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长河总在不经意间冲刷着记忆的沙滩,许多人、许多事都如流沙般渐渐远去,唯有补习班班长王宇飞的身影,如同岸边的礁石,在时光的潮汐里愈发清晰。三十余年过去,他当年的善意与温暖,仍像一束穿越时空的光,照亮我年少时那段有些窘迫却又满是感动的岁月。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补习班,教室里挤满了为高考冲刺的年轻人,空气中弥漫着油墨与纸张的气息,也藏着各自的生活不易。我家在乡下,经济拮据,每一分钱都要算计着花。一次数学课上,老师通知要交四十六元的资料费,说是能帮着梳理重点题型,对备考很有帮助。可这笔钱,对那时的我家而言,并非轻易能拿出来的小数目。我急得手心冒汗,下课铃一响就往公用电话亭跑,拨通了同学于亚丽的电话,声音带着恳求:“亚丽,资料费我暂时凑不齐,你能不能先帮我垫上?我尽快还你。” 电话那头的于亚丽爽快地答应了,我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第二天早读课,班长王宇飞抱着收款册和零钱袋,挨个儿收资料费。轮到我时,我攥着衣角,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原本想好的话卡在喉咙里,怎么也说不出口。我能感觉到周围同学的目光,窘迫得恨不得把头埋进课桌里。就在这时,王宇飞先开了口,声音温和:“怎么了?是有什么困难吗?” 我猛地抬头,撞进他带着善意的眼神里 —— 那眼神没有丝毫催促与不耐,反而像一汪温水,熨帖着我紧绷的神经。我终于鼓起勇气,小声说:“班长,我的钱…… 于亚丽说会帮我交,她可能还没来得及跟你说。” 王宇飞听完,立刻点了点头,连说了三声 “行,行,行”,语气里满是体谅,没有多问一句,转身就去收下一位同学的钱。那一刻,他简单的三个字,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紧绷的心门,也让我记住了这份不动声色的温柔。
王宇飞的善良,不仅体现在对他人难处的体谅,更藏在他对苦难的共情里。有一次班会,班主任让他给大家读一篇题为《背起爸爸上学去》的纪实文章。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农村青年,父亲瘫痪在床,母亲早逝,他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坚持求学,最终考上大学,背着父亲踏上求学路的故事。王宇飞拿着文章,声音清亮地读了起来。起初,教室里很安静,只有他的声音在空气中流动;可读到青年顶着烈日上山砍柴,只为给父亲凑药费,却在砍柴时不慎摔破膝盖,依旧咬着牙把柴背回家时,他的声音突然顿住了。我坐在座位上,清晰地看到他握着文章的手微微颤抖,眼眶一点点变红,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滚落。他张了张嘴,想继续读,却只能发出哽咽的声音,再也读不下去。坐在他旁边的同桌见状,连忙接过文章,轻声说:“我来读吧。” 王宇飞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用手背擦了擦眼泪,默默坐了下来。那节课后,我忽然懂了:真正的善良,从不是刻意的表现,而是看到他人的苦难时,发自内心的心疼与共情。王宇飞的眼泪,比任何话语都更能证明他内心的柔软。
班里有个女生叫李娟,坐在我后面,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总能听到身后传来压抑的哭声 —— 有时是早读课前,有时是晚自习间隙,李娟总是趴在桌子上,肩膀轻轻抽动,用课本挡住脸,生怕被人发现。同学们都看在眼里,却没人敢轻易询问,毕竟高考在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直到有一天,课间休息时,李娟的同桌去了卫生间,王宇飞悄悄走了过去,坐在那个空位上,放低声音问:“李娟,你最近怎么总哭啊?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要是心里难受,说出来或许能好点。” 李娟没有抬头,只是摇了摇头,哭声却比之前更响了些。王宇飞没有再追问,只是静静地陪着她,直到上课铃响才离开。
后来有一次,我在走廊里撞见王宇飞又在劝李娟。他靠在墙上,语气诚恳:“我知道你心里肯定有事儿,要是不方便跟别人说,也别总憋在心里。你看,还有两个月就高考了,咱们辛辛苦苦走到现在,不容易。不如试着把心思转移到学习上,一道题一道题地啃,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补,或许忙起来了,心里的难受就能少点。咱们这个年纪,能抓住高考这个机会,才是对自己未来最好的负责啊。” 那天的阳光很好,透过窗户洒在王宇飞身上,他的身影算不上高大,可说出的话却格外有力量。从那以后,李娟的哭声渐渐消失了,我常常看到她课间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题目,晚自习时也能专注地刷题,脸上慢慢有了笑容。我想,一定是王宇飞的话,帮她走出了那段低谷。
我数学成绩一直不好,每次测验都像一场煎熬。有一次数学老师临时组织测验,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我就慌了 —— 上面的题目,我大多没见过,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也只勉强做出四分之一,剩下的地方全是空着的。收卷时,王宇飞走到我身边,伸出手:“把卷子给我吧。” 我却紧紧攥着卷子,不肯松手,脸涨得通红:“我…… 我做得太差了,不想交。” 我怕老师看到我的卷子会失望,更怕同学们看到后会嘲笑我。王宇飞没有强行夺过卷子,只是蹲下身,平视着我,语气认真:“差没关系啊,重要的是让老师知道你哪些地方没掌握。老师看到了,才能针对性地帮你补;我们同学也能知道你哪里不会,平时可以一起讨论。要是一直藏着掖着,问题永远解决不了,高考的时候可就麻烦了。” 他的话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心里的迷茫,我慢慢松开手,把卷子递给了他。后来,数学老师果然找我谈了话,还安排了王宇飞和其他几个数学好的同学帮我补习。那段时间,我的数学成绩一点点提高,心里满是感激。
高考结束后,我们各奔东西,渐渐失去了联系。再后来,从老同学口中得知,王宇飞大学毕业后去了呼和浩特工作,之后便定居在了那里。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见过他,甚至连他现在的模样都记不清了,可他当年的善意与温暖,却深深印在我的心里。每当想起年少时的那段时光,我总会想起他温和的笑容、哽咽的泪水,还有那些充满力量的话语。
我不知道王宇飞现在过得怎么样,是否还记得当年补习班的那些人和事。但我想隔着遥远的时空,对他说一句:老班长,谢谢你。谢谢你在我窘迫时的体谅,谢谢你在我迷茫时的指引,也谢谢你让我明白,善良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藏在细微处的温柔与共情。愿你在呼和浩特的日子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一天都能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般,温暖、自在、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