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组织红色教育活动,参观陶铸和李达同志的故居,在这烈日炎炎的七月是有些辛苦的。你看,这一身的汗,这满衫的汗渍,这从头到脚的热气腾腾,都在告诉我,来这一趟来之不易,必须要坚持学,认真听,老老实实看,走完这一趟教育之路的每一步。
坐火车到祁阳,已经上午九点半了,我们刚走出站,迎面而来的就是热烈而又炙热的风,太阳也是猛烈,正是骄阳似火的时候,衣服一下子就湿透了。我还好,戴了一顶渔夫帽和一副墨镜,替我挡住了一些。远远地看见导游和司机在出站口左侧的停车坪树荫下招手,尤其是导游还拿着小手绢,在频频擦汗,一点儿也不比我们好过。
上车之后,清点人数,确认都到场之后,导游指挥司机开车,便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我们今天的行程安排,讲永州、零陵和祁阳等名称的来由,讲述陶铸个人经历及其故居潘石乡的特产、风俗习惯、人文历史与景观,讲述历史上永州的名人故事和流传至今的诗文,让我们受益匪浅。
来学习之前,大概是前年,我看过一部关于陶铸同志经历的电视剧,与导游介绍的差不多。不过,这个导游也是蛮有意思的,从她介绍自己的名字时就知道她有些趣味,也很讲究方法,能一下子让人记住雷素平这个非常普通的名字。她的介绍,擅于使用最为熟悉的字,如介绍她的姓氏,她用了两个词两句话,她说,我姓雷,打雷的雷,雷锋的雷,和我的性格一样,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这个响雷。名字也是一样的,素是朴素的素,素菜的素,不是蔬菜的蔬,平是平易近人的平,XP的平。
我想,今天的参观一定很惊彩,一定会让我们不虚此行。在她的介绍中,尤如一根线,顺着时间、地点与事件,把陶铸同志的生平介绍得详尽仔细,又让人很容易记住。在雷导的介绍中,一个出身贫寒、乐于奉献、敢于斗争、廉洁奉公的革命者形象就牢牢地刻在我们脑海里。
陶铸(际华)因父离世,家境贫寒,十三岁被迫失学,外出贩竹子供其兄长陶际繁(自强)读书,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进步思想,之后十八岁进入黄埔军校并加入组织。他参与南昌、广州起义,组织闽南红军游击队,担任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代理政委,参与辽沈、平津战役谈判等等。
陶铸故居座东向西,整栋建筑为一正一横土木结构瓦房,夯土墙,盖青瓦,墙面为泥土本色,总建筑面积约1100余平方米,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点。我们所看到的陶铸同志故居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迁居后建的,实际上其出生地在山下的石洞源水库中。这个石洞源水库是祁阳的饮用水源,清澈干净,绿幽幽的,据说有四十多米深,现在与潘石镇的李家大院、陶铸同志故居并称为石洞源三大景观。
我们在故居合影之后,进入堂屋,发现左侧的一面墙上有一块红色的宣传板,用白字书写的陶铸同志一篇《松树的风格》文章,这是一篇人民日报登发过、上了中学课本的文章,是陶铸同志1958年回老家时写的,也是其本人风格的写照,所以人们称陶铸同志的风格就是松树的风格。我看过此方面的文章,记忆犹新,知道陶铸和其兄长曾在其老屋的后山上种了两棵树,一株是陶铸种的松树,另一株是其兄种的柏树,据说那根柏树最终没有成材,如同其兄长一样,缺少迎风斗雪的品格,这大概也是触景生情,也是提醒自己和教育后人,一定要具有松树那种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风格。
我们站在这篇文章的前面,随雷导一起读这篇文章,接受教育。可惜,雷导并不知道这个信息,不然她的讲解会更加有力,也更加让参观者容易接受教育。
参观完陶铸同志的故居之后,已经到了十一点半,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冷水滩。先去填饱肚子,再去零陵区参观李达同志故居。也许是肚子饿了的缘故,反正觉得道道菜都是美味佳肴,中午这餐饭吃得特别满意,很多人狼吞虎咽,吃得比平时多得多,我也不例外。
李达同志故居距市区并不远,二十来里的距离,一下子便到了,导游还只介绍到李达离开组织的几个原因,司机便打开了车门。
我们走下车,并没有马上进入故居大门,大概是因为天热容易疲劳,或者是受李达同志经历的影响,直到导游将我们领到故居正门口右边,指着一个牌子,说“李达同志就是理论界的鲁迅,我一直就是这么个看法。将来,历史会证明这一点”,我们的心情才豁然开朗,参观学习的兴趣也马上起来了。
李达同志曾是一大代表,二次出国学习,探求中国革命的真理,是早期的领导人和创始人,后来虽然中断了联系,但他一直坚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是红色的教授,也是武汉大学、湖南大学校长及中国哲学学会会长。
李达同志的故居建于清代晚期,坐北朝南,由门楼、正堂屋、南北两侧横屋和倒座耳房组成,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系湘南地区典型的砖木结构四合院落。故居前是池塘,现在种满了“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从故居的规模来看,李达的家境是相当好的,这也是他能出去留学,探求真理的基础条件。
陶铸和李达都是永州人,和他们的先辈舜帝、周敦姫一样,都是做出了大贡献的人。“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一幅对联,就很好地说明了永州这个地方的不凡。即便是贬居永州的柳宗元,不仅写下了《零陵早春》--“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这样烩炙人口的唐诗,还写下了“永州八记”等散文名篇。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这是为什么?一个在湖南并不出名的地方,为什么有如此璀璨的人文历史,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了不起的人物?
这一次的参观学习,又让我生出了许多的感慨。我也在想,我是不是要静下心来,获取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人文历史,让自己的眼界和心胸更宽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