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胥佑良的头像

胥佑良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10/12
分享

《林开武传奇》:临危不乱,在曲折道路上走出矫健步伐

说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道坎,也没有过度浮夸的色彩。《林开武传奇》是云南西畴县着力开掘地方文化资源而组织创作出版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2012年,西畴县委、政府和县委宣传部决定,由县文联具体组织创作以西畴历史人物林开武为原型的文学作品《林开武传奇》,经多方权衡,西畴县文联与《边疆文学》原编审刘永年先生达成了创作协议并支付了10万元的创作经费,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刘永年先生才创作了十二余万字就不幸因病辞世,创作工作于是搁浅。为了把这项进行中即因意外嘎然而止的工作进行下去,西畴县文联又联系了其他作家,但西畴县文联认为好几个可以胜任此项工作的作家,都因无创作经费或者在别人基础上冷饭难炒而婉拒了。万般无奈之下,县文联找到时任文山州文联副主席的本土作家、编剧张邦兴先生,希望他能在已无创作经费的情况下伸出援手,帮助县里完成这项工作,也帮刘永年先生了结这个未了之愿。张邦兴思虑再三,觉得他于公对西畴有感情,于私与西畴县文联和刘永年先生都交好,便答应接手。此后的十多年间,张邦兴先生将刘永年先生已完成的十二万余字消化吸收,并重新采访和搜集资料,重新构思布局、重新组织全书创作,从而使这个难产的项目变成顺产,完成了39.7万字(出版社计数为50多万字)的书稿并通过了县里组织的评审,四易其稿之后终于于2025年3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顺利出版,现今与读者见面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分为“近南落籍莲花台/儿子长成少年才”“ 开武勤王建奇功/慈禧提拔当侍卫”“救国难赴日考察/受启蒙倾向革命”“ 受重用领军江浙/为民生勤勉为官”“ 被提拔却遭暗算/博弈官场多凶险”“ 遭排挤开武返乡/赴滇西错失起义”“ 辗转任职多维艰/赤心不改为生民”“ 告老还家不得闲/八旬老翁抗日忙”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采用章回体小标题进行创作,全书连贯一体,又独立成章成节,它既生动叙述了林开武不同寻常的传奇人生,也是作者克服种种困难,以西畴精神写好“西畴精神”的重要成果,对我们了解西畴历史、地域文化,弘扬西畴精神,有很多值得借鉴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林开武一生与清朝皇宫有关,与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有关,他是抗日勇士,是西畴的造林模范。他既能在宫廷里当侍卫,也能够居住在深山干出一番事业,他一生都是奇迹、奇遇。这种奇,只有得到详实的书写记载后,才能有效地传。《林开武传奇》一书把林开武感人的故事和一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紧密结合起来,为我们再现了一段有价值的历史画卷,具有重要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作品用众多对话,体现人物的思想灵魂,展现着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是该书的特色和亮点。

一、充满传奇,历经磨砺的一生

林开武先生是林则徐的后代,林则徐是福建省侯官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享有中国民族英雄的美誉。全书开篇就让我们眼神紧张:

“一条绵延的山道,也是冷落的官道上,一行人在为一位没落的官员送行。官员是大名鼎鼎的前两广总督,昔日清廷禁烟钦差大臣林则徐。此时,他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威仪,也不再是顶戴花翎装束,而是一身青衣,一顶小帽,衬之满脸的倦容,双目的悲怨,极像一位刚被辞退的私塾先生,欲回家去打发余生的岁月。见到众人依然不肯离去,林则徐干咳了一声,朗声道:“诸位,送人千里,终有一别,请大家就此止步,容则徐告辞了。”人群中一位年岁稍长的人道:“大人,此去新疆,行程上万里,我等实在是放心不下……” 林则徐:“贬谪之人,罪在其身……一路之上,想必不会再有人为难,你们就放心好了。”“说完,他吩咐即将跟随自己远赴新疆的林府总管:“咱们走吧。” 管家应诺,将马牵来,扶林则徐上马。这时,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从人群中冲出来,拦住林则徐,不让他上马。此人名叫林近南,身材魁伟,神情凄然,他一步跪在林则徐面前,哽咽道:“大人!不,我还是叫您三叔吧……我求您让我跟您去……跟您到新疆,侍候您, 保护您,就像以前在广东总督衙门一样……”(P1)

