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涧笙的头像

郭涧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9
分享

打月饼记

说起中秋节,自然会想起天上的一轮圆月,会想到瓜果梨桃,还有月饼。

月饼是传统食品,古人杰作。在这丰收的季节,把各种植物果实包在一块月饼中,烤的香香甜甜,上祭明月,下饱口福,实在是一种至高境界。

然而这传统历经几千年的沿袭,未免沾染世俗。如今包装越来越漂亮,价钱越来越昂贵,内容却越来越差。吃后又甜又腻,胃中犯酸。送月饼也失去尊老敬老的内涵,一盒月饼,没几人吃,却送来送去,流于形式,还有的变成送礼行赂的载体。直到有一天有人对我讲月饼的内幕:今年的卖不了,回厂一粉碎,又成了明年月饼之馅;于是,生理本能反应,我彻底地拒绝了市面上的月饼。

有一天,同一办公室的同事告诉我:她在她姐家学会了打月饼,自己购买配料,又卫生又新鲜又好吃。我才知道,原来月饼也可以自己加工制作的。于是,我萌生了自己打月饼的念头。在同事的撺掇下,开始了这有意思的偿试。同事借来月饼木模,找来配方,我按方在超市开始购置原料。油用上好的色拉油,这肯定是其它做月饼的地方达不到的.核桃仁三斤,花生仁一斤,葡萄干一斤,瓜子仁一斤,传统的青丝红丝用果脯代替,山楂一斤,黑白芝麻一斤,熟面用馒头揉碎来充当,另加白沙糖半斤。总共下来超不过一百五十元钱,比买月饼划算多了。

开始前,先要把油熬后泠却,用油和鸡蛋和面。由于第一次没有经验,面和的太硬,第一笼烤下来,一个个裂开嘴,大家说象“八十的婆婆脸”。于是在实践中改进,后面的把面和软了点,效果就好了。木模子开始不好磕,用油涂了一层,就好磕了。我理解了为什么叫“打”月饼,必须“啪—”、“啪—”来磕打的。和面用油,木模用油,电饼档烤时用油,到处都是油,几个小时三四个人连续工作,有说有笑,也不觉的累。但打完了才觉得站立这么长时间,很累很累的。月饼越打越有技术,后面的比前面的好多了,却油得连尝都不愿意尝一口了。

自己加工的月饼,送给邻居,都说好吃。其一是自己配的材料都是选好的,新鲜的,自然打出来的月饼是很香的。其二是甜度小,不像买来的月饼,甜的发腻。再一点自己打月饼,才像过节,虽然很忙很累,但过程很快乐。现在条件好了,逢年过节,只要有钱就什么都有。街上能买来月饼,但买不来快乐;也失去了许多过节的意义。

应证了那句话:人是活一种过程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