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与无,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可以相互转化,这是哲学的观点。
现实生活中,有与无也是随处可见的,而“有与无”又常和“好与坏”联系在一起,但你千万别以为,有就是好,无就是坏,这可真说不定。
有利并不一定真的有利,有些人只图眼前之利,缺乏长远思维,贪小利而铸大错。同样,有味就真有味乎,有病就真有病也,有事果真有事,很多假像,一定要分清。
1
有利没利
在做事情之前,尤其是在做比较大的事情之前,出于干安全工作的习惯,我一般都会研判一下风险,看一看得失与利弊,看值不值得去做,要做能做到什么程度,而不致于让自己得不偿失,或者陷入泥沼之中。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不是绝对的,尤其是那些个人爱好与志愿行动,相比于物质,心里的收获才是最主要的。
比如说钓鱼吧,早出晚归,顶风沐雨,日晒雨淋,蚊虫叮咬,在我看来,是没有一丁点儿好处的,更不用说“百利而无一害”了,但不去钓鱼,是不知钓鱼之乐的,不知道吃鱼时之情的,你也不知道一条生命是如何到餐桌上的,不知道人的残忍,也不知道动物掠夺者本性,所以即便是去写文章,也写不出优秀的灵魂,最差处说,也写不出钓者的内心变化。钓鱼之乐,乐在其中吧。
夫人说我多愁善感,一件小事也整得出条条框框,于是她的一元论马上就脱口而出:好就是好,利就是利,有好就没有不好,有利就没有不利。
我一般不会针锋相对,举例论证是我对她的常用手法。于是,我沉思一刻后道:你是桃源人,《桃花源记》的几句话,又忘了。她不解,我提示她:不知有什么?如此,恍然大悟,亦不再做声了。
入群,学习与快乐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利,学习使人进步,快乐会让人感动舒适。有些群,并不会得到学习提高,快乐也不会有,那么这个群是没有继续呆下去的价值,我一般会离开,无声无息。若是有的群,让自己很不痛快,有的人惹得自己不高兴,有些看法有太大的差异,离群也是唯一选择。
玩视频号,夫人觉得不好,会暴露个人隐私,会让坏人侵犯你。这是她看到的,我肯定不只看到于此,这是人的境界所决定的。我对夫人说:什么事可以说,什么事情不可以说,肯定是要优先考虑的。你要看到好的一面,就像你在看视频而哈哈大笑时,应该要想一想这个问题:假如没有人拍视频来逗你笑,你的笑不会无中生有吧?
去恨一个人,应该要考虑这个人应不应该恨,有没有到必须恨的地步,再考虑恨他有没有好处可图,没有好处又为什么要恨他。故而,有很多人,你是恨不起来的,有很多人,你是觉得没有必要去恨的。恨一个人,的的确确,要看这个人值不值得恨,看恨这个人又没有益,无益之事,还是少做为佳,没有谁闲得无聊。夫人,有时候就会犯这个毛病,恨这个人不懂礼貌,恨那个人不讲文明,继而又恨这个人没有素质,说话成脏,转过头来,又恨自己没有钱,恨老公不归家,恨儿子不听话,反正是恨来恨去,恨上恨下,恨左恨右,上下五千年,被她恨得咬牙切齿,但我也知道她的恨,基本上还谈不上恨,一阵风一吹就烟消云散了,她一般只是嘴上说说,但也有真恨的,也恨得彻底。有时候,我是不太理解的,就劝她不要怨气太多,牢骚太盛易断肠,不过还好,她恨人也只是断绝往来,对别人是没有实质性的伤害。这种性格其实不太好,太绝对,容易吃亏,也对自己也没有好处,反正我不会轻易去恨一个人,哪怕这个人的确该恨。
做事情,有利有弊,万事万物不可能只有利,没有害的,这个道理,我们应该要懂,要掌握好尺度。曾经有不少人问过我同样的话: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意思是问我做事情的理由,问我做事情想得到什么?我给出的答案是快乐。这句话,别人不一定理解,我会反问他们又是为了什么,但我还是再三地说明了做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快乐,若是不快乐,就没有必要去做任何事,尤其是上班的那些事情,一定要高高兴兴地去做,以愉悦的心情干活,自然而然就会干得舒心,若是换一种态度,换一种心情,总是觉得自己吃亏了,觉得自己不应该干这个事,怨气一大,影响的首先是自己,心情亦会不佳。
自从十年前,我就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故而我干什么都很开心,大概率是不会生气,能干多少就会干多少,不会觉得自己干多了是吃亏,干不了或者不想干,也会混,会浑水摸鱼,但无论如何,都会保持开心快乐。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与人发生矛盾,除非这个人是非常之恶心,令人无法忍受。
有时候,我也会想人怎么样才能活得下去这个问题?想来想去,我觉得一个人活不活得下去,不靠别人,最终靠的是自己,靠自己定的出发点是不是自己最想要的。这个世界,不可能什么都会如愿,求得多的,失去的也就多,失望也就会。
明白一些事理,就不会迷惑。知道了方向,就不会迷路。做事情,还是要提前考虑,免得输得一塌糊涂,做成了自己不想要的结果,悔之晚矣。
2
有病没病
在路上行走,碰到两个人正在拼命吵架,本想上去听听,看能不能劝一劝,突然想起夫人说的话:你有病啊,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觉得自己还是溜之大吉的好,免得惹火烧身。
