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符宁波的头像

符宁波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7/30
分享

世情的思考

接触社会,总会遇到各色各样的人和碰到各种不同的事情,而这些人这些事又常常让人不得不去思考,甚至去怀疑到底怎么了。

如老张所说,人的素质问题怎么越来越差,为什么就不能真正多听听别人的一句话?这是针对部分人而言的困惑。

老李又说,现在的事情越来越难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任务,怎么努力都干不了,只好搞形式主义,简单应付,过一天算一天。这是对工作量的吐槽,是对没有精力抓工作的焦虑,也是对某些事情的迷茫。

网友说,孩子叛逆,怎么办?曾经的尖子生,沉迷于手机,不思进取,高考大失所望,这给无数的家长提了一个醒,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1

有些人,素质怎么越来越低?

前些日子,一个朋友怒气冲天,怨声载道,看起来压抑得很,不得不吐槽。他的事情其实并不是事,有人自以为是,看到他学习时用了手机,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人,甚是难听。朋友气不过,当场怼了过去。

朋友想不明白,如今的人怎么那么大的火气,在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动不动就发火,动不动就发脾气,难道被人怼几句就舒服了?

我劝慰他要心平气和,尤其是不要上了某些人的当,现在的某些人干不了什么正经的事,而整事情,那是一套一套的,若是上了某些人的当,成了一粒棋子或者是受气包,就得不偿失了。朋友听了我的劝,暂时熄了火,但依然愤愤不平,口中念念有词--他M的,都是些什么人喽。

我应该是看破红尘了的,不轻易动怒,多为他人考虑,为解决一些问题认一下真,永远笑对人生,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与人发生过矛盾了,差不多十几年、接近二十年的时间在修身养性,努力做一个有涵养的文明人。

近来,新负责了一项工作,又按要求做了一些工作,遇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人,感触颇深,但也尽量得过且过,低调处理,可是有些人不知道是个人性格有问题,还是觉得我好讲话,不会发脾气,屡屡触碰我的底线,甚至还当面给我甩脸色,让我很难受。

都说熟人好讲话,可以沟通和相互理解,但万事无绝对,有一些人真是素质差,狡辩都算了,还喜欢反过来倒打一耙。某个人,我一向对他还可以,也没少帮过他忙,去年他对某件事情触手无策时,我还帮他出主意解决问题,而且前几天我们还在一起聊过天,谈了一些往事,但实在没有想到这个人翻脸无情,有些意外。

我感其治下某件事没有管,希望他了解一下情况,遂特意跑去其单位和他私下聊聊。我原想去他办公室的,他且把我往马路边上引,但还未出院子,只因我才说的一句“你某某事没有怎么管”的话,让这个人脸上挂不住,其立马就暴跳如雷,大声冲我咆哮:你说没管就没管,我们管得蛮好,也没有出事。我这个人吃软不吃硬,况且我是深入检查过的,是有十足把握和证据的,也立马声音大了起来:你们管了什么,你是检查表上签了一个字,还是其他的干部签了一个字,你们所有的人,除了我连续问你几次,你才告诉我这件事情是谁管的,其他的人有哪一个知道,啊,你就是这么管的,还大言不惭地说管得好。

这个人看我认真了,也怂了。我不喜欢不分青红皂白的人,也不喜欢信口开河的人,更不喜欢蛮不讲理、啥也不是的人,但碍于面子,这种人若不主动惹我,我也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后来,这个人还向我道了歉,因为我对他说了一句话:你如果不为错误道歉,我会在心里记你一辈子。只是“把你列入黑名单”这句话终究没有说出来。

古人云:泥菩萨,也有三分脾气。我虽修身养性,但还没有修练到菩萨境界,还没有到大肚能容的程度,自然会反抗的,因此我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干了就干了,何况我不做无理之事,发脾气的事情都占着理,就更加不怕了。再说,别人不在乎脸面,我何必受委屈,何不成全他呢?这也是伟人讲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俗话说:敬人一尺,人敬一丈。只是做事情,又不是去有意针对谁,该做的事情都做了,该敬的人也敬了,暴发一些冲突和遇上一些小可爱,无关紧要。只是,心里在想:何时我们的有些GB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怎么会没有一点儿素质了。

历来,GB都是群众中的佼佼者,现在好像有些打脸了,而且有些人越活越回头,素质每况愈下,已经到了不忍目睹的地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本身的问题,还是这个系统出了问题?

