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嘘,这两个字蛮有意思,你看:无论是吹,还是嘘,右边的字都表示不足的意思,欠是少,虚是不实。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是不是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已经把吹嘘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呢?的的确确,吹嘘二字皆是会意字。《说文解字》:“吹,嘘也。从口,从欠。”,本义是撮起嘴唇急促地吐气,后来经过演变,"吹嘘”却为吹牛皮之意也。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它的涵义呢?也就是说,吹嘘,没有才会要吹,而有本事的人是不需要吹的。小时候,父亲就教育我,他说“满桶水不荡,半桶水总荡”,意思是说谦虚的人是不会吹嘘自己的,而那些只有半桶水的人总是喜欢吹嘘自己。挑过水的人,应该是清楚的,不管你用什么水桶,挑满满的一桶水,一般是不会洒出来的,但挑半桶水就不一样了,总会在路上荡来荡去,水也会从桶子里洒出来。
这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我从小便不会吹牛皮,也不太相信吹牛皮的人所说的话。农民的质朴就是如此,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对不可能把没有的说成有,把不会的说成会,不然真有人找上门来寻求帮助,那可就真的丢面子了。吹牛皮的人,一般都不实在,对人也不真诚,左邻右舍都不会喜欢。
吃过了这种亏,自然就会想办法进行鉴别,那就要打交道,真正的“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从而知根知底。与陌生人交往,讲话是花言巧语的,估计也是习以为常,一听就让人不可信,也便没有交往下去的兴趣了。媒婆婆多是喜欢讲好话的人,半真半假,轻信的话可能会上当,所以就有了看人家、七聘八媒等流程,双方不满意是怎么都搞不成功的。包括起房子,或者比较大的工程,需要请匠人,也是要多方打听,看这个人到底怎么样,靠不靠谱。我们家是裁缝世家,爷爷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裁缝,口碑当然很好,所以请他做事的人会很多,也是做事靠谱所带来的名声。
还有一句民谚,“茄子不开空花”,也是蛮有味道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茄子开了花就会结果,不像有些只开花不结果的植物,空有其表。喇叭花,就是恰恰相反,结不了果实,还长得像个大喇叭,使劲地吹。
做人做事,是不能空有其表的,“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不行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是不行的,“满嘴跑火车”、"把稻草说成金条"都行不通。曾经吹嘘自己是种田能手的人,结果分田到户后,就原形毕露,耕田没有技术,治虫也二五八不分。
自己说自己行,即便是事实求是,千真万确,没有一丁点儿水份,别人也会怀疑,但话从其他人的嘴里讲出来,就不一样了。一个人说你行,别人也不一定相信,但十个人都说你行,大概是八九不离十了,人们会选择相信。可是为了利益,一百个人中,恐怕也没有一个人讲真话,那些众口铄金的人应该是这个世界最坏的人之一吧。
用事实说话,是某电视台的节目,这是对吹嘘者的有力打击。老百姓还有一句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一溜,真相即会大白。这个社会,不管你怎么吹嘘,做实事,有实效,就能区分一个人到底行不行,没有那么复杂。比如,医生的医术高不高,通过治病就清清楚楚了,那些治不好病的人,怎么吹嘘都没有用。
终究,这个世界还是离不开宣传的,离开了,别人就不知道,所以吹也要吹一点,不吹就不能吸引人,再好的东西也卖不出去,这是信息差所造成的,但是说实在的,吹可以,吹得过分了可就物极必反,弄巧成拙,这是包装的艺术。
不吹,别人也不知道;吹,别人又不相信。它是矛盾的,需要掌握分寸。没有,靠吹,肯定不行。有,不吹,也是不行,但这个吹应该不是吹牛,夸大其词,是本义的吹,吹风之吹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