前些日子,坐火车去外地,看到进站大厅内站着、坐着或者躺着不少人,眉头紧锁起来,觉得这些人不像话,把公共场合当成了自己家的客厅,成了公众趁凉宝地,于是就去问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回答,又让我惊讶。他们说:政府很多地方都成了停车场,我们车站大厅成为趁凉之地,不用大惊小怪。同时,他们也说他们制止过他们,可那些人也要热线电话维权,为了免除麻烦,加上现在短视频又多,被他们弄到网上去之后,又得处理,说不定还受攻击,干脆随他们去。
可不,一位朋友又发了一篇公众号文章,写职工通勤坐车的事情,又是好多牢骚和不理解,而文中的疑问与情绪在心中久久不散。
我觉得夫人说的话也有道理,我的确是病了,开始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胡思乱想了。其实,也没有办法,人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而然就会对一些不寻常的现象感兴趣,也想去弄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同时也担心害怕某些事情降临到自己头上。
估计也是受到了太多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对很多事情产生了怀疑,觉得正常的事情已经变了样子。你看,做好事惹麻烦,让人都不敢去做好事。比如扶摔倒在地的老人,比如送生病的人去医院,好心得不到好报,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不敢去帮助别人。你再看,老师不敢管教学生,医生不敢动手术,没有一个不怕讹的,怕遇到不明事理之人找麻烦。再看看,买卖东西,也是怕上当。
昨天,孩子打电话给我,说我的电话里有预防诈骗的语音提示,他觉得很奇怪,还以为我的手机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以为是我出了问题,成了骗子。后来,我告诉他,这样的提示,别的地方早就有了。不要大惊小怪。夫人在一旁,还以为只有我的手机有这样的语音提示,要我拨一下试试,结果也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可见整个社会都在反诈骗,也证明诈骗份子差不多已经是职业化、产业化了。这也是有病的表现吧,也到了全民防治的地步。
说电话的问题,其实平常所接的陌生电话,也是非常烦人的,根本就不是你愿意听到的。你看,你一接电话,就有人要你贷款,有要人要你买保险,要你买某某产品,就有问你要不要装修的,要不要换手机套餐的,要不要参加什么活动,真的多如牛毛,一接还啰哩啰嗦,没完没了。还有,你若在网上刷了某些方面的视频,大数据就接二连三地给你推荐。你看了一本升仙的小说,也是一样的,立马会给你推荐一长串的小说。
还有各种各样的卷,给人的生活创造了重重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苦不堪言,恨之入骨,关键是把人的心态搞坏了,搞得有些人不得不跟着卷,生怕自己吃了亏,上了当,或者觉得自己比别人越来越差。这也是有病。可是,有些事情,你万般无奈,你不想卷,也得跟着卷,比如孩子的教育,谁都怕输在了起跑线,就拼了命的去补课,拼了命的要上好学校,搞得自己负担累累,搞得孩子没精打采,从小就在出人头地的思想上挣扎。
很多中老年人感概万千,大学生太多了,有些人读了一个不太强的大学,读了一个不太好的专业,毕业即失业,找不到工作,读书又有什么用?前天还刷到一个养猪的研究生的视频,她在问自己,读书的意义何在?她说:早知道读了研究生还是要回家养猪,还不如高中毕业就开始养猪,这样不仅省了几十万的学费,而且自己这么多年早就挣了几十万。
我也碰到了一些不讲理的人,曾经被他们搞得神经兮兮。不理他吧,他又没完没了的搞事,理他吧,跟他讲又讲不清,做了错事还不认账,点出问题了后,又装疯卖傻,脸皮比城墙还厚。这也是有病,我夫人得知情况后,也是感到不可理喻,说这个世界上怎么还有这种蛮不讲理的人,是不是这个世界也病得不轻了。
还有,不少人假话连篇,满口胡言乱语,听不到一句真话。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那些借钱不还的老赖, 搞得这个社会出现信用危机。现在的人,提借钱,不得不考虑借钱的人会不会还,而有些人提还钱就翻脸,人们已经谈借钱色变。亲戚之间,朋友之间,本来应该互相帮助,共度危机,但现实并不一定如此。有人总结了,他们说,一个家族搞得好不好,团不团结,一定有一个有实力,又甘愿付出的人,倘若是这个人不再付出了,这个家族也就很快就败下来了。说的不无道理。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有病就得治啊。普通人是无能为力的,没有办法去治,只要贪点小利,他们就会上骗子的当。有时候,刷到一些什么本世纪十大谎言之类的视频,谁还敢相信这个社会。那些道貌岸然的人,谁不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愚弄人。昨日的高官,今日的贪官,多了去了,也不足为怪了。
我们陷入了信任危机之中,哪个人是真,哪句话是真,需要分辨,这才是最可怕的。
3
有味没味
早晨起床,喊夫人去外面吃早餐,她坚决拒绝外出,说外面的早餐没有味道,不想吃。
我取笑她,说:你说没味,不是把附近的早餐都吃了个遍,有些店子还光顾了多次,吃的时候是赞不绝口,你这不是口是心非吗?