文中的“冷落”“漠落”等词语用得十分准确,道出的何止是人间冷暖,而“众人依然不肯离去”又道出的人间真情是何等的难得。

林则徐是历史上闻名天下的禁毒人士,因为全力主张抵制鸦片入侵,得罪了主导清朝局势的投降派,被贬谪流放,他的后代命运面临着多变。

上文的这一别,林近南来到了云南文山莲花台香坪山脚下的小锡板,“从福建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的林近南,一眼认定:这就是自己日后安家落脚的地方。他找到村长、寨老和乡绅商议,表示要买一块地或者一幢房舍,置些产业,在这里落户。为此,他请人办了一桌酒席,在把村里的头面人物都请来吃饭时,给他们每人包了一两银子,请他们多多关照……不久,林近南以200两银子买下村东头的四亩薄田,又花100两银子买下里闲置的一处旧房产,正式在小锡板村安下了家。在四亩薄田里,他和夫人出晚归,辛勤耕耘。”(P8)

在这里安居乐业,林开武出生了,是林近南的第三个儿子。林开武“从四岁时起,家里的鸡鸭就由林开武照顾、喂养。从五岁时起,家里的两头水牛就由他每天拉出去放牧。 从六岁时起,林近南就开始对他进行文字启蒙,教他背三字经、千字文……七岁时,林近南把他送到大锡板入私塾读书。八岁时,林近南给他传授武功、督促他练武。开始练武时,林近南教他的是神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这是一套模仿五种禽兽搏击动作的拳术,既有趣,又健身,还锻炼思维的敏捷与行动的速度。不管是习文还是习武,林开武都饶有兴趣,学得十分认真。见他如此,林近南暗自高兴,又传了他一些内家功夫。”(P9)

林开武从小受到文武双全的教育,这为他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前辈与清朝皇室有关,他自己的生涯与与清朝皇室有关:

“说来,林开武所处的时代,是国和家都命运多舛的时代,他入监的第二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6月天津失守,7月北京沦陷。执掌朝廷实权的慈禧太后……逃离京城,一路西去……前往救驾。”(P73)

这一救驾,为解决民众吃盐难题而入监的林开武获得新生。他被任命为云南勤王军统领,带领一千多人马,克服万难,一路到达西安,在救驾中,林开武智勇双全,时时处处化解战胜险情,得到了慈禧和光绪刮目相看:

“慈禧道:“好,此番护卫銮驾,云南勤王军统领林开武忠勇勤勉。传旨,升林开武为二品带刀侍卫,跟随銮驾左右,亦可自由出入宫中。”就这样,林开武经历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个小高潮。到西安勤王没多久, 就从一个中级军官晋升为清军将领,而且还是一个可以跟随太后、皇帝左右,自由出入宫中的特殊人物。”(P89)

林开武在慈禧身边,由于他一身正气,多次遭到李莲英等人的挤压、迫害及暗算,但凭借他的智慧,安然升职到二品带刀侍卫,后来又升任江浙两军统领、两军总督,这在复杂昏庸腐朽的晚清时日里,可算是奇迹。

在江浙任职期间,接触到“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后,民国四年(1915年),林开武追随蔡锷,参加了云南护国起义,民国六年(1917年),广州军政府成立,林开武被孙中山聘为广州军政府高等顾问,赴广州民国就职。后期,孙中山被军阀排挤辞去军政府大元帅职,林开武无意军阀仕途,回乡云南文山,然后又在开化府任职,到麻栗坡任职:

“张邦瀚:“开武兄,你是知道的,麻栗坡对汛特别区接壤越南,越南又被法国人占据经营多年,麻栗坡一地可谓与强为邻,那里的督办,须得一个军事干才、地方能吏才行,唐督军思谋已久,又几次与我商讨,我们都觉得这个位置非你莫属。”(P397)