我很快就平息了怒气,我觉得没有谁值得我生气。其实,很多人都是人世间的匆匆过客,下一次遇见,还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所以好好说话,有理说理,无理不生事,是好的处世之道。相反,无理取闹,不好好说话,极有可能引火烧身,是不明智,也是极其不值得的事情。

噫,别说,我刚刚走到某个地方,拿起手机一看,有一则重要消息,又印证了此文的话题。你说,现在的人书读得越来越多,素质怎么反而越来越低了呢?

2

能干多少事?

一名基层管理者,一个月到底能干成多少事?从二十年前到现在,我一直在尝试,安排自己和曾经的同事试验,但因为事情的难易程度不同、试验对象的文化程度不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但大致上也差不多心里有数,所以我每当遇到事情接二连三,尤其是一级比一级狠的时候,便知道差不多所有的事情都会半途而废,或打折扣,或心不在焉的应付。

古人云:头上的蚤子多了,不怕痒。还说,欠的钱多了,也不怕债多。可见,什么东西合不合适,做事情做不做得成,跟数量是有一定关系的。

对我来说,因为想干点事情,想把事情干好,便在这个干多少事情上留了不少心,起了不少意,而且还希望自己在有能力做主的情况下,不瞎搞,不乱安排工作,尽量能够干一些实实在在,有用的事情,但有时候又没有办法,上面压下来的事情太多,也不管跟你有没有关系,不管你这儿有没有问题,反正是大面积撒网吧,不干也得干,没有丝毫关系也得干。这样做的后果,就成了形式主义,而且上级还特别有意思,越能干的人,安排的活儿也就越多,大致上受苦受累的都是有能力,态度好的,反而什么也不会干、不想干的人,喜欢应付、耍滑头的人,轻松舒服多了,当然,这也反过来说明有些事情真的是没有必要干的。

为了保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正常运行,少受干扰,而且还有交待,方法和想法就很重要了。做表面工作,当绣花匠,或者分摊任务,蜻蜓点水,数字游戏,不一而足,差不多都会干一点。认真干事的基层人,还有一定好过,有一定的优势,那就是知己知彼,想事的人也就真正的熟悉自己的一摊子事和人,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重点干什么,该优先干什么,大概的工作面就能够稳得住。怕就怕那些不想事的人,见风就是雨,看起来风风火火,但戏好看,结局并不怎么样,说不定事没少做,问题也没有少出。

我大概是不会改变主意的,为了自己的屁股坐得主,对于一些有的没的话根本就不听,或者是左耳进右耳出,表面上客客气气,而且我也不会强迫别人去做可做可不做的事、做了没有意义的事情。说实话,只有一些不知道该干什么的人,才会等靠要,才会不加区分地搞费力不讨好的事,还有一点,做不好或者根本就做不了的事情,我也不会做,不会安排别人去做,但是对于别人指出来的问题,实实在在的,我会立马去干,想方设法地做好。有不少人应该知道这一些的,而且我还有一点,我讨厌那些只提问题、不提建议和方法的人,我认为这样的人不实在,有问题了不想办法,不真干实干,完完全全就是一张嘴厉害,没有多少可取之处。

那么,一个月到底能干成多少事?除了看干事的人和他所处的环境外,还得看事情的难易程度,看干事情的方法与措施有没有效果,特别是措施南辕北辙的,理论没有办法指导实践的,空洞的,夸夸其谈的,环节特别多,考虑因素特别繁琐的,基本上干不了的,干了也没有什么效,有可能还会捡了芝麻,丢个大西瓜。