说完,她也不再说话了,再说也就没啥意思了,但我知道她讲的话也是正确的,不过并非是外面的早餐味道不好,而是都吃腻了,感觉也没有什么兴趣罢了。
生活是这样的,再好的东西,吃久了都会丧失兴趣,都会觉得没味,都需要换换口味。我的要求倒是不高,对什么都是来者不拒,普普通通的饮食也把我养得膘肥体壮,估计也是奇葩一个。夫人常常取笑我,说我稻草也吃得了三斤,就是一个饥不择食的饿死鬼投胎。这倒是真的,没有一点假。我们这里还流传着“常德佬,吃稻草;吃一根,吃不饱”的话,我不知道来于何处,有什么讲究,反正我觉得是讲我这种胃口好的人的,不过,我也不忌讳,能吃是福。
工作干久了,也会觉得没有味,不想干,跳槽,希望换一个新工作,重新激起对工作的兴趣,这大概也是一样的道理,一样的问题。人们在一个岗位干久了,没有一点新鲜感,没有一点儿挑战,进而没有一点成就感,又或与理想发生了冲突,大都会渴望改变现状,希望有机会让自己追求想追求的东西。倘若不能改变,也会渐渐地对岗位失去兴趣,再好的工作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朋友之间的感情,大概也会遭遇到无味的情况吧?经常在一起打牌、喝酒和吃大餐,总有厌倦的时候。吹牛皮,聊天,总是老三样,也会像祥林嫂一样的结局,也就是说,有些话讲多了,耳朵都起了茧子,谁也就没了兴趣,这些话也就没有了味。
爱情也会如此吧?传说中的七年之痒,不是空穴来风,有多少人走不过七年,经受不了考验。为什么,离婚率越来越高,与婚姻的味道好不好有没有关系?婚姻没了味,或者变了味,有人就会寻找出路,把自己的婚姻变得有味道的,大概率会走得更远,也可能会走到白头偕老,但倘若是向往外面的世界,婚姻迟早会走到头。
写诗作文,画画写字,也会有没有味的时候。不想动笔,不想用脑筋,想过简单的生活,觉得自己成不了名,赚不了钱,都会是没味的理由。
于是乎,人们开始怀念过去,想念那些经典永恒的爱情,同时也会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走着走着就散了,走着走着就迷路了,吃着吃着就觉得没味了,活着活着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尤其是生存的意义之问,发人深省,震耳欲聋。
大约是前年,我也有过这个疑问,我也努力地去寻找这个答案。我是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是忘了初心。婚姻的困惑,是忘了结婚的初心是幸福,是为了幸福而不断进取。你在婚姻中挑毛病,就会总是有不如意,你若是让婚姻变得更好,你会感到处处都是幸福,时时都能开心,所以婚姻有没有味道,要朝着结婚时的海誓山盟的初心去追求。两口子,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断吵架,不断的埋怨,婚姻迟早会散场。
工作亦是如此。干工作是为了什么,你的目的有没有忘记,决定你干得开不开心,干得顺不顺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有目标和方向,也没有章法和套路,像提线木偶,听命于人,没有主动作为的意识,感觉干事是为别人干的,自然而然也不会有成就感,也难以获得快乐,也就会觉得没有味。
这个观点是引起了部分人的认同的,我还常常跟朋友们说,你要去干事情,就开开心心地去,不要去想什么不该你干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你会觉得轻松不少,但若是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工作还没有开始,自己就快崩溃了,哪里会有快乐可言。
当然,不忘初心并不是万能钥匙,打不开所有的锁。今天,在朋友圈又看见了朋友对生活的意义的阐述,他说生活的意义是为了活着,我觉得应该还要加一个词,那就是开心的活着。这个开心,一定是取决于自己的。若你是向阳的,你面向大海,就是春暖花开,若是充满阴霾的,可能就是暴风骤雨。
有味没味,不过是一道小小的考验,也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你若是思路正确,想明白了,答案呼之欲出,幸福开心也就接踵而至。
4
有事没事
有人来电话,聊了半天,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说,就是扯了一通白话。转头,我把情况告诉了夫人,夫人立马指着我鼻子,骂道:就你这情商,跟什么似的,别人没有事会跟你说这么久,只是不好开口而已。
确实,有些人平常无事不联系,有事联系了又不好开口,即便是实在是没有办法,也是如此,多是出于面子,也怕开了口,对方又不给面子,则更加尴尬了。
若是在以前,大致上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朋友之间,有事说一声,各方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真正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即便是不说,让人知道了后也会纷纷出手。
