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符宁波的头像

符宁波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10/16
分享

说文解字之“装、悔、惨”

喜欢从文字的结构中寻找智慧,是一直以来坚持的习惯。每一次有新的发现,都会让人愉悦,也会天马行空,也好像发现了新大陆,解决了以前没有解决的心理问题。

或许是文字给与的心理暗示,获取是自以为是的道理,但不论如何,它或许能够帮助人想明白一下事情。如“装”,是靠什么来装,装的意义在哪里,文章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如“悔”,是不是一直习惯养成的,是不是心理疾病,也有探究的必要;再如“惨”,来源与参考物,也就是比较的结果,人与人一比,或许并不惨。

文字的奇妙,在于你如何去解读,这本身就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

装(拼音:zhuā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字形从衣为形,壮为声。“装”引申指打扮或打扮时用的物品。打扮是为了将容貌改变,因而又引申指假装。

装的成语有不少,如装神弄鬼、装腔作势、装聋作哑、女扮男装,大多为贬义词,而且都有出处。如:装神弄鬼,最早追溯至宋代古杭才人《宦门子弟错立身》,“折莫大装神弄鬼”;又如男扮女装,最早见于金敬迈《欧阳海之歌》第一章,“男扮女装也没得用呵”。装聋作哑,最早见于元代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可怎生装聋作哑"。

从装字的结构来看,主要用具是衣服,即是用衣服来装扮,或女扮男装,或者摇身一变,改头换面,由上等人变成下等人,或者由侠客变为乞丐。这是最原始的装,实际上也是一种骗术,也就是为了掩盖真相或者真实。后来,道具变得更宽广,能力变得更加有技巧,装有术也,性别、身材、相貌、声音、年龄、身份等等均可装。

历史上,装得最像的最成功的,空城计应该算一个,但诸葛孔明也不是祖师爷,在此之前,装者也有不少,如春秋时"鸡鸣狗盗”者,秦朝徐福的“长生不老药”。装得最不像的,我听到一个故事,说有两个人去访欧阳修,其中有一人坐在船上吹牛,说认识欧阳修,也一时兴起,吟起"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诗句,之后就吟不下去了,但他们不知道欧阳修就在船上,也是他补了下面的两句: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羞。意思是说,欧阳修已经知道你们了,但欧阳修就在船上,你们当面不认识,却吹牛说认识,真的不知羞,羞也是谐音,明指欧阳修,实指羞愧。

装,从根本上讲是“以貌取人”,以装获取利益。因为装,后来衍生了一个行业叫演戏,演戏的人称为演员,又称戏子。演出来的东西,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虚构的,但入戏太深的人,往往在现实生活中自以为是,他们的有些做法或者言语,不必在意,不要当真。古人云“婊子无情,戏子无义”,真正讲义气的人,如桃园三结义一般肝胆相照,而不是虚以委蛇。

装是有好处的。常言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也是有些人为什么要装的原因所在之一。一般来讲,装多是为了利益,如取得别人的好感,取得别人的信任,从而获取利益。至于装什么,怎么装,是一门学问吧,但有一些是简单的装,并不复杂,容易露出马脚,也很容易分辨出来。复杂的装,应该称之为术也,可能需要多方面的装,动用一些非常规手段。间谍、两面人、江湖骗子,或许是这一行中的佼佼者。这个社会,有装穷的,装怂的,装可怜的,装大人物的,装有能量的,装病的,装有事忙的,装富,装二代的,装纯情的,装讲义气的,装有文化人,太多了。正所谓“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好不伪装一下,是没有办法生存似的,而且还造了一个网络热词--装逼。

我们身边也是有人喜欢装的,让人一下子难辨真伪,不识庐山真面目,同时有些装还不能指出来,不能揭露,只能装糊涂,这样大家才会相干无事。有时候,有些装是没有必要的,都说“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朋友之间装一装,邻里之间装一装,总会知根知底,总会真相大白,故实在是没有必要装腔作势的。

前几天,看到一篇公众号文章,讲一个小学生文化的人伪装成市领导的,而且时间竟然长达一两年,这让我莫名惊诧,心里面直叫太厉害了。从文中,我也了解到其骗术并不高明,但或许是事不关己,又或许宁信其有,