我试验的数据,在我看来,三到五件比较合适,若是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的,还需要先了解情况的,恐怕一件事情也做不了。当然,前面已经说了,做事情跟人有关系的,有的人可以很快把事情干完干好,但有人非得你教几遍之后才知道怎么做。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去检验过做事情的效果,也就是真正的闭环管理。对一些时间跨度长,要求干的项目多的,有些人干着干着就忘记了,因为不断下发的工作通知文件,时间一长就会堆积如山,累积很多事情数都数不过来,让基层专门干文字的人苦不堪言,材料也就用来用去,不管三七二十一。有些事情,估计上面的人也不看,他事情也多得顾不过来。

有一天,某人向我抱怨,说自己一个月要干五六个专项,还有其他工作要做,根本就没有办法干下去。我一听到他一个月要干这么多事情,便知道他没有讲假话,他是真的干不了。他还是拿镜子照人的人,拿尺子量别人的人,都已经压得喘不过气,可见最基层的人就更加没有办法干事情了。

还有人说过,好多文件是根本就没有落实的,你只要去对规查,一些事情从头到尾就没有干过。这不是什么大新闻,做事情的人和检查做事的人都心知肚明,只是彼此不说而已。有些人喜欢用数字说话,统计一周要干多少事,一个月要干多少事情,数字大得吓人,但就是没有人去查一查到底干了多少事。

还有人说,一个文件要求干的事情越多,就越没办法做事。这也是说,不是下面不做事,是没有办法做事。

当然,上面的有些话也是传过来的,不一定正确,但你可以去验证真假,试一试,不就知道真相了吗?何苦在乎是谁说的呢?是不是?

对了,昨天还有人跟我讲,他什么都不怕,就怕南郭先生搞检查。我也不知道,这句话有几分真,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南郭先生。

3

孩子叛逆怎么办?

考了575分的长沙名校的“尖子生”小凯被父母扫地出门的消息,不出意料地上了热搜,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沸沸扬扬,但我并不感到吃惊,也并不感到奇怪。

当夫人告诉我这个信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其父母的不负责任,方法粗鲁蛮横,而且还不一定有效,但我也不敢冒然下结论,因为我不了解这件事情的始终与过程,下结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但我想到的是,孩子的父母是不是在下猛药,逼孩子自我觉醒,即希望浪子回头,这样将是挽救一个沉迷于游戏中的孩子,其功莫大也,说不定还能为国家培养出一个人才。

当然,这也是马后炮,也只是到了这个阶段的无奈之举,是心有不甘的挽救措施,也是当头棒喝,逼孩子做选择的猛药。这个做法,倘若有效的话,也是迷途知返、功德无量的举措。我想,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假如你我的孩子是这个情况,也许会选择跟小凯父母一样的方式,当然若是小凯通过这件事情,吸取了教训,改正了错误,应该还有其他途径可选。真正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只要发奋图强,什么时候都不晚,在大学之后,一样的可以通过努力,更上一层楼,甚至几层楼,并非是不可能的。

好苗子成废材,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古今都有,《伤仲永》中的仲永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们知道,仲永才华初露,其父母是最高兴的,毕竞神童和天才是极其少见的。

父母不称职,缺乏对孩子成绩下滑的了解与管控;孩子自制力差,思想不成熟,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外界和自身不利因素影响。这也是较为普通的问题。

不过,我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此,不是追究谁的责任,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且希望通过一定的分析,排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风险,并根据这些风险做好管控,从而真正的避免出现出错、甚至变坏的结局。

首先,风险的来源,作为学生来讲的话,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即:父母的管理、自我的约束、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环境,同时这四个方面又取决于孩子的接收转化,最终在思想上形成自已的观点,尤其是青春期阶段,需要给予重视。

以小凯为例吧。小凯做为尖子生,从县城到长沙名校学习,环境的巨大改变,父母管束的减少,个人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包括学校没有及时到位的关心,都有可能让他走上岐路,从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别的方面,比如无节制的打游戏,上网,逃课,谈恋爱,与社会上的人混,与臭味相投的同学一起胡作非为,学习成绩就会持续下降,最后就会从前几名滑到最后几名。

