    引言:巴蜀腹地,涪江自雪山之巅奔涌而下,携着千年沧桑与诗意,悄然诉说着古老的史诗。端午将至,晴光正好,我与朋友沿堤徐行,聆听它的脉搏,探寻沉淀于岁月长河中的文化瑰宝。初见之美,沉醉于惊鸿一瞥的震撼,恰似王维笔下“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悠远意境。涪江,我正走向你,触摸你千年不息的心跳。


      一、自然之韵

涪江,犹如一位温婉女子,静静流淌于巴蜀大地的怀抱。江边芦苇摇曳,风过时集体鞠躬,像在朝拜这条比历史更古老的河,聆听江水低吟;青山环绕,云雾如仙子飘带缭绕山间,李白笔下“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意境在此铺展——青山如屏,孤帆从日边驶来,雾霭里似有诗仙的酒气随江风漫溢。远处白鹭掠水,翅膀裁开江天倒影,碎成一河流动的星子。


    涪江源头,是岷山之巅的雪宝顶,宛如巴蜀大地隆起的玉簪,而涪江便是簪头垂下的流动翡翠项链,一路缠绕山峦,低吟自然奇迹与生命赞歌。雪宝顶顶着洁白雪冠,在蓝天下俯瞰生灵,如母亲的怀抱,以乳汁滋养大地。江水如绸,我触到她的温柔与坚韧——包容与坚定的融合,是大自然的奇妙力量。站于山脚,心被壮丽之景震撼,涌起无限敬畏与赞叹,仿佛听见山与水的对话,触到自然的脉动。

 

自然之美在和谐与宁静。涪江的携着冰川的清冽,于峡谷间漫流。指尖触碰时,像摸到自然鲜活的心跳:水的凉、花的香与风的絮语交织成旋律。每一滴都藏着千万年流淌的坚韧,一路向前。

 

两岸草木似在诉说自然的秘密, 同行的朋友指着草木讲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巴蜀荒芜,少年阿培为改变这片土地,跋山涉水来到涪江源头,遇一神秘老者。老者说,唯有以爱与纯净之心感召,才能唤醒涪江灵性,使其焕发生机。阿培每日到江边祈祷,如今两岸疯长的草木、宛若仙境的景致,皆是他当年虔诚的感召。


江水拍岸,发出轻柔的声响。阿培的故事如涪江般纯净深沉,唤醒了土地,也唤醒了我们的心灵。风拂过脸庞,凉意如诗人之手轻拨心弦,深吸一口,满是泥土与芳草的清新。此刻方懂:宁静从不是死寂,是涪江将所有的力量都藏在温柔里。我不再是匆匆旅人,而是自然的孩子、这山水的一分子,与涪江共呼吸。它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我心中的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

    眺望两岸,绿意覆盖的峰峦如守护涪江的巨人,沉默而坚定,给我前所未有的安心。或许,唯有自然能予人心灵纯粹的自由。涪江,你的美丽让我无言,你的宁静让我心动。我愿化作一滴水,融入你的怀抱,与你一同流向远方,见证土地的日出日落,感受岁月的温柔变迁。而涪江的宁静早已教会我:最珍贵的拥有,是与自然共生的初心——就像江水永远记得雪宝顶的嘱托,人也该守住与大地初见时的敬畏。

      二、历史之遗

江水载着自然的灵性,也托着历史的厚重。涪江之韵,韵在历史。沿江而行,历史的回声渐浓。斑驳古城墙爬满青苔,指尖抚过,像触到时光最初的纹路,每一砖一瓦都藏着故事:砖缝里似有战马嘶鸣,墙根下犹存市井喧嚣。

 

行至钓鱼城遗址,公元1259年的硝烟仿佛仍在崖间萦绕。南宋守军王坚、张珏率军民饮涪江水固守,以山石为盾,与蒙古铁骑对峙数月。崖壁上“不退”二字,至今仍与江涛共振,成了永恒的呐喊。这场战役终以蒙哥大汗阵亡告终,极大延缓了蒙古铁骑的步伐。站在遗址上,战鼓声、箭矢破空声似在耳畔回响,英雄的悲壮与不屈,沉甸甸压在心头。钓鱼城沉默如守护者,不仅是涪江流域的历史地标,更铸刻着中华民族的骨血。

 

       涪江的文脉。在文人墨客的笔触中愈发厚重。李白的故居简朴,风化的石桌石椅,似乎在诉说着诗仙的豪放。我坐在石椅上,闭目静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诗句穿越时空,与涪江涛声相融,流传千古。想来李白一定是饮了涪江的酒,才敢让银河从笔尖倾泻,让瀑布在诗句里永远年轻,铸就了他的不羁与自由。

 

不远处,欧阳修的题刻笔力沉雄,文字严谨深沉,他曾在此观江作赋,恰与李白的洒脱形成奇妙对照。驻足题刻前,猜想他当年是否也如我这般,被涪江的水光山色与千年文脉打动?每一处遗迹都是独特故事的容器,引我在历史人物的光影里探寻自我坐标。它们是时间的锚点,让我们在疾驰的当下仍能触到历史的温度;亦是路标,在回望中为未来指明方向。即便是寻常旅人至此,亦是在以自己的方式续写着历史。这些古迹让我们于追忆中读懂当下,于回望里照见前路。

我深感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涪江既是自然的恩赐,更是文化摇篮。无数文人墨客从江水中汲取灵感,他们如点点波光,闪烁着智慧光彩,滋养着后世心灵。每一处古迹都是历史的呼吸口,每一次驻足都是对过往的回响、对未来的期许。涪江这位智者,静静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启示我们,如何在变迁中坚守文化的根脉,传承历史的智慧。 