民国11年(1922年),林开武复出任麻栗坡督办,任职期间,勤于政务,清廉自守,重视教育。

“林开武到任督办一职后,唐继尧为了巩固边防,也为了稳住这名老将,便从省府的经费中划了一大笔钱,让他重建督办公署,顺便也把边境沿线的各个对汛修缮一下。这笔钱一到,章陪武就兴冲冲地来找林开武,说了他建盖督办公署和修缮各个对汛的种种设想。令他想不到的是,林开武听了半天却一言不发,到了最后,才不冷不热地说道:“这笔钱不能这样用,我已经另有安排。”章陪武心中颇为诧异,便道:“请问督办,这钱您打算怎么用?这可是省府拨来建盖督办公署,修缮各地对汛的专款呢。” 林开武:“我知道是专款,唐督军在电报中还说,这是支持我这个老倌在边境上做事而特意拨付的。可是,陪武呀!我们的督办署盖不盖新楼,各对汛的营房修不修,对于边境民众来说关系都不大。而边地的民生改不改善,对于我们关系可就大了,这涉及我们在这能不能服众、边疆能不能繁荣、边防能不能巩固的大问题。”(P401)

这就是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林开武。胸中时时有家国情怀,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已经告老还家,已经八旬高龄的林开武,依然忙于组织大家,在中越边境上坚决抵抗日寇的入侵,随后又被云南省政府聘为高等顾问。

林开武,祖籍福建福州,生于清咸丰11年(1861)8月11日,自幼刻苦自学,勤习武功,一身豪情。敢于与恶势力斗争,进得了朝廷当侍卫,又能够与变通大众打成一片,从普通民众到将军,尽管当时朝廷腐败,人民水深火热,他依然善于查访民情、惩贪罚污,散谷给钱,各县绅士庶及官兵给林开武送来“济世良辅”、“去莠安良”、“官兵手足”等数十面缎绣软匾,以身正德,以影形德,直至1946年辞世,终年86岁。

二、不畏艰险,敢于担当的一生

林开武自幼刻苦自学,身材魁伟,勇力过人,年少时,见义勇为,不怕得罪乡里豪强恶少,他人不敢面对的人和事,他都敢于直面应对。

“小杂种,有本事你上来,老子才不怕你!”那恶少不知已经惹祸上身,还在那火上浇油地大声嚷嚷。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林开武三步并作两步蹿到路上,挥拳就朝那恶少打去……“哟嗬!你小子竟然学会跟人打架了。跟谁打的,谁先动的手?”林近南一听说林开武与人打架了,当时就很生气。林开武:“跟村东头武举人的侄子,我先动的手。”林近南:“说!怎么回事,怎么会跟人打架,还是你先动的手?” 崔志贤:“是人家先欺负我们的,那几个家伙太坏了,天天去我们学堂捣乱不说,今天我和三哥去砍柴,他们又跑到山上找我们的麻烦……”(P14-15)

在朝不保夕的乱世乡村里,人人都害怕的恶人,林开武却不怕,人人都想办法躲避的恶人,他却要迎接打击这种恶人。任何时候,都需要这种勇敢的人,那些懂得明哲保身的人,很多时候,就是在良田里养育坏人。面对恶人,林开武总是不避险,挺身而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在人人难以安身立命的年代,太需要像林开武这样品质的人啦。

1896年前后,乡里亲朋好友商量一起贩私盐,推举林开武为带头大哥,从边界运盐至内地,低于官价销售,官商将林开武贩卖私盐的事告到开化府,知府传讯于公堂,问罪林开开武:

“只见那知府故作镇静地一拍惊堂木,大声喝道:“把林犯开武押上堂来!”“威一-武--”那一班衙役故意制造气氛地低吼。开化知府:“林犯开武,你可知罪?” 我林开武:“我林开武行得端、走得正,不贪赃、不枉法,何罪之有?” 开化知府:“你为何以缉私之名贩卖私盐?”林开武:“因为官盐太贵,百姓买不起。”开化知府:“你知不知道这是触犯大清令的事?” 林开武:“官逼民犯,只有如此。” 开化知府:“大胆刁民,到了这里还敢狡辩?” 林开武:“本来如此,如果我不贩盐,百姓不堪其苦。如果我还能从这里出去,为救百姓于水火,以后我照贩不误!” 开化知府一拍惊堂木,喝道:“林开武,你缉私又贩私,国法不容!”(P69)

