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崔秀的头像

崔秀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6/17
分享

细雨织愁绪,吴语诉情长——评邓嵘《梅雨客沪》七绝之韵味与匠心

一、引言

绝句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粹体裁,以其短小精悍却意蕴深远的特质,在诗歌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这一理论精准地概括了诗歌创作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优秀的绝句往往能在寥寥数语间,将三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无尽的联想与共鸣。

邓嵘乃是乌兰察布市的退休干部,现为乌兰察布诗词学会副会长,随子女客居上海。他创作的许多诗词,都充满了思乡之情,这首《梅雨客沪》也不外乎如此。“梅雨何曾歇,绵绵十日愁。风粘吴语弄,汗渍小西楼。”

邓嵘以梅雨时节的上海为背景,短短二十字,勾勒出一幅独特的客居图景,展现出其在绝句创作上的独特匠心,值得深入探讨与品味,与古代经典七绝相比,亦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起笔之景:梅雨绵绵,愁绪暗生

“梅雨何曾歇”,诗歌起笔便直入主题,描绘出梅雨连绵不断的景象。梅雨,作为江南地区特有的气候现象,在古典诗词中常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早在南北朝时期,萧纲在《咏细雨》中写道:“霏霏无昼夜,似复是春时。”便描绘出细雨连绵、不分昼夜的状态,为梅雨的书写奠定了基调。而在唐代,柳宗元的《梅雨》中“梅实黄时雨,苍茫值晚春”,则点明了梅雨时节的时间与氛围。

邓嵘此句“梅雨何曾歇”,一个“何曾”,以反问的语气强化了梅雨持续之久、令人厌烦之感。这种对梅雨的描写,与南宋赵师秀《约客》中“黄梅时节家家雨”的平铺直叙不同,更添了一份无奈与愁闷。“家家雨”只是客观陈述,而“何曾歇”则将诗人主观的情绪融入到梅雨的景象之中,使景与情初步交融,为全诗奠定了忧愁的情感基调。

三、承笔之情:十日愁思,客居孤寂

“绵绵十日愁”,紧承上句,点明了因梅雨连绵而生的愁绪,且以“十日”具体的时间跨度,进一步强调愁思的绵长。在古典诗词中,时间的表述常常是情感抒发的重要载体。李白在《长干行二首·其一》中“长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通过时间的推移,细腻地展现了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与愁绪的加深。

邓嵘以“十日”言愁,简洁而有力,将客居他乡之人在梅雨笼罩下的孤寂与烦闷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与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所表达的客居之愁虽在情感深度和篇幅上有所差异,但在抒发客居他乡的孤独感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绵绵”一词,既呼应了首句梅雨的连绵不断,又形象地描绘出愁思如丝如缕、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状态,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生动可感。

四、转笔之趣:吴语声声,异乡风情

“风粘吴语弄”,此句笔锋一转,将视角从梅雨与愁思转向了上海的地域特色——吴语。吴语作为江南地区极具特色的方言,在诗词中出现往往能增添独特的韵味。白居易在《正月三日闲行》中“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虽未直接提及吴语,但通过对江南水乡景物的描绘,暗含了吴地的风情。

而邓嵘“风粘吴语弄”一句,以“风粘”二字极富想象力,仿佛吴语被粘在风中,随着微风飘荡,生动地展现出吴语软糯、婉转的特点。一个“弄”字,更是赋予吴语以灵动之感,仿佛吴语在风中嬉戏玩耍,使静态的语言有了动态之美。这种对异乡语言的描写,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所表达的异乡孤独感不同,《梅雨客沪》在此处通过对吴语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新奇的异乡风情,同时也暗含了诗人作为客居者与当地语言、文化的隔阂,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客居的孤寂之感,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五、合笔之境:汗渍西楼,生活实感

“汗渍小西楼”,诗歌以这一生活细节作结,将梅雨时节潮湿闷热的气候特点与客居生活的真实感受相结合。在古典诗词中,以生活细节入诗并不少见,如张籍《秋思》中“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通过“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邓嵘“汗渍小西楼”,一个“汗渍”,形象地描绘出梅雨时节的闷热,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诗人身上黏腻的汗水;“小西楼”则点明了诗人的居住环境,狭小的西楼在梅雨的侵袭下,更显逼仄。这一结句,既呼应了首句的梅雨,又将情感从抽象的愁绪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之中,使整首诗更加真实可感。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别意境相比,“汗渍小西楼”展现出的是一种日常的、琐碎的客居之苦,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六、整体艺术特色与经典之作的比较

从整体艺术特色来看,《梅雨客沪》在谋篇布局上遵循了绝句“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在语言运用上,简洁凝练,通过“何曾”“绵绵”“风粘”“汗渍”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梅雨时节的景象、情感与生活状态,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与古代经典七绝相比,《梅雨客沪》虽没有李白七绝的豪放飘逸,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那种雄浑壮阔的气势与浪漫主义色彩;也没有王维七绝的空灵悠远,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那种清幽静谧的意境,但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气息与情感表达。

它以现代人客居上海的视角,选取梅雨这一典型的江南意象,结合吴语等地域特色,描绘出独特的客居体验,展现了现代生活中的乡愁与孤寂。这种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捕捉与情感的抒发,与古代经典七绝形成了一种时空的对话,丰富了绝句这一传统诗歌体裁的表现内容。

七、结语

邓嵘的《梅雨客沪》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在短短二十字中,构建出一个充满梅雨愁绪、异乡风情与生活实感的艺术世界。它既传承了绝句“起承转合”的结构传统和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又展现出对现代生活的独特感悟,与古代经典七绝相互辉映,展现出绝句这一诗歌体裁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韵味悠长,值得细细品味与深入研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