听了夫人的话,我寻思了很久,要不要再打电话过去,但终究还是没有打过去,觉得大家都变了,也可能是人心隔肚皮。再说,我自身能力有限,朋友也可能从电话中得知了我的近况,才是有事不说的。
我这个人一直主张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的事,不要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想超能力消费,害得别人跟着受累,所以我几乎很少借钱办事情的,唯一的一次房子装修,问了无数人,也只有一两人愿意伸手,当然那个时候的人普通没有钱,也可以理解。
如今,借钱更难了,主要原因是借钱容易还钱难,借岀去的钱,一般都会打了水漂,有去无回,所以有人就开玩笑:是不是真朋友,借个钱试一试,肯借钱的人一定是你朋友,不肯借钱的人至少有一半不是你朋友。玩笑归玩笑,但却一点都笑不起来,这句话说的是实情,而且基本上属于灵丹妙药,一试就准,甚至有人还会把你拉黑,好似是从来就不认识的。
有一个人自以为朋友遍天下,自以为人缘关系好,在我面前夸海口,甚至还有讥讽的意思。我就对他说,你朋友多,要不要试一下找人借钱,看一看到底有几个人借给你。这个人不信邪,打了七八个电话,不是说要还房贷的,就是说还车贷的,还有说小孩子要补课的,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有钱借,之后又打了电话,终于有一个人肯借钱了,但这个人的脸色已经很难看了。
还有一次,某人谈了一些事情,取消别人人品差,我倒是不觉得,就开口怼了某人两句。说:别以为别人有事会出状况,要不要自己也试一下。某人马上不说话了,大概也明白了,有些事情说来轻巧,但做起来还真不一定风平浪静。
用事情来检验人心,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并非都会如此,那些没有利益之争或利益相对较小的事情,是试不出人心几何的。当一个人面对大事,得失之心就如波浪一样涌起,甚至是翻江倒海,那么一些阴招损招也会一咕噜的使了出来,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不利己,手段高明的或者手段不高明的,子虚乌有的或者货真价实的,不一而足,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有事之后的人没事,也并不一定是真的没事,也许是别人放过了你,觉得你还没有到爆雷的时候。人在做,天在看。有事终究会有事的,但有事的往往会做到表面无事,不遗余力,这也是现实所迫,没有办法。这是另一层意义上的事情,明白的人一目了然,心神领会。因为这个事,不仅代表是好事情,还有可能是坏事情。
用事实说话,胜过千言万语。有些不会做事,偏偏能说会道,花言巧语,甚能鼓惑人心,溜须拍马,但真要他做事,必然漏洞百出,一塌糊涂,无事也会搞出事来。
没事也并非真没有事,没事也可能会有事。有些人,也不知道怎么说,喜欢无事生事,惹是生非,本来是没有事情的,但这种人是很难说的,说句话都可能得罪人,与人发生冲突,无事变为有事。
有事没事,有时候很难界定。有和无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也有量变转为质变的可能,其真与假、是与非,需要客观分析。人与人也不一样,思维不同,考虑问题的结果也将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
昨日听到有人说起一件事,说的人以为是别人冒犯了他,听的人却以为是来套近乎。据我所知,有些人自来熟,没有几分钟就会和别人打成一片,但有些人心生谨慎,习惯拒人于千里之外,对别人的热情习惯戒被,会把热情视为冒犯。这不足为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没有什么好惊讶的,只不过是一个小事情而己。
如同我,没事喜欢胡思乱想,整点小文章,若是别有心事的人看了,对号入座,也就变成无事惹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诞生于禅宗五祖弘忍传承衣钵的典故中。弘忍命弟子作偈以证悟性,上座神秀写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主张渐修之法。而惠能以“菩提本无树”四句回应,否定外相执着,主张顿悟心性,最终获得弘忍认可,成为禅宗六祖。
世界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看你怎么去看。做恶多端的人,觉得豪取强夺是理所当然的。那些喜欢怪罪别人的人,又何尝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分辨,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人,也避免受人欺骗、愚弄、引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