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高原东南麓,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如两条温润的玉带,环抱着一座兼具草原辽阔与文明厚重的城 —— 赤峰。这里是红山文化的发源地,距今六千多年的红山玉龙,以蜷曲的身姿镌刻着先民与水共生的密码;这里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样本,年降水量不足 400 毫米的自然禀赋,让 “惜水” 不仅成为生存必需,更升华为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在草原、梯田、古巷与湿地间,流淌成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篇。
草原牧歌里的节水传承
晨光初绽时,阿斯哈图石林的冰臼映着熹微,达里诺尔湖的鸥鸟掠水而起,翅尖抖落的露水坠入湖面,漾开圈圈涟漪。岸边的柳蒿芽贪婪地吮吸着晨雾,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对水的珍视 —— 赤峰的每一天,都从对水的敬畏中开始。
翁牛特旗的牧户毡房里,节水是阿妈们无需言说的习惯。洗过奶桶的水带着淡淡的奶香,先用来喂养圈中的三河牛,让每一滴都浸润生灵;剩余的水再顺着沟渠导流至院角,滋养着一簇簇沙葱。老牧民阿古拉常在毡房夜话时,将这些生活里的节水诀窍讲给晚辈:“草原上的水,是草尖上的命根子。少一滴,草就少一分绿;少一片绿,牛羊就少一口食。” 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朴素的生存智慧,却比任何宣传文本都更有穿透力。
那达慕大会是草原的盛会,也是节水理念的生动课堂。搏克手们身着 “卓达格” 战袍进场前,会接过志愿者递来的 “节水哈达”—— 这并非传统丝绸,而是用再生纸印制的节水手册,蓝白相间的纹路复刻着西拉沐沦河的波浪,将草原文化与节水意识紧紧缠绕。新城区的契丹大街上,路灯杆上的节水标语以蒙汉双语书写,如同草原上并肩生长的沙棘与山杏,两种文字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水脉,让节水理念在文化传承中落地生根。
梯田与古巷中的节水密码
敖汉旗的旱作梯田里,莜麦与荞麦的绿浪在风中起伏,藏着赤峰人最深厚的农耕节水智慧。当地老农都记得 “三犁三耙” 的古训:春耕时,犁铧在地里划出深沟,为雨水留存空间;暴雨来临前,耙子将土块敲碎,如同给大地铺了层吸水的棉絮,让每一滴雨水都能渗入土壤深处,而非顺着坡地流失。这是祖辈在与干旱的长期博弈中,摸索出的与土地对话的方式。
如今,古老智慧与现代技术在梯田里实现了奇妙共生。黑色的滴灌带顺着等高线蜿蜒,恰似给梯田系上了银色腰带,每小时 3 升的出水量经过精准测算,刚好满足莜麦根系的需求,既不浪费,也不缺水。多余的水珠顺着垄沟流入地头的蓄水窖,沉淀后再用于浇灌相邻的黍子地,形成 “一水多用” 的循环体系。石碾子上,总放着一个豁口的葫芦瓢,那是祖辈传下来的量水器,瓢沿的刻度被岁月磨得光滑,却清晰地刻着 “惜水如惜金” 的古训,提醒着每一代农人:水是庄稼的命,也是人的命,容不得半点浪费。
老城区的四合院中,节水智慧藏在每一处细节里。砖缝中钻出的马莲草,根系总是朝着雨水管的方向生长 —— 这是老赤峰人 “顺水栽花” 的巧思,让自然雨水顺着植物根系渗透,既滋养了草木,又减少了雨水浪费。家家户户的灶台边,都摆放着两只缸:一只盛着从井里挑来的 “甜水”,专供饮用;另一只积攒着洗菜水、涮锅水,用来和煤泥、冲茅厕,让 “废水” 在循环中重获价值。红山区的百年老井旁,石栏上被水桶磨出的深痕见证着岁月变迁,旁边新砌的洗手池装着太阳能感应龙头,老一辈人摇着辘轳打水时,总不忘叮嘱年轻人:“龙头再灵,也不如手紧。开关龙头的力气省了,水可就白白流走了。”
敬畏之心铸就的节水底色
在赤峰,节水从不只是技术层面的应对,更是对水的敬畏与尊重,这种敬畏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仪式与日常行动,成为节水行动最温暖的底色。
每年清明,贡格尔草原的溪流边都会举行 “祭水” 仪式。牧民们捧着炒米与奶酒,轻轻撒向溪流,这并非迷信,而是对 “取之有度” 的郑重承诺。他们深知,草原的生机离不开溪流的滋养,唯有珍惜,才能让溪水长流、草原常绿。“水是天地的馈赠,不是我们可以随意挥霍的私产。” 参与仪式的老牧民说,“祭水,是提醒自己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水,守住这份馈赠,就是守住草原的未来。”
克什克腾旗的湿地保护区里,护鸟人老郭每天都会绕着湿地巡查,仔细清理收集雨水的石槽。石槽中的水清澈见底,那是留给南迁白天鹅的 “饮用水”。“天鹅从远方飞来,长途跋涉后,最需要干净的水歇脚。” 老郭蹲在石槽边,小心翼翼地捞起一片落叶,“我们多清理一次,天鹅就能多喝一口干净水。水是万物共享的,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 这份将水视为万物共有资源的理念,让赤峰的节水行动超越了个体需求,升华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守护。
当夕阳为红山染上赭红色,西拉沐沦河的波光里跳动着无数节水的故事:孩童们用喝完的矿泉水瓶装着蝌蚪,小心翼翼地避开正在灌溉的稻田;酒厂用蒸馏后的废水培育有机葡萄,酿出的酒浆带着河水的清冽;风电光伏板下的牧草,在喷灌的水雾中舒展叶片…… 每一滴水,都带着草原的辽阔与山地的坚韧,流过红山玉龙的纹路,淌过梯田的沟壑,汇入城市的血脉,滋养着比历史更长远的未来。
在赤峰,节水早已不是应对干旱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融入文化基因的生活哲学 —— 它藏在草原牧人的奶桶里,藏在旱作梯田的滴灌带中,藏在老巷居民的水缸旁,更藏在每一个赤峰人对水的敬畏与珍视里。这份智慧,既是对红山文化 “天人合一” 理念的传承,也是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如同西拉沐沦河的流水,绵长而坚定地滋养着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