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学敏的头像

吴学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6
分享

舌尖上的乡愁

巷口的槐花开到第三茬时,鼻腔里总会先于视觉飘来熟悉的烟火气。那是老白家熏鸡的柏木香混着吊炉烧饼的麦香,在青石板路上漫漶成一张无形的网,兜住了我关于故乡的大半记忆。

老白家的铺子藏在回民街深处,蓝底白字的招牌被岁月浸得发乌。每天天不亮,白老爷子就支起黑铁熏炉,柏木屑在炉膛里噼啪作响,将整只处理干净的土鸡裹进金黄的光晕里。祖传的秘方里藏着三十余种香料,八角与桂皮在滚水里翻腾成琥珀色的卤汁,鸡皮在其中浸润整夜,第二天清晨再经松木熏制,表皮便凝出一层油亮的焦糖色。撕开鸡腿时,肉丝间还牵着晶莹的胶质,咸鲜里裹着淡淡的烟熏气,像是把整个秋天的醇厚都锁进了肌理。

街口张婶的吊炉烧饼是另一番热闹景象。黢黑的铁皮炉子悬在炭火上方,面团在案板上被揉得筋道,刷上芝麻与葱油,贴进炉壁时 “滋啦” 一声腾起白雾。等烤得两面金黄,用铁钳夹出来往案板上一磕,碎裂的声响里都带着麦香。趁热掰开,外酥里软的层次间还泛着炭火的温度,空口吃已有三分甜,若是夹上老白家的熏鸡丝,那股子香能从舌尖窜到天灵盖。

刘大刀的酿皮铺子总排着长队。案台上的酿皮宽如手掌,泛着半透明的米白色,浇上红亮的辣椒油、酸香的陈醋,再撒一把呛人的蒜泥,拌匀了往嘴里送,酸辣劲儿直冲天灵盖,额头瞬间沁出细汗,却忍不住再夹一筷子。刘师傅的刀工是一绝,手腕翻飞间,酿皮被切得宽窄均匀,连带着黄瓜丝、面筋都裹满了料汁,吃起来格外酣畅。

幸福面吧的玻璃窗上总蒙着一层白雾。手擀面在滚水里翻腾,捞出来浇上不同的卤子,茄丁卤绵软,西红柿鸡蛋卤鲜亮,炸酱卤咸香,每一种都能把面条裹得严严实实。我总爱坐在靠窗的位置,看老板娘用长筷子挑起面条,在凉水里过一下,再浇上卤子,动作麻利得像在跳舞。吸溜着面条时,卤汁的香味混着面香在嘴里散开,暖乎乎的一碗下肚,连心里都熨帖起来。

大清花饺子馆的灯笼总在傍晚亮起。薄得透光的饺子皮里裹着饱满的馅料,白菜猪肉馅清爽,三鲜馅鲜美,咬一口,汤汁在嘴里爆开,鲜得人眯起眼睛。服务员端着托盘穿梭在桌椅间,吆喝声、谈笑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像过年。我总想起小时候,奶奶在厨房里包饺子,我趴在桌边等着吃第一锅,烫得直哈气也舍不得松口。

这些藏在街巷里的味道,早已不是简单的食物。它们是清晨巷口的烟火,是午后阳光里的麦香,是傍晚灯下的热闹,更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每次回到故乡,我总会挨家挨户地吃过去,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把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记忆,一点点重新拼凑起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