哎,还有一种情况,叫“自已不装,别人帮你装”,是典型的拉虎皮做大旗。有人逢人便说,自己的某个谁怎么样,某个谁怎么样,无非是炫耀,让别人卖某个谁几分面子,其中也有“错配郎”现象,知道真相后会啼笑皆非、面面相觑。

最怕的还是我们的未来,如果从小就学会了装,学会耍阴谋,学会利用关系,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人心不古也。

但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坦诚,多一些诚信。

悔(拼音为huǐ),属于形声字,从“心”表意、“每”表声,本义指懊恨、懊悔。然吾观其形,知其义,又不免胡思乱想,生搬硬套,忽然觉得喜欢后悔的人大概是每做一件事都会后悔,否则实在对不起右边的“每”字。

做每件事情都会后悔,从理论上讲,应该是不存在的,但经常为所作所为而后悔的人也是有的,也比较常见。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如祥林嫂、阿Q、孔乙己,是容易后悔性格的人,大都有“悔不当初”;祥林嫂后悔把毛毛一个人放在屋外头,最后让狼叼走了;阿Q相对还好一点,他有精神胜利法,做错了也不当回事;孔乙己也是可怜之人,其“窃书不算偷”也暗示了后悔的心理。

我是不喜欢后悔的人,原因在于悔之无用,在于悔之晚矣,与其后悔还不如忘记过去,不如一切朝前看,把后面的事情做好。换句话说,我是属于认真做事的人,所以觉得自己已经努力过了,已经尽了自己的能力,至于结果好不好已无关紧要,成不成功也都会坦然接受,自然而然也不会后悔。同时,我也相信有些事情成功与否有一定的运气成份,是“天时地利人和”所决定的,并非是想怎么样就会怎么样。

曾经有很多事情,别人都问过我后不后悔,我的回答是不后悔。十年前,我生了一场病,失去了很多机会,而且身体也垮了,有不少人就问我后不后悔,我依然是不后悔的。就如同我对一个人好,我付出了许多,后面关系又不好了,我是不后悔的。做了好事,帮助了别人,不管有没有回报,也不管别人是否忘恩负义,我也是不后悔的。自己做了坏事,对人发了脾气,不管损失有多大,我也是不后悔的,也该负什么责就负什么责,该道歉的也会道歉。总而言之,我不会沉迷于过去,也不会陷入深深的悲痛,我希望的是未来把事情做好一点。上了当,我也是不后悔的,因为损失也追不回来,后悔只不过是徒生烦恼而己,没有什么用。

有些事情是命中注定的,是强求不来的,所以没有必要后悔,做好自己就行了。小时候,母亲常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终归无”,“命里没有斗升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对我影响很大,所以我一直不后悔做过任何事情,更不会因为失误而懊恼,失败了也不会丧失信心,不会垂头丧气或作践自己。我觉得人要想得开,不必事事求全,偶尔吃点亏,上点当,也并不是什么坏事,过去就过去了,又不是天塌下来那么的严重。

应该说,不后悔的人是乐观的,也是有底气的。乐观主义性格,是不怕失败的,有底气的人敢于重头再来。一个人敢于行动,喜欢学习,就会用知识武装头脑,就会不断进步,就会不冲动,就会有理智,犯错率也就越来越低,成功率也就相应的越来越高。乐观的人,面对困难,大多一笑了之,即便是处于最低谷,也不会沮丧。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东坡先生,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李白,还有那些看破红尘的人,自然也是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那些经常后悔的人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想,首先是想不开和想不明白的人,想不开就很难从失望和仇恨中走出来,想不明白就找不到出路,沉迷于过去,沉吟于自责之中,等等;其次,有性格缺陷,悲观,不够阳光,生活缺少积极性。甚至有些这样的人,你怎么劝说,他也走不出来,一个人郁郁寡欢,难受。

失败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成功之母。每一个人应该要正确看待失败,不要被失败捆住手脚,与其被后悔的情绪左右,在过去里迷失,不如收起懊恼,主动解决问题。要真正的做到无悔,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有知识,有素养,做好自己擅长的事,爱自己所爱的人,承责任,担义务。

