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符宁波的头像

符宁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9
分享

归乡散记

归乡散记

前些日子,接到母亲的电话:大舅过世了。

于是,我们急忙请假赶回老家,并利用闲暇时间,围着几个熟悉的和一直想去的地方转了转,亦生出了一些体会和感慨。

我有一种感觉,不论是湿地公园,还是望江楼,花千谷,似乎并没有如我想像般的美好。

1

涔槐湿地公园

大舅的家,位于湘北澧县涔槐湿地公园范围内,属火连坡镇古城岗村,是有名的红军村了,当年有不少穷苦人参加革命,跟随贺老总南征北战,爬雪山,过草地。

 他家的位置刚好在湿地公园边上,站在那里可以看见一望无际的沙滩草地。老表看见我出神,连忙向我介绍这块草地的美好,同时也向我推荐了几条去对面草坪的路径。我们选择了“经龙神潭大桥,从南河村下来,沿着以前的防护堤,一路抵达草地中心”的路径。

草坪上的草不深,土地平整,走在上面十分舒服。草坪上,在两台越野车之间,已经有人搭了天幕,正在煮茶聊天,也有人在烧烤架上摆弄。小孩子们都在草坪上奔跑,玩耍,也有躺在垫子上看书画画的。

外甥一到哪里,停好车,立马打开后备箱,拿出风筝,奔跑起来。他的两个孩子,围着他赶,争先恐后,呼呼地叫,都想试一试。

我和夫人向一旁的牛羊看去,那对踦摩托车的夫妇微笑着和我打着招呼。待走近一看,似曾相识,聊着聊着,原来还沾亲带故,只是我离开故乡三十多年了,那些人那些事早已忘记得差不多了,但有人记得我,我还是很高兴的。

小时候,曾经随着小伙伴们一起在这里放过牛,也陪着小舅舅在这个地方捞过鱼。那个时候,水浅的季节,就坐在牛背上,一下子就到了对岸,然后仍由牛儿去闲逛,我们便会聚在一起,在这里撒欢游玩。丰水季节,这里早已是,水汪汪的一片,胆子大的人会在这里游泳,龙舟队的人也会在这个时候紧锣密鼓地训练。

当然,这一大片的草地原先是不存在的,这是近几年建设湿地公园的产物,也是留给人们的一片乐土。我的印象中,这一块土地被称为“甩亩”,意思是做不得正常用途的,它只有在雨季来临之前秋种冬收,或者赶在丰水期前能收获的粮食,属于靠天吃饭和碰运气,所以顾名思义为“甩亩”,但也会是一份额外的收成。外婆家也曾有这样的一块“甩亩”,他们种油菜小麦,肥沃的土地滋生着庄稼成长,收获比其他地方要好得多,但也有欲哭无泪的遗憾,被一场提前的洪水卷得干干净净,变成一无所有。

如今的土地,草丰花茂,随季节变换着美丽,尤其是初春,大片大片的紫云英像漫天的星星,飞来飞去的蝴蝶,走来走去的牛羊,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可惜,如今的年青人大多外出打工去了,难得一见这繁花似锦。

我穿过中心草坪,慢吞吞地向河边走去,想去看看曾经坐船的码头,可惜草太深,不得不中途折返,这个时候我发现两个小孩已经能够扯着风筝奔跑了,像模像样,虽然放得不够高,但已是熟能生巧。

外甥在一旁指导,又轮流地放一会儿风筝,不亦乐乎。坐在草坪上的人,目不转睛地盯住他们,鼓掌叫好,各自享受着各自的快乐。

我听到外甥女在打电话:五一你回来,安排。大概是刚刚分享了美丽的风景,引来朋友们的兴趣。

我听到夫人也在讲:风景,要在远处看才美。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还是觉得,美的风景,不管是近处看,还是远处看,都是美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也像我们拍照片,选的点不同,效果也会不一样。

2

津市望江楼

望江楼,属旧楼重修,以重兴一段人文历史,记念澧水号子、船工及往返商贾的经久不息。

来到望江楼前,迎入眼帘的是一个写着“中国牛肉粉之乡”的煮粉火炉,彰显津市牛肉米粉的地位不同凡响,也喻示着津市饮食文化的影响力。

走到楼下,门口的几块牌子格外醒目,如澧水流域非遗文化展示基地,文艺名家工作室等。走进去,右手边是下粉、蒸包子的隔间,中间右侧正对着是一个預章亭的亭子,里面摆了一张桌子和几条凳子。左手边,是一条船,船上依然是桌子和凳子。

店子里,还有几名旅客在吃粉。夫人在春节时来过此楼,有一些熟悉,买来了几个包子,要我和母亲品尝一下。至于负有盛名的米粉,因为我们出发前已经吃过早餐,实在吃不下,只能等下次再来。

