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她要来邵东吃喜酒,要我们去老家接她和父亲。前些日子,我回去过一次,她们是不打算来我这儿的,这个时候她兴冲冲地打电话告诉我这个信息,我觉得她去邵东吃喜酒的动力要高于来我这儿,来我这儿只是顺便吧。
自今年初大舅过世之后,母亲在她们杨姓家族已是排位第一的长辈,能够参加家族的重要事情,即便是她不说,我心里还是有数的,当然也不会找理由反对,开心就好,只是坐那么远的车,加上又有些晕车,着实有些为难她。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时间回老家去接她们,直至国庆节值班安排出来,我才告诉我几时有时间,也没管临时会不会有事情,反正到时候再说吧。夫人也不知道脑壳哪根筋搭错了,一声不吭地回了娘家,后来据说也是回去吃几个喜酒,喜事也都凑到一块儿了。
十一假期的后半段,我刚好休息。正准备回去一趟时,夫人又神出鬼没地把我父母接了过来,省得我跑一趟。随着年龄增长,加上曾经生过重病,如今也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不回去,我自然是高兴的。
母亲到了我家,离邵东就近了,九十来公里,走高速也就一个多小时。八日的正日子,表妹要我们七日上午就过去。七日早上,刚吃完早餐,母亲接到大姨电话,她们还没有动身,我就有点打退堂鼓,可母亲执意早一点去。我从七点多磨到了九点,估计老家的人应该快到常德了,也就开车出发了。
高速还算畅通,有一处出了车祸,耽误了十来分钟,母亲就开始抱怨吐槽起来,生怕影响到她出席婚宴了,但我也不敢取笑她,只好集中精力开车。十点二十左右,终于到了她们小区门口,停好车后上楼,母亲接到电话,大部队才上高速,我算了一下,估计他们要下午四点左右才会到邵东。心里面有些埋怨母亲,我们来得太早,加上看到表妹家也正忙着,每个人手里都有事要做。一打听,原来他们前几天才从云南赶回来,婚房布置及礼包都还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妹夫张罗别的事情,几个侄女手脚不停,忙里忙外。家里还有一位老人,八十多岁年纪,我因为第一次来他们家,并不清楚老人家是妹夫的爷爷还是父亲,于是试着问了问,原来是妹夫的父亲,妹夫上面还有一个哥哥,这一次也没有回来,其父亲已经八十五岁。
我以前曾听母亲讲过,表妹是打工时认识的妹夫,吃了不少苦,结婚的时候几乎什么都没有。妹夫的老家,典型的山区,山多地少,根本养不活人,后来他们一起出门做生意,生活才慢慢改善。我知道表妹的命苦,母亲很早就过世了,父亲又为了养活他们三个孩子到处跑,后来做成煤生意,才算过得去。她的父亲是我的二舅,也过世十多年了,我回去奔丧吋还差点出了车祸,想起来都可怕,也正因为如此,我是坚决晚上不开车出远门的。
表妹的新家离高铁站和高速出口都比较近,从山里搬过来已经有十多年了,母亲曾经来过一次,但我没有什么印象。我记得十年前,表妹和另外两个表妹曾来看过我,应该是我动手术后的第二年,而他们常年在外做生意,我们也没有过多的来往。邵东,我倒是常来此地,但范围极小,所以我对邵东并不了解,包括中国的犹太人、打火机之乡、最大的药材市场廉桥等等信息,也是网上看到的。邵东人吃什么,有什么风土人情,我一概不知。
中餐是在离妹夫不远的土菜馆,走路也只有几百米远。吃饭的人有十五六个,妹夫和他堂哥两家,再加上我们,围着可容纳二十位的餐桌,也没有人喝酒,但妹夫点了十多个菜,除了一个水煮鱼还不错之外,其他的菜也没有什么特色,比不上我们老家的钵钵菜,越炖越香。但也奇怪,我认为最好吃的鱼,他们并不喜欢吃,也有不少菜剩得比较多,尤其是后来上的四五个菜,根本就没有怎么动。
可能是天气热的缘故,原本想在市内逛一逛的,最后在酒店度过了一下午时光,说来也好笑。
晚上吃饭还是老地方,有一个称得上美食家的表妹拍了许多照片,当她看到猪肘子样子,百思不得其解,但尝了尝味道,怕腻的她也吃得很香。她把米豆腐、合菜等几个菜拼了一个图,发在了朋友圈,我估计也是打一个卡,毕竟邵阳的名菜也不少,如猪鱼丸子、武冈鸭都不在其中,这个图缺乏代表性。听说她们吃饭之后,还去一个什么地方逛了逛,结果第二天我们再去找早餐店,没有什么特色,味道一般,与湖南其他地方比,有些相形见绌。
我考虑过,包括后面看见的街道,这个新建的城市应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吃住行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可以传承的文化,也是人民的幸福生活所在。其实,我一直有一个疑惑,我们的城市建设到底要建成什么样?我觉得绝对不是大而全,应该是宜居宜业,比如说:看起来有条不紊、清清爽爽;住起来安静干净、方便实用;吃起来要有滋有味有特色。如今,我们有些地方搞大建特建,天空都是灰蒙蒙的,街道也是破缺不全,玩也没有什么好玩的,至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追求,不说一无所有吧,但也是落后于物质太多。
婚礼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简单,不花里胡哨,像邵东人的性格。每一个地方都有习俗,相比我们老家的一些陋习,我觉得非常好,既省事,又有文明新风。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送来真诚的祝福,双方亲家的承诺与鼓励,是婚礼中至关重要的。至于礼性与彩礼,我听表妹说过,应该都是比较开明的,并不似某些网上炒作的那样,否则这个婚还真的结不起。
我另一个有儿子的表妹也就此感叹了许久,她说“这何事搞,结一个婚实在不容易”,也让我同感忧郁。一旁的亲友也转头过来说我,因为我家的相公也到了婚配年龄,我们马上要迎来喜事,这是一辈子中最大的考验。就普通人而言,婚姻的代价如果是毁掉幸福,是高彩礼和完备的硬件(高价的车房),让越来越多的人止步于婚姻。生孩子,也是一样的,因为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内卷,越来越让人沉重。
老家的人要赶回去,我们虽然依依不舍,但考虑还有几百里的路程,只好挥手告别。母亲在一旁擦拭眼睛,她应该是有些伤感了。说实话,这么多人远道而来是很不容易的,而随着老一辈人的年岁增长,以后出一趟门都很难。
哎,这么多年下来,谁又是那么容易呢?我不想考虑,也不愿意心里那么沉重,只希望从此以后,大家能够幸福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