       三、民俗之趣

 

历史硝烟未散,江畔的烟火已起。端午涪江赛龙舟的盛况,尽显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龙舟竞发,鼓声如雷,划手们的号子与浪涛合拍,肌肉线条在阳光下游走,汗水滴落成诗,每一划都叩击着江面,也叩击着巴蜀人血脉里的坚韧勇毅——这是涪江滋养千年的精气神。岸边观众盛装欢腾,载歌载舞,喝彩与浪涛共鸣,我亦融入其中,乐而忘归。

    赛龙舟之后,夏日荷花节更添风情——涪江如被风吹皱的绿绸,岸边荷花如云似霞,彩灯高挂。荷花展览馆内精美的荷花灯,与江中的“荷花船巡游”相映成趣。船上装饰华美,歌舞升平,如流动的画卷,恍惚间穿越到古代盛世。船桨搅碎的不仅是倒影,更是把千年诗意,从李白的酒壶里晃成了眼前的人间烟火。诗词大会上,文人墨客吟哦不绝;儿童绘画比赛旁,孩子们在荷花灯下嬉戏。正所谓“涪水荷风香入梦,流年悠悠意难忘”尽展巴蜀人民对自然和生活之美的热爱。

    涪江民俗文化,藏着太多流动的烟火气。川剧舞台上,变脸艺人衣袖翻飞间藏着百年绝技,一声高腔穿云裂石,既有巴蜀的豪迈,又含市井的细腻;转身来到美食节,特色火锅、热腾腾的米粉,在蒸腾的香气里写满对生活的热忱;夜幕下,火把节的火焰映在江里,像把千年的渔火连成了星河,彝家儿女踏歌劲舞,是对祖先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盼;庙会喧闹中,舞龙舞狮的鼓点藏着世代的祈福,香火缭绕飘过江心,与李白当年的酒气在风里撞了个满怀。它们如涪江在时光里流淌,滋养人的性情,也塑造着精神底色。

    泰戈尔曾言:“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和力量。”这些民俗是历史的传承,也是生活源泉,这就像涪江容纳了不同支流,文化的长河也因多样而澎湃。每一次参与都是与历史对话,每一次体验,都是对“多元”文化接纳,也是自我认知的升华。而传承,就是让这些烟火气继续在时光里发酵,让今天的欢笑与虔诚随涪江流淌,成为未来的璀璨明珠。

 

        四、时代之变

古老的涪江如时代之镜,映照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历史痕迹与时代步伐交织出一幅壮丽宏图。

记忆中,爷爷总说当年撑木船打鱼时,竹篙一探便能看清江底卵石,日子简朴宁静。如今高楼如春笋崛起,小渔村变作繁忙港口。我站在跨江大桥上,万吨巨轮搅起雪浪,木船橹声似在耳畔萦绕,巨轮鸣笛又唤醒新的潮汐——涪江水既记得过去的简朴,也托举着当下的繁华。产业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云集,智能码头创新为流域带来新机遇,奏响飞速发展的乐章。传统与现代在此和谐共生,爷爷记忆里的小渔船与今日巨轮,在江面叠成新旧交织的“初见”,若他见此景,定会感叹时间魔力,为涪江的繁荣自豪。


涪江之变更震撼心灵。她承载历史,孕育未来。忽然懂了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深意——浪花里既有爷爷弯腰补网的倒影,也有程序员敲击键盘的微光。她见证无数历史时刻与新时代崛起,而变迁背后,是世代人的辛勤与智慧,是祖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土地上,我触摸到时间的力量,更明晰自身使命。


展望未来,满怀期待。愿涪江永远流淌绿色血脉,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她宛如流动的诗篇,字句跳动着时代韵律;又如慈母,孕育无数希望。泰戈尔曾说:“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涪江便是我们共同的根,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愿我们都做这片土地的文化守护者,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找到归属与幸福。涪江的未来,定是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共绘的画卷,传统魅力与现代创新交织出绚烂光彩。她不仅是河流,更是土地的灵魂,是历史与未来的对话者。

       五、心之归处

 

离别时分,夕阳余晖为涪江渡上金边,波光粼粼如初见。她如挚友,虽脚步匆匆,但我心已在此生根。如白居易所言:“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这份美好永远铭刻心底。


当我再次凝望这条流淌着故事与传奇的河流,思念如江水绵延不绝。这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真情实感。涪江如时间之镜,映照出我内心褶皱与舒展,如纳兰性德所叹:“人生若只如初见”,而她不仅是永恒的美景,更是刻在我血脉里的潮汐,每次风过,是她在耳畔低语,每次前行,都带着她的韧劲。

 

涪江,更是心灵最深处的锚。在这片土地上,我找到了情感归宿,历史回响和未来梦想。“若只如初见”,从不是求永恒不变,是求像涪江般永葆本真:见过冰川仍保持清澈,受了刀兵仍滋养万物,经过年轮仍每日鲜活。这“初见”,是雪水初融时的清澈,是战鼓停歇后的温润,是龙舟破浪处的生动,从不是终点,而是奔流的起点。


愿涪江永远是大地的骄傲,在时代奔涌中,永葆活力与灵秀,流向辉煌,愿以笔墨续写涪江新篇。愿每滴水,每缕风,都裹着我们情感与梦想,流向岁月深处,成为心中永不褪色的传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