夫人提出来去楼上逛一逛,于是我们乘电梯向上。电梯口的宣传栏中间有一幅汪涵参观望江楼的照片,是宣传舌尖上的美食活动的留影。

电梯直上楼顶,推门出去,还未在走廊上逗留片刻,已是清风徐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展目向远,澧水河近在咫尺,津市老码头的一些装卸工具在阳光下闪闪夺目,也有一些人正沿着大堤的绿道行走,也有少数人在进行骑行运动。

河水中,一只装有白色物质的货船正溯水向上,速度并不快,很久才从眼中消失。

四楼是一个剧场,也是喝茶的地方,保留了码头文化的特色。只是如今的社会,已经没有了船来船往,也没有那么多的人行走江湖,热闹是难以热闹的,恐怕只能吸引那些恋旧的人和真正喜欢泡茶馆、看戏的人吧。看到有服务员正在忙着打扫卫生,擦桌子,服务台也有人值班,感觉也许不至于门前冷落鞍马稀吧。剧场大门外的墙壁上,写着《津市谣》,介绍了津市的特产和名人,哭长城的孟姜女和车赢是他们的先人,我很早就知道。

下到三楼,走进去一看,依然是荼馆,不过变成了包厢。老板以为我们要喝茶,热情地打着招呼,待我说明来意之后,也是一样的客客气气,并没有任何的不快。

下楼过道的墙壁上挂满字画,有一些本土诗人的诗作,给望江楼添了书卷气,算得上是一个特色。对于像我一样爱好文学的人来讲,很有吸引力,但夫人一溜烟的跑了下去,我也不得不放弃继续观赏。

来望江楼之前,我以为是有些看头的,也以为会有码头文化的精华,来了之后又迫不及待地参观,并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心里面还有一丝失落。

望江楼,一个寄托乡愁的地方,终究还是随着水运的势弱而消失不见,难以再现那空前的繁华,再也回不到津市大码头的兴盛。

3

丁玲故居

丁玲故居,位于临澧县佘市镇,在澧县与桃源县中间,是我们早就想去的地方,尤其在前年去了林伯渠故居之后,就更加的想去看一看,真正地见识家乡的文人墨客。

根据导航的指示,从澧县县城出发,过张公庙大桥,我们拐进临澧佘市镇的乡村小路,又适遇小雨绵绵,汽车在新修的毛胚路上打滑,只好转入另外的一条路,沿青山渠前进,在一座水库前转弯,也很快到了丁玲故居。

沿着指示牌指引的方向,下坡的右边是丁玲塑像,再往前走是早春园,左边是丁玲文化研究中心,之后跨过一座桥,便看到丁玲故居。

过桥的地方有两块巨石,右边的一块石头上刻着“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十个大字,出自毛伟人《临江仙-送丁玲女士》的最后两句,是丁玲从国民党的监狱出来之后,奔赴到革命圣地延安,毛伟人招待她时写的。左手侧的巨石刻的是重修故居事情。

丁玲故居陈列了蒋氏精神传承、丁玲父亲替乡亲们看病的医馆、生活起居的地方,以及丁玲一生的主要成绩和履历。丁玲1904年10月12日出生,其父在她4岁时早逝,之后随母辗转于桃源、常德、长沙等地求学,18岁那年,离开家乡去到上海、北京寻找人生和救国救民的道路,《莎菲女士的日记》为其成名作,也由此奠定了其在文学界的地位,《太阳照在又桑干河上》曾纳入中学语文课本。

丁玲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苦难并没有压倒她。她从狱中出来,从北大荒回城,依然是忘我的工作,为文艺事业做出了贡献。在去逝前两年,丁玲返回家乡小住了几天,并发表了广播讲话,充分肯定了家乡的变化,强烈号召乡亲们奋勇前进。

4

乡野花千谷

夫人老家隔壁村有一处民宿,叫乡野花千谷,是以前的牡丹山庄升级版,以前曾多次来玩过,也在那里吃过饭,夫人还买过这里的多肉。

这一次来,感觉花千谷的变化还是蛮大的,环境幽静,花香扑鼻。虽然已经过了牡丹的花期,但勺药开得更艳,五颜六色的,点缀在花田里。老板正在拍照,网上与人聊天,介绍这里的花花绿绿。

我和夫人倒是轻车熟路,从花丛中穿过,一会儿拍几张美照,一会儿讨论聊天,和第一来时一样喜欢。

来这里参观的人有几个,看样子也是附近的村民,也是和我们一样逛一逛的,他们看完之后也就很快走了。

山谷中的民宿没有人居住,生意并不够好,这应该是与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来往并不方便,加之民宿特点并不够太吸引人,因此纯粹来此居住的人不会太多。看来,如何破题,怎样吸引人来,需要做一些功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