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与慢,都是左右结构,左为形,也皆为竖心旁,所以我一直不太理解,快与慢是时间概念,也是物理上的速度,为什么与心有关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思考了很久?也查了一些资料。快”最早见于小篆,从心、夬声,本义为“喜也”,表示心情舒畅、痛快,如《说文解字》所释。后语义扩展至速度、状态等引申义。慢(拼音:mà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早形体为《说文解字》小篆,字形从心、曼声。“慢”的本义指怠惰、懈怠,由怠惰引申为不在意、轻忽、态度冷漠,也指行动迟缓,引申为缓慢。
生活中的快与慢,跟心情也是有很大的关系。快,一般表达快乐,心情愉悦,如有人说,这日子过得快,一年一下子就过去了,这是因为快乐才会感觉日子过得快,如白驹过隙,如春风拂面;而日子过得慢,才会痛苦,如度日如年,可谓是“年难过,年年过,年年难过"。
工作中的快与慢,视情况而定,有些事情需要慢,有些事情需要快,不可混为一谈,要区别对待。一般情况,把节奏放慢,才能发现以往曾忽视的东西和从来没有考虑的事情,工作会做得更加细心与细致,会做到更加圆满和成功。有一个词语,叫“慢工出细活”、“慢火煮青蛙”,意思也就是速度放慢,心情放平缓,才能把细活干好,才能把问题研究透彻。有些事情,是不能慢的,越慢的话,问题就积压得越多,亦可能会从量变发生到质变,必须要快刀斩乱麻般的予以解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发现了蚂蚁窝,就必须赶快处理,不能让它发展到“一发而不可收拾",要有迅雷而不及掩耳之势地处理。
应该至少可以这么说,研究与调查工作,为了保持工作的准确性、客观性,就应该做一些细致的研究,做一些充分的调查,从而才能得出较为真实的结论。但在处理问题上,尤其是非常紧急的事情,就不能一拖再拖了,必须要快速处理,如抢险救灾,如应对紧急事件。
性格上的快与慢,大致可以决定了一个人适合做什么事情。快性子的人,适合做先锋,冲锋陷阵,攻城拔寨,像一阵风,像一团火,一下冲到前面,对敌人形成有力的打击,形成骤不及防,从而打开缺口,占领山头。除打仗之外,还有比如市场开发、产品推广等工作。至于慢性子的人,则适合做一些稳重的工作,交给他们做一些急不得的事情,如善后、护理、守成。
性格上的快与慢,各有千秋,事情做对了,工作做好了,也就达到了目的,不能说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关键是要用对人,让适合的人干适合的事,如让一个性子急的人去做一些慢吞吞的事情,估计也是折磨人,也会犯许多错误。还有,性子急,沉不下心来,遇事只看表面现象,上当受骗就会多,尤其是那种一点火就燃的人,听风就是雨的人,分不清青红皂白,自然而然就会得罪人、伤害人,也伤害自己,白白地付出了,却得不到一点儿好。慢性子的人才是一样的,考虑过多,犹豫不决,就容易丧失机会,好事就从手上滑走。或者说,天要下雨了,你还慢吞吞的干活,不急不躁地收东西,很可能就会让大雨淋湿稻谷。
快与慢,是时间的概念,也是表达心情的词汇。事情做得快,不一定是快乐,事情做得慢,也不一定会不痛快,那么,在快与慢之间,怎样才能让自己快乐呢?应该说,快与慢只是时间上的比较,而快乐与否的关键应该是顺利、把事情做好,取得成功,如果是事情做不好,失败一次又一次,那么,快与慢就毫无意义,没有任何用处。
做事情又快又好,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时间,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这是理想的,是在成功基础上的不断完善的结果。工厂里的机器,永不停歇,这是机器的优势,人们以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为己仼,也将是一个方向。
那么,通过“快与慢”的分析,到底对我们有什么作用,或者得到什么启示呢?现在有些人在网络上制造一种焦虑,听起来还蛮像那么回事,不小心就会上当,但细细品味,又会发现其中的阴谋。有人说:时间过得真快,一不小心,溜走了少年,滑过去了青年,走失了中年,迈向了老年。看似岁月无情,但也是规律,谁都会老了,这是正常得不能正常的事情,又必要感叹过多或者诱发愁绪吗?再说,任何人也没有办法将时间变慢啊,时间也永远回不到过去,何不坦然面对。
人生路上,理解快与慢的哲理,做好做得好的事情,不管快与慢,只管享受快乐时光。这或许是人生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