解铃还需系铃人,人这一辈子,重要的从不是“没后悔过”,而是“不后退”——带着过往的经历向前走,才能离想要的生活更近。

朋友们一起聊天,谈到幸福的生活是什么样?老毛说了这样一句话,让我们的心一下子就静了下来。

老毛说:现在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睡觉,我觉得很幸福,一点儿也不惨。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埋怨生活的不公,抱怨工作的艰难,很少对生活很满足,也会觉得自己过得不够好,甚至是有一些悲惨。

惨,是形声字,但从字形结构来讲,左边是竖心旁的心,右边是参考的参,合起来理解为心里的参照,到底惨不惨,还是要看参照物。老毛觉得自己的生活还可以,他的参照物就是“有衣穿,有饭吃,有地方睡觉”,所以他很满足,他属于知足常乐,也是看明白了的一类人。

有些人虽然在别人的眼里是过得比较惨的,但他自己并不认为,原因是不同的人对“惨”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认为自己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还,还可以重头再来或者东山再起,有希望,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惨。近来,追着看一些生活博主的视频,如“潘嗲闲逛”“2米”,了解了不少人的生活还是不尽人意的,甚至相比于自身的经历也是走到了悲惨的尽头,但他们身在其中,却依然笑对生活,并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如大学生小王为了多挣钱还债,和父亲一起做苦力,在工地搬运建筑材料上楼,他们的工作很苦,但他们有强烈的意志,并不觉得自己惨到过不下去。而有些人,其实过得并不惨,只不过是生意场上遭遇了一些挫折,就认为天塌了下来,认为自己进入了暗无天日的地步,而且还到处卖惨。

一个人惨不惨,大都会去做一些对比,或与自己的过往比,或与亲戚朋友及其他人比,一旦觉得自己比过去差或者比别人差,就觉得自己很惨。他们对惨的认识,心里面的参照物是以前的好日子或者别人的好日子,并没有与真正比他差得多的人相比,也并不一定是很惨的。原红塔山董事长褚时健,2002年保外就医时应该是很惨的,但他并没有放弃,之后他在云南哀牢山以冰糖橙为主打产品,凭借卓越品质和励志故事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十多年前,朋友小刘生了一场大病,有不少人认为小刘过得很惨,但小刘却并不这么想,他认为自己生命还在,能吃饭,能走路,还能工作,就足够了,他很满足。小刘的一个朋友,和他一样的病,但他觉得自己太不走运,过得太惨,从而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也不修身养性和注重自律,结局就真的惨不忍睹。

惨不惨,心里的想法很关键,也就是说心里面关于惨的参照物很关键。想明白了,可能就是新生,想不明白,可能就是痛不欲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也许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今有一个新词叫“卖惨”,其核心是“卖弄惨状以求同情”,其本质并非真实求助,而是主动制造或渲染悲惨情境以操控他人情感。该行为具有欺骗性,常通过夸大或虚构个人困境(如贫困、疾病、家庭变故)来引发公众共鸣,进而实现特定目的。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并不是属于个别,好心的人应该要分清楚,不要上当受骗。最可笑和最讽刺的是某些住着高楼大厦的职业乞丐,他们工作时是惨兮兮的,工作之外是笑兮兮的,其真实的收入比正经上班的人多得多。

比惨,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种做法会对有些人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并不可取,但也并不绝对,如安慰人时比一比惨,也许会让这个人清醒,意识到自己并不惨,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有一些好处。或者,朋友之间,偶尔比一比惨,如果大家都心理正常,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国与国之间由于发展水平不一样,做一些对比,也能看清楚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如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形成奋斗的目标,应该也是利大于弊。

惨,是心里的作用,但通过一定的比较,它终究是惨,是客观事实,而且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也不会所有的人、所有的地区都一样,总是存在一定的贫穷与不幸,幸运的是我们正在努力消除贫穷。

对普通人来讲,惨在很大程度上是心里的认识,不必过于夸大这种心理作用,即便是处于低谷,也会有晴朗的时候,要相信,通过努力,有些事情是可以改变的。

当然,总体来说,惨不惨有时候还真的是心理问题,也是认知问题。正确的认识,惨也会不惨,不正确的认知,不惨也会很惨。我们应该学会自己给自己做思想工作,自已给自己心理暗示,自己给自己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