林开武带头为民贩盐,知府震怒,被下狱治罪。远近传闻,百姓万民上书到府衙保释林开武,万民面临的事实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最终林开武承担了牢狱之苦。

清朝晚期,社会动荡,匪患丛生的背景下,抢劫百姓,无恶不作,官府也束手无策。林开武却在太湖边巧妙化解匪患:

林开武在营地召开军事会议:“各位,此次进剿王谦部,我们用文攻,不用武攻,力求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实在不行时,再用武力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先调集足够人马,摆足王师的强大气势,围住他、困住他,逼他出来谈判……同时,派出得力的人,进湖去见王谦,既说明我们的条件,又晓以利害,总之,软硬兼施,逼他缴械……”(P226)

果然,巨匪王谦,他不会乖乖地缴械。

“林开武:“要打,不打他不清醒。” 崔志贤:“那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 林开武:“你去传令,告诉我们围鼋头渚的人马,今晚趁夜突袭,把王请在那的人打掉,然后死死守住那里,断了他们出逃的路。明日一早,再命令围住金庭岛的人马,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这叫敲山震虎,打得越狠越好。” 崔志贤:“三哥,你这真是高招!明里招安,暗里却做好了打的准备,虚一实,虚虚实实,相得益彰!” 林开武:“没有两下子,那还不让王谦小看我们了?去执行吧!” 林开武这一开打,王谦他们一窝土匪当然不是他的对手,当时就被打蒙了……主动来到军中接受招安。”

林开武这种敢于担当的勇气和精神,是征服敌人的一把利剑。如:“英国人下车,径自往租界内走去。黄包车车夫追上前,大声喊:“先生,你还没给钱!”英国人不理他,还是往前走。黄包车车夫急了,上前拦住他:“这位先生, 车钱!” ……英国人还是不理,像听不懂似的,只顾往前走。黄包车车夫拉住他的手, 继续索要……印度巡捕上前,用警棍击打黄包车车夫。……林开武实在是看不过去了,便只身冲了过去,阻止道:“住手!” 那印度巡捕一脸怒色,问林开武:“你是谁?想干什么?” 林开武:“明明是那个英国人欠他的车钱,你怎么还打人?” 印度巡捕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华人下等,要什么钱?英国人上等,不给钱应该。” 林开武:“岂有此理,我在中国的土地上撒什么野!车夫付出了劳动,那钱是他应该得的,不给钱不行!” “钱,没有,要棍棒倒行!”那个印度巡捕说完,竟挥着警棍劈头盖脸朝” 林开武连闪三下……只听一声惨叫,印度巡捕当即摔倒在地, 动弹不得……林开武喝令:“坐车不给钱,你丢尽了英国人的脸!记着,这是在中国……以后再这样,我打死你!” 英国人:“钱,我给、我给。”……英国人哆嗦着掏出钱来……黄包车车夫从地上爬起来,接过英国人的钱,折身就想给林开武下跪。林开武扶起他:“大哥,别这样……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天跪地跪父母,不要膝盖软,见着谁都跪!”(P290-291)

在“强权欺凌侮辱国人/志贤憋气暴打洋人”(P128)“开武夜入统领衙门/整肃军纪打鸦片兵”(P198)“心郁闷游外滩租界/崔志贤痛打洋巡捕”(P259)等众多章节中,林开武敢于担当、为民除害,使他成为深受百姓爱戴的正义官员。

三、关注时局,把握大势的一生

乱世之苦,总是牵动着林开武的心智,这为他关注时局打开窗口,也为他把握时局大势、思考新的出路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如(P282-283):“船再往前走,不多时来到一处临河的街市上,那里又是另外一番情景:蔬开武他们远远看到,岸边有人在卖小孩,男的女的都有,有的大人、也自己往头上插根草标,表示在卖自己……一位妇女搂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凄声道:“大爷大婶好心人,新救我的两个孩子吧!孩子他爹命苦,病死了,我养不活他们、只要海愿给点吃的、再给我几个钱去葬他爹,就把他们领走吧……”另一个老迈的人在卖他孙女:“大家看看,这孩于乖巧着、人也清秀。尽要二两银子,二两银子就是你闺女,或是你以后的儿媳妇……林开武又看了一下……“这大清国,我看是气数要尽了。朝廷任由自己的子民垂死挣扎,却是这般不闻不问,抑或已经无能为力……唉!”

