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蒙自市已有几日,因孤陋寡闻对蒙自了解甚少。来后,才知她是云南红河州州府,最早是西南边陲的一个小镇。这里的春天来得早。老家还是春寒料峭,裹在厚厚的羽绒服里,这里已是春光明媚百花盛开,单衣薄衫便可。
来蒙自,南湖是必须去的。清晨醒来,揉揉眼,窗外的桃花红了,天是那么蓝。于是便到南湖走走!
蒙自南湖,宛如一颗温润的明珠,静卧在滇南大地之上,散发着独有的迷人魅力。它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见证了蒙自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以其秀丽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眷恋。
南湖的美,美在其湖光水色。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湖面上,金色的光辉如同细碎的宝石,在波光粼粼中闪烁跳跃。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岸边的垂柳,形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画卷。微风轻拂,湖面泛起层层涟漪,那一圈圈的波纹缓缓荡漾开去,打破了湖面的平静,却又增添了几分灵动的韵味。
沿着湖边漫步,是一种惬意的享受。湖岸上,绿树成荫,花草繁茂。高大的榕树伸展着粗壮的枝干,垂下的气生根犹如老人的胡须,随风飘动。各种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在树下肆意生长,红的、黄的、紫的,五彩斑斓,为南湖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湖堤是用石头砌成的,岁月的侵蚀让石头表面变得斑驳陆离,却也赋予了它一种古朴的质感。走在湖堤上,脚下是坚实的石板路,身旁是波光潋滟的湖水,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卷之中,忘却了尘世的烦恼与喧嚣。
南湖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里曾是文人墨客云集之地,他们在这里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在南湖的湖心岛上,有一座典雅的楼阁——瀛洲亭。这座楼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它始建于明朝,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屹立不倒,见证了蒙自的历史变迁。登上瀛洲亭,凭栏远眺,南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极目之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前人的智慧与才情。
南湖还与中国的革命历史紧密相连。无疑这是南湖最厚重的灵魂!也是根植于人们心灵不朽的丰碑。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曾在此办学,众多知名学者和爱国志士汇聚于此,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努力奋斗。他们在南湖边的教室里潜心钻研,在湖堤上畅谈理想,为蒙自这座城市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爱国情怀。如今,漫步在南湖畔,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感受到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热血、激情与风骨。
湖中长堤上有一座高亭----闻一多纪念亭。“仰止高亭永忆春之末章粉碎琉璃一生奋斗为民主,长吟遗作忍看你的脂膏泪流蜡炬千秋不息向人间”。木制对联悬挂在亭的两侧。当年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等一代大师聚集在西南联大蒙自文学院,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为赓续中华文化命脉披荆斩棘。在闻一多、朱自清等著名教授的指导下,联大学生创办了“南湖诗社”。南湖诗社的成立,深厚了这波光粼粼滇南明珠的文化底蕴和诗意的灵魂!让这一湖水既有水的柔情又有钢的坚硬!闻一多在昆明作最后一次演讲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蒙自人民为纪念闻一多先生,在此修建了“闻一多纪念亭”。在亭的左侧,一块巨石上镶㠌着闻一多金质头像,下面雕刻闻一多的诗句:诗人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是啊,有什么爱比爱祖国、爱人民更深沉更炽热更感人肺腑呢?
在这巨石前,我深深地三鞠躬!
大师陈寅恪也在此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作诗《蒙自南湖》: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表现出大师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南渡北归的厚望与决心!可惜没有等到北归的那一天,大师就长眠于昆明。
尽管西南联大文法院在南湖边上办学时间不长,但她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永载史册、彪炳千秋!我不得不肃然起敬:对蒙自的南湖,对这一湖的春水,对这祖国西南的边陲小镇。
蒙自南湖,它是大自然赐予蒙自的一份珍贵礼物,也是蒙自人民心中的精神家园。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滇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南湖的美丽与魅力都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散发着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