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涧笙的头像

郭涧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07
分享

温情的目光

1983年我刚刚在县委办公室参加工作,是门卫兼收发员。每天从邮电局用自行车带回厚重的报纸、杂志、信件,然后分发给机关各个部委办室、工作人员。学校时期我就喜爱文学,干这个工作,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报刊杂志,使爱看书的我更是为看到一本新杂志而如痴如醉。特别是看到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心里羡慕极了。当时给许多党报党刊投稿是免费的,只要在信件上注明“稿件”二字,信封剪去一个角即可邮费免任意寄发。每天许多这样的信件经我手送到邮局,也使我萌发了动手写作的念头,试着写,试着投稿。

我就是这时认识了赵正雄老师的,他当时在文化局创作组工作,常常来县委收发室翻看报纸杂志,对饱览诗书、有着儒雅风范、经常发表文学作品的赵老师,我很是敬仰。

不经意间我的一个千余字的小小说《超支》在吉林省的一个文学期刊发表了,赵老师知道后,给我很大鼓励,他告诉我文学创作就是要多看、多写,没有别的捷径,并推荐我看一些好的文学作品,曾记得他让我看《黄河》杂志山西作家田东照先生写的作品《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我看后写了读后感,赵老师对我的学习精神颇加赞赏。正是这样的鼓励、激发着我,点燃起了我的文学梦。

后来我到了县委通讯组工作,写了一些新闻稿件、消息通讯,也还有一些小小说作品、报告文学作品相继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如《“二百五”老叔》、《街灯》、《桥》、《两个胡峰庆》等。赵老师推荐我加入了临汾地区(当时为地区建制)作协,并带着我们参加了临汾地区作协第一次代表会议。

1988年,我到共青团山西省委下属的团校脱产学习两年,这两年中也没中断和赵老师的联系,在课余时间坚持搞点小创作,在校报发表,也有一部分寄回让赵老师修改。当时赵老师主办着《汾西文化》小报,刊发了我的小小说《唐撇子归正记》等作品,并加了热情洋溢的评语,给我以极大的鼓励。

2000年,我在乡镇工作十年后又返回县直机关工作,在团县委任副书记,主办了一个内部期刊《汾西团刊》,赵老师鼓励我办好这个期刊,并亲自撰写开栏语,给予大力支持。

2002年,我调汾西电视台工作,分管宣传并担任《文化视窗》栏目的制片人,赵老师见了面,总是叮嘱我要利用这个阵地,宣传汾西的文化。我的生活工作历程中,无论是乡镇基层工作,还是机关工作,赵老师一直作为榜样引导着我,一路走过,处处留下赵老师培养、爱护、鼓励、鞭策的影子。

搞文学是清贫、辛苦的,多少年来,赵正雄老师一直坚守在这块阵地上。直到老年,尽管身体病弱,力不从心,还一直主编着《汾西文化》期刊,亲自为一篇篇稿件校正修改,培养着一个又一个的文学青年。他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作家,作家不应该顶上遥不可及的光环,远离生活,远离人民。正是这种思想,使他尽管成为临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顾问,发表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但仍能和许多的文学爱好青年能打成一片,成为受人尊敬的长者。

在我和赵老师的交往中,印作为师长的他,从不要求得到什么,我们之间一直保持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而我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倾注着他关注的目光。印象中,他永远是一张慈祥、微笑、苍白略带倦意的脸,而这张脸又总是充满激情,他低着头走路的风度,挥着略显夸张的手谈论的形象和气质,总使我们一想起来,就感到一种温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