在混乱动荡的时期,文武双全的林开武,关注着时局,把握大势,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出正确决策,并在时局的千变万化中,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那天晚上,林开武师徒回到家已经很晚,但林近南却一直在等他们师徒吃饭,饭桌上,韩慕侠把动员和支持林开武办团练的事情说了,不承想,他的想法竟然与林近南一拍即合。林近南说也早有此意,团练就以现在他所教的崔志贤、苏善堂等徒弟为基础,再联络各村的一批精干青年,平时练武强身,有事时则联合起来,对付匪盗,维护地方治安……听说林开武要办团练保护地方,都表示要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团练办起来以后,林开武从此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忙人,他带着崔志贤、苏善堂等一班师兄弟,今天这个村,明天这个寨,不是给那些加入团练的青年传授武艺,就是与各村寨的寨老一道商量,布置各村的防匪防盗事宜,时不时还处置各村寨突发的治安事件、邻里纠纷”(P27)

年少时的林开武,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结合自身实际,萌芽着确定未来发展方向,为保护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体谋利益的方向。

在二十六节“林开武初闻革命党/考察团遭袭引深思”中:“公使大人的话音刚落,坐在林开武他们近旁的几个人就悄声议论开了: “这些革命党人认为革命是‘天演之公例’,‘世界之公理’。他们号召反清废帝,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中华共和国’。”“最近,传闻革命党人中的三大组织‘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在秘密串联,准备成立统一的‘中国同盟会”。“在所有的革命党人中,最受敬重、最具影响力的人,是孙文。“那孙文,也叫孙中山……广东人,先后在香港、美宝英国等地留学、谋生,原本是个职业医师,但早已弃职专门从事职业车命。“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他概括为十六个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目前的革命党人中,以他的名声最大,号召力也最强。很有可能,他就是今后大清国的主要敌人。”(P144)

林开武初闻革命党,深受启发。他决心要树立自己目标,为大众谋利益的目标,把握大势必须顺应大势的目标,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目标,不能随波逐流目。在三十二节“林开武拜访华兴会/孙中山接见受启蒙” 和三十四节“出任江浙两军统领/黄鹤楼议三民主义”中,林开武已经是善于审视大势善于把握大势的人物。他能够审视天下大事,能够在思想和行动上,初步能够理解支持解放、独立、民主、和平友好、人类进步等正义的事业。

在“归隐家中备办学校/忧虑地方谋求置县”“不盖公暑建垦殖局/边地办学以图长远”“ 敬仰从周常思边患/编练乡勇巩固边防”等章节里,林开武已经初步能够把风云变幻的世界看清,力所能及地一步一步完成心中需要落实的事业。

在他八十高龄的时候,依然壮志在胸,大力投身于争取中国民族解放独立的抗日战线上:“吴县长:“林公是有功于国家的前辈,现在虽然赋闲在家,却是全县公认的最有名望、最有号召力的人物。当此亟需动员民众,唤醒全民投入抗战之际, 我们盼望林公能够登高振臂一呼……”(P448)

“待一家人都在客厅里坐定,林开武开口说道:“日本人欺负我们中国,已经占领我们国家的好多地方了,他们还想再占更多的地方。蒋委员长号召全民抗战,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保卫我们自己的家园。今天县里的吴县长来,说要召开全县的抗日大会,要我也去参加。我想了一下,我可不能空着手去。叫你们来,就是一起盘算一下我们的家底,看看我们家还能拿得出多少钱来捐,你们都说说吧?”“两个儿子对视了一下,其中一个说道:“全部收拢也就三千多大洋了,如果再留下必须用的生产垫本,能够拿来的只有两千大洋左右。” 林开武:“嗯,才两千大洋,是少了点。再想想,能不能再从哪里再挤些出衰。“现在,旱情还没有完全过去,我们还得再考虑应对灾情,再挤也挤不出……林开武:“这次捐款与以往不同,这是赴国难,我们得捐出钱来让国家买检炮、买飞机,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在前线的军队才能够与鬼子作战,我们怎么能只顾自己的小家呢?常言道,有国才有家,如果国都没了,要家何用?”(P449)