所以,小凯的父母在送孩子去长沙上学之前,就应该要预测出现的风险,并预判出现不可控的可能性,想一想有没有好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的基因来自父母,所以他的缺点与长处,也只有家长才会十分清楚,尤其是父母自身有明显缺陷的,就更加清晰了,而送孩子去异地上学,最为关键的是孩子有没有自制力,上进心能不能战胜外界的影响。若是孩子自制力差,又没有办法贴近管控,结局可想而知,不用多说。其次,就是看孩子的人生目标明不明确,会不会因外界因素影响而动摇,最终改变。然后学校与环境,老师愿不愿意关注孩子,有没有精力关心孩子,学校的管理能不能保证孩子在正常的轨道上前进,这也是要考虑的,而且要付之于行动的。

说句题外话,我也曾经遇到过是否送孩子去四大名校学习的想法,但经过我的了解和分析,孩子的自制力差,而且即将来的青春期风险,让我认为并不合适,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相反的是我一个同学,他的孩子从小就上进,自制力强,他就把她送到了长沙的名校读书,结果就很不错,最终也考上了国内的名校。

在选择异地上学之后,管控措施就必须要跟上了,尤其是对已知的风险和已经预判的风险。一是自制力的关注。自制力差,最好的方法是有能力来陪读,若是没有能力,也要找到有能力管孩子的老师,然后家长与老师之间多沟通,发现苗头,及时处理。二是学习能力的关注,初中与高中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区别很大,会学习的孩子到了高中,很快就会脱颖而出,有名师指点会更好,所以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学习能力,在送走之前就要做一些铺垫,看一看是否具备深入钻研和创新能力,判断在高手如云的环境下,孩子的信心会不会受到打击,甚至动摇,并及时予以修正,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做好交友的关注。学生阶段的孩子,你看他长得人高马大,但年龄摆在那里,孩子终究是孩子,不能当作成人来看,所以必须要保证孩子交友的正确。俗话说,跟什么人交往,就会学习什么。这一点,必须要考虑进去,并做出干预,保证孩子的行为不偏斜。其次,一定要取得老师的支持,尤其是班主任,有了他们的支持和管教,大问题和大方向就不容易出错,出错了也会得到及时的纠正,当然,在这个期间必须要向老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介绍孩子的性格特点,与老师沟通及时,定期见面,解决问题。家长要深信,有人管和没人管是两个概念,有时候就是天壤之别,同时,管得多与管得少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管控要有效,方法要正确,精力也要保证到位。内容比形式重要得多,有些家长,可能也会跑来跑去,但若是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善于做工作,麻烦可就大了,搞得不好,会弄巧成拙。那么怎么办呢?寻求帮助,有的放矢,及早干预,不要等到不可救药了而后悔终生。

有问题不可怕,给孩子自信,给孩子改正的时间,可能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家长的心胸不能狭隘,不能遇事就急,一急就没有了章法,一急就手足无措,这是不可取的。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孩子的教育,家长要上心,千万不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也千万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学校,自己的参与是必不可少,尤为重要的,而且还一定要尽心尽力,做到事无巨细,算无遗策。

当然,孩子的教育也不可以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不合实际。家长要了解孩子,不能千篇一律,也不可能他们都一样,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是读书的料,是不是很优秀,就如人的十个指头不是一般的齐一样,孩子是有差异的,所以在他们的学习中,个人有进步,成绩的不断变好,品质的不断优秀,能力的不断提升,这就是最好的。对本不优秀的孩子,长期的规划与努力,持之以恒的坚持,以及另劈蹊径的对策,成功的例子大有存在。比如,中专生出身的院士,他们只不过是起点低了,后天的努力一样造就了他们的成就。

总之,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学问,我只是针对预防与管控,谈了一点个人的认识,算是抛砖引玉吧,也许是对有些没有找到方向的家长的一种建议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