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炎炎夏日,家里的毛孩子唱着这首歌,让我一下子激动起来,但我知道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大米在人民心里的地位有多大?
我默默地注视着他,看着他兴高采烈、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样子,实在不想影响他的情绪,问问他懂不懂这句话的含义,于是我独自走到窗边,瞭望远方的故乡,思绪也回到了以前。
我出生的时候,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吃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几乎很多家庭的大米接不上,所以望着青黄不接的稻田,多么希望它早一点成熟。二奶奶家的人多,劳动力少,几乎每年都会饿肚子,家里的丫头都是营养不良,头发全部都是黄颜色的,是远近闻名的黄毛丫头。那个时候,我还不理解黄毛丫头的意思,跟着别人唱“黄毛丫头,睡到饭熟”,后来被母亲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才知道人世间的辛酸。
“黄毛丫头,睡到饭熟”,并不是说女孩子懒,而是实在没有办法,黄毛丫头已经饿得起不了床,走不了几步路,只能等饭熟了才不得不起床。
很小的时候,生产队割稻谷,各家各户的小孩子会跟在割谷人的后面捡遗漏在田里或者没有割净的一根根谷穗,几天下来也大致能捡得十几或一二十斤谷子,算是一大笔收获。
每年双抢到来之前,母亲总是会许诺:你跟着小姑姑后面去捡吧,捡回来的稻子,我给你拍甜酒吃。母亲拍甜酒是一绝,在十里八乡都有名气,很多人都惦记着她拍的甜酒,我也不例外,所以我总是干劲十足,不怕太阳晒,也不怕稻穗沾在身上痒,总是眼疾手快,比姑姑们捡得并不少。
小学的时候,我记不得是勤工俭学还是什么,反正我们的劳动课之一就是帮生产队割稻谷(插秧),这是如今的孩子不敢想象的事情,那时候城里的孩子也用不着参加这样的劳动。
家里的粮食收割后,经过脱粒、晒净,除了上缴国家,剩下的全部入自家的柜子或者木仓。年成好一点,满仓的粮食就是生活的底气,家里的人谁都知道,今年大概不会挨饿了,心情自然而然就愉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融洽,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写照。隔壁二大爷是最幸福的,孩子都大了,兵多将广,全部的劳力来挣口粮,没有多少担心的。外婆那个山冲有一家下放知青家庭,因为家里子女多,又没有招工就业机会,无奈申请下放农村,劳动虽然辛苦,但帮助家里出了力,解决了粮食不足的大问题,也是眉开眼笑,对肯收留他们的生产队感恩戴德,后面招工返城后也常来常往。只是我不明白的是,有些城里的下放青年可不这么想,他们去农村是掉价的,是去受苦的,一点儿感恩的心都没有。我记得遇到过一个非常优秀的职工,懂很多技术,琴棋书画弹唱,农林艺,差不多都擅长,可是当我得知他对知青下放的恶劣态度后,一点儿都瞧不起他,立马与他断交,再也不同他来往,我觉得这种不知感恩的人不值得交往。
农民是这个社会最辛苦的人,他们的劳动养活了城里人,而那些在城里没有工作,去农村与农民争粮食的人,不知道感恩,总以为高高在上,看不起农民,也根本没有考虑到他们得到的是农民失去的这个真相,是不应该的行为。
大米是弥足珍贵的,尤其是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粮食产量不高的年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推广,让中国人有了饭吃,端稳了自己的饭碗,这是伟大的贡献,全世界的人民都感谢他。
不能说老鼠爱大米不对,但是我要说的,千百年来,人民对大米的喜爱早已深入骨髓,哪里是小小老鼠可比的。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一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一首描写大米的珍贵的诗,可以想象,一米一粥,皆来之不易。同时,中华民族的气节,也告诉你“男子没大丈夫,谁肯食嗟来之食”,我们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有了如今的好日子。
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有几个同学打赌能吃多少饭,结果下来,让人不敢相信自己能吃那么多,我记得我吃了八个钵子(一个钵子大概二两,平时最多只能吃一个半),最高的记录是十二个钵子,远远超过了平常的饭量,但说实话,再好吃的东西,谁也不愿意多吃,唯独这白米饭除外。
小时候,放牛回家,闻着大米的香味,谁不会快走几步,恨不得立马就可以吃它两碗。这是那个时代对大米的感情。
想着想着,突然听到小毛孩的声音传来:我是小小一粒米,香香白白讨人喜。您别看我身材小,我的来头可不得了!这是小毛孩学的另一首《我是一粒米》。在他的歌声中,让我感受到人民对大米浓浓的爱。当然,我觉得,在我们端起饭碗的时候,应该要为我们的农民祈祷一下风调雨顺,也要感恩袁爷爷做出的贡献。
好日子,我们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