特别在“辛亥革命”胜利时,最能体现林开武把握大势的心境:“林开武:“当然,各地都会动武并宣布独立,脱离清朝。早些时候宣布独立的四川荣县,其实就是武昌起义和全国革命的前奏……”李二:“那,我们怎么办?”林开武:“尽快赶回云南,那里的革命形势发展很快,云南人驱除鞑虏、建立民国的革命已经箭在弦上。”(P326)

“走在出码头的路上,李二还愤愤不平,又问林开武:“大人,西方人为什么这么作践我们?” 林开武:“因为我们太贫、太弱了……” 李二:“看来,不赶走列强,东方国家永无宁日!”林武:“所以,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有民族主义一条,它的内涵就是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让中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李二:“我们是得追随中山先生大干一场,把西方各国势力彻底赶出中国。”(P330)

林开武把握着时代脉搏,他明白,祖国的兴盛关系到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穷苦与幸福,他的人生选择和人生轨迹,在抗日战争的后方支援行动中,体现得明明白白,并带动边疆有识之士积极支持抗日战争,保国为家,不断把抗战物资送达前线。

滇南抗战时期,国民党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来到香坪山。林开武与关麟征漫步相见沟,为滇南抗战提出团结利用本地区各民族武装力量,依地势地貌天然屏障层层设防,对驻越日军积极主动袭挠等等建意,被关麟征悉数采纳,当时除云南文山地区几座县城遭遇轰炸外,日军没有能力从这里踏进中国领土半步,入侵日军想占领云南、威胁重庆、切断中国抗战后援的图谋彻底破灭。

四、乐观大度,勤于助人的一生

从福建来到云南文山香坪山,勤于劳作善于因地制宜,把荒山变沃土,把遍地草根树叶变粮仓,是林开武安身立命的一大品质:

“这一路虽然一波三折,但到底还是买到了草果苗。所以,林开武和崔志贤的心情还算不错。为此,回来的路上他们就加快了脚程,只一天就回到了马白街,第二天就赶回了香坪山……苏善堂和众兄弟都是第一次见到草果苗,便都纷纷围过来看稀奇,凭着这点兴致,大伙竟然点燃火把照明,连夜种植这些宝贝……种下了这些幼苗,就像种下了一片希望,林开武和李氏几乎天天都到林间查看、照管。因为山上大规模的开荒和种植都已经告一段落,经管庄稼和那些八角、草果……忙碌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又一转眼,秋收的节令又到了,那年风调雨顺,栽的又是肥沃的生地,林开武夫妇上山后种植的第一季庄稼竟出奇地好。香坪山上,坡地苞谷如林,沟谷里稻谷金黄,房前屋后瓜果飘香,箐沟中草果红如玛瑙,一派丰收的景象。一日,苏善堂和众兄弟又上山来,与林开武夫妇一道开镰收割,不几日,收下来的稻子、苞谷、瓜豆、芋头、辣椒等,就堆满了茅屋和屋外的场院。”(P49)

迅速适应环境,迅速把陌生环境打造成宜居家园,是林开武乐观大度生存法则之一。我们祖祖辈辈及当下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在任何荒芜之地,都能够打拼生存下来,并开辟出新天地,这是我们中国民族最值得代代继承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

林开武乐善好施、扶贫济困,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如:“沉寂片刻,林开武从怀里掏出一包大银锭,递给文蕊:“这里有几两银文蕊没有接他的银子,而是开口道:“我们素味平生,昨天游湖,也就是一面之缘,这包银子,足有二百两了。先生不欠我什么,不必赏我这么多银子……”林开武急了,把银子硬塞给她,并道:“这不是赏,是开武真心实意要孝敬伯母的。” 文蕊:“有道是无功不受禄,我妈她是不会接受你那么厚重的赏赐的。”林开武:“文蕊姑娘,这就是开武的一点心意,你万万不要推辞。”文蕊:“先生莫不是昨天看我们娘儿俩可怜,同情我们的吧?”林开武:“上天可鉴,我是真心想帮助你们。这点银子你拿去,找人帮伯母治治病,安排好你们的生活,等我回来……”(P220)

