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月饼,是到乡里的副食店买的,品种不多,用油纸包裹的,馅有蛋黄的、花生米的,也有肉的,味道有咸也有甜,大概是物以稀为贵,每年只吃那么一回,便觉得珍贵,好吃。有时候,还不舍得一下子吃完,便用手一点点掰开,一点点的,之后又藏起来,吃很长时间才能吃完。
我们家有两个小孩,一盒四个的月饼可以每人分到一个,各吃各的,也不存在占谁便宜,吃完了便没有了。有时候母亲会只吃一半,留一半儿,到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到,她又将未吃完的一半儿一分为二,递给我和妹妹,这是我梦中常想起的事情。
长大之后,对月饼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不是特别喜欢吃,有与无均皆可。离开家乡之后,每年的中秋节又回不了家,家乡的月饼味道早已忘记,而单位发的月饼大多以广式或苏式口味为主,本地的月饼反而很少吃。有时候,出乘到公寓后,也能领到一个或两个月饼,一般也不会吃,只是有一年中秋的夜晚,月亮特别圆,也特别明亮,它一直在火车的上空,照着我回家的路,突然之间就涌起了思乡之情,于是拿出公寓领的月饼,一边吃,一边念着苏东坡的诗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一边流泪,之后又觉得这样不好,又立马忘记这个事情,调整好心情,心无旁骛地开车。
那个时候,我特别不喜欢团圆的日子,连吃的月饼也不喜欢,因为我感觉到凡是团圆的日子都是没有办法团圆的,与其这样没有办法团圆而伤感,还不如没有这个节日。若是能够回家,哪怕是不能回到故乡,也是好的。结婚之后的小家,也要过中秋节,尤其孩子的长大,节日的仪式感不能缺少,月饼也自然而然必不可少,除了发的月饼之外,也会买一些孩子喜欢吃的,但后来却越来越发现,怎么吃也吃不厌那些手工制作的老月饼。我家的孩子是一个吃货,夫人开玩笑说他是美食家,对于月饼而言,他也不例外,每年都要求我们换不同的口味,后来干脆就买不同产地的月饼,零零碎碎的,随他去吃。他对老月饼的喜欢,也是这个时候有的,我本来不喜欢吃月饼,结果拿来尝一尝后,便再也放不下,于是也就跟着孩子成了好吃之人。
随着年岁增长,三高,身体的不断报警,含糖高的不能吃,太油的也不能吃,吃月饼不能任性了,干脆也不再购买了,连单位按例发的月饼也改选为大米或其他健康的食品,算是眼不见心不烦。孩子要吃,也专门给他买一点点,待他去异地上学上班,算起来,我已经差不多快十年没有买过月饼,也没吃过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是一个传统,自唐朝以来至今,已经有一千几百年历史。据考证,月饼最初作为祭月供品和军队庆功食品,经宋代定名、元代普及、明代赋予团圆寓意,最终成为中秋节象征性食品。至于月饼会不会消失,我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如同我一样十多年不吃月饼者越来越多,很难说它不会被健康的食品替代,或许还保留着月饼的样式。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苏轼借月饼寄托对中秋的感悟,赋予节日更深的文化内涵。做月饼,其实也不容易,要经历许多程序,还要保鲜防变质,而且做一年的月饼也只为了中秋一天,才有意义。
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诗协采风,在龙山归乡苑让我尝到有健康理念的月饼,反而让我觉得自己想多了。归乡苑老板周琼用石斛、黄精等药材为原料,做出了健康月饼,我和夫人各自尝了一小块,便决定买一盒回家。
临近中秋,夫人回一了趟娘家,刚好我的父母要来邵东走亲戚,就一同捎了过来。中秋节这天,父母亲也一同品尝了这份特殊的月饼,他们也一直称赞。其实,他们也是不敢吃的,只是我在一旁跟他们说这是健康月饼,他们才放心开吃。
月饼,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食品,什么时候做得像故乡一样让人思恋,让吃不了的人吃得健康,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月是故乡明,饼是故乡味。月饼能不能做到让人满意,而不是一种象征意义,也是我无意之中的感叹。
月饼吃了很多年,但越来越不想吃,也是有原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