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符宁波的头像

符宁波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7/24
分享

入伏记

前几天,伟哥发消息称准备伏狗伏鸡过节,还问清哥哪里有没有这样的习俗。

我寻思,清哥居郴州,而伏鸡伏哥是长株潭(或仅是株洲)一带的习俗,两者相差数百公里,一个在湘南,一个在湘东北,估计是没有入伏吃伏狗的习俗吧,况且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我老家常德,也是湖南省,但亦无吃伏鸡伏狗的习俗,所以我直到二十年前在株洲上班之后,才知道有入伏吃伏狗的讲究。株洲人吃伏狗伏鸡,应该是有些狂热的,同科室的老张老潘等人是爱得不得了,几乎逢伏必吃,一个夏天下来,三个伏天都要弄上一顿。他们有时候是自己做,有时候是去店子里吃,自己做是和家人分享,去店里是供不应求。我曾受同乡施兄邀请,不知道在哪一条街上,千寻百找的,好久才找到一家看起来并不太体面的店子,而且还只有伏狗,没有伏鸡,由是可见吧。

在边吃边聊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们吃伏狗,是认为有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促进骨骼发育、保护视力和改善便秘的好处,故每年都会吃。而别的地方认为狗肉是上火的,又是发物,在炎炎夏日里吃狗肉是与季节背道而驰,况且有的人还担心虚不受补,吃了狗肉后会流鼻血。

清哥回复伟哥,说他不想去吃伏鸡伏狗,意思刚好如上所述,他认为夏不宜补,狗肉少吃为佳。我呢?因为不能吃发物,也不便多言。

我们老家入伏,强调的是防暑降温,不要在烈日下暴晒,以免中暑,至于吃的方面,以清淡为主,苦瓜应该是吃得最多的。农村的三伏天,蔬菜水果丰富多彩,除了苦瓜之外,各种香瓜、西瓜,也是应有尽有,也是求之不得,受人欢迎的好东西。双抢之后,农家的夏天才会好过一点,人们才有闲心在荫凉处纳凉,晚上在屋外点火熏烟,驱除蚊虫,坐在竹床边,摇着蒲扇,说着故事,饿了才端上一碗甜酒,便是辛苦之中的甘甜,也是度夏的最佳方式吧。

走亲访友,也是入伏之后常作的事情,当然这也只对小朋友而言,只是时间久了,亲戚们也会无力招呼,也担心孩子们在夏日中暑,或者玩水闹出生命危险,导致没有办法向亲人交待。孩子多的地方,应该是夏天最好玩的地方,也是最快乐的时光,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谁都不会在乎热与不热。

有时候,天热,实在受不了,就跟大人闹别扭,发脾气,大人们也就一句话告诉你:心静自然凉。这句话,不包治百病,但专治暑热。我们家当西晒,若是没有屋后的一片竹林,日子是难熬的,于是乎,竹林成了我们避暑胜地,那丝丝的风,玩游戏的身影,快乐的笑声,实在让人难忘。

如今,我对入伏没有什么概念,但出于从事安全工作的职业素养,对入伏后的安全始终念念不忘,防中暑是其中之一。父母亲年纪大了,身体素质远不如前,防止中暑是我讲得最多的,可不,由于天天的念叨,他们也知道尽量保持心态的平和,天热要少出门,吃东西要适量,喝水不要喝凉水等等。母亲的血压高,安全度夏也是重点。我刚刚打电话回去,唠叨了几句,母亲一路保证,还说妹妹也给她打了电话,交待她要注意。

儿子在著名的火城工作,前些日子已经对他提示了,但在入伏的这一天没有去问到底如何,他也没有过来关心我们,估计也是忙吧,但我相信他会注意的,不必过于担心。那些乡下的亲人,差不多都已出门打工,留下来的年纪大的老人,也做不了什么事情,而且他们基本上不种田,也无所谓双抢了,养几只鸡和鸭的,也没有什么体力活,但我知道乡下特别热,若是没有空调,几乎难以入睡。前年夏天,我曾在叔叔家住了一晚,楼上的房间尤如蒸笼,开空调和风扇也无济于事。

其实,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前天一位同事和我讲,某某单位的机车故障,不能用电,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乘务员受了很大的苦。这一点,我是身有感触的。当年,机车没有空调,只有两个风扇在摇,根本就降不了温,尤其是接班的机车检查,身子一靠近,就像靠近了一团火,呼呼的汗流浃背,衣服一下子湿透,那才叫一个苦不堪言。还有在烈日暴晒下的巡道工,就更加难受了,讲出来都是泪。

哎,当我看到有人用文字描写入伏的感受,我觉得他们应该去体验一下生活,去农村收割稻谷,或者是去钢铁厂炼下钢,抑或是去做一天的铁路工人,再把李绅的《悯农》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一读,应该不会那么的轻描淡写或者疼痛不深吧。

我呢,虽有刻骨铭心的经历,但我不想记住那份痛苦,更是希望大家在入伏之后有个好去处,譬如去贵州六盘水避暑,不能避暑的也要想办法远离正午的太阳,宁愿起早一点,晚睡一点,也要保护好自已,安全过伏。

吾本不才,草吟一首《入伏记》以记之。即,《入伏记》:蝉鸣驱燥热,暑气卷金黄。喜或迎风雨,忧将遇暖阳。人生非尽路,儒道有精良。伏至应无畏,心安必久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