民国期间遇上大旱,民众难以活命,林开武和家人总是散钱给粮,帮助求生之人度过荒年,尽一份薄力:

“我去把这些银子给那施粥的,让他多买些米来,煮粥施给那些需要的人。”林开武说完,从文蕊手中接过银子,迅速出了船舱,跳上岸去。只是几步,林开武就来到粥棚前,把银子往那施粥人的面前一递,说道: “我这有些碎银子,一点心意,你拿去再买些米来,多煮些粥,说不定,多舍一碗粥,就能多救一条命呢。”(P283)

在七十九节“邻村民众抢水打架天露旱象据井效灾”中:“几千年来,旱灾和涝灾一直是中国农业的两大敌人,也是中国农民最头疼的事情。从豆沙林村和棋台村械斗的这件事上,让林开武对香坪山的灾情也做了重新评估。他知道,仅仅相隔几十里的地方,人们已经为争水而拼命了。那么,香坪山虽然因为森林茂密而暂时避过旱情,也只是一时的事。等到大旱来临时,香坪山也很难独善其身,毕竟香坪山的森林面积也就方圆几十公里,大环境尚可时,这里的小环境确实一枝独秀,大环境崩溃了,这片林子其实也是不堪一击的,如果不事先有所准备,村民必遭祸患。为此,回到香坪山,他第一件事就是与家人等商量防旱抗旱的办法。他们商量的结果,就是在还有水的箐沟里打井,以备急时之需……众乡亲齐聚他家以后,林开武把意思跟大家说了。”对于林开武的提议,众人都没有意见。此后数月,因为这两眼井,香坪山村的旱情发生时,大家都有水可以挑来浇地,竟然从旱魔嘴里夺得了一季粮食的收成,村里人对有远见的林开武自然打心眼里感激。当那年的粮食收进了家, 村里的人都对林开武说:“林公,你的恩德,我们永远不忘!”林开武却淡定地说:“没有什么,都是乡亲,都是邻里。想当年,我林开武初到香坪山时一无所有,是大家帮了我。眼下,大家有难我们要心齐才能渡过灾荒。”

林开武热心公益者,筹集资金,修桥补路,他倡导捐款在小锡板创建了一所完小,聘名师执教,对远道求学者提供食宿方便,并常勉励教师、学生。

林开武特别喜欢茶花,购买多个茶花品种,带回家乡香坪山种植。同时带头垦荒种地,大大改善了香坪山的生态环境。现在香坪山景区的木兰园,是全国乃至东南亚面积最大、种群树第二的木兰科及珍稀濒危树木迁地培育种植基因库,也是起源于 1.4 亿年前号称植物中的“大熊猫”的华盖木的科普教育基地及未来的生物多样性科普园,集观光、森林养生、森林度假、森林休闲一体的森林生态康养体验之地。

《林开武传奇》一书既忠于历史的真实,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而走出了历史,使整部作品具有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品位,让读者一读越轻松,读了上章还想继续读下章。全书回望历史,再现历史,既站在历史的层面,也站在现实的高度,增添着文山文化自信。

没有结束的结束语:在文学创作中,张邦兴先生具有钢铁一般的军人毅志,长年累月坚持灯火阑珊,坚持闻鸡起舞创作《林开武传奇》一书,之前,他创作了多部长篇佳作及电影文学《石漠花开》等重点影视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和国际奖10余次,这是张邦兴先生勤奋加汗水加坚持的必然结果,他的文学价值取向、创作态度,表现出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担当和家国情怀。他运用西畴资源创作了多部作品的同时,也是他深度体验西畴精神,发现西畴精神,展现西畴精神的过程。我们期待着张邦兴先生创作出更多关于西畴精神的优秀作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