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季风掠过科尔沁草原的边际,携来草原独有的辽阔与苍茫;当辽河水浸润燕山余脉的土壤,捎带河流特有的温润与绵长,在祖国雄奇的北疆,赤峰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正以生机为笔、以岁月为卷,将发展的铿锵足音与盛世的恢弘气象,缓缓铺展在天地之间。踏上这片热土,指尖轻触,便能感知历史的纹路 —— 那是契丹辽文化的千年沉淀,是农耕与游牧文明交融的印记;耳畔聆听,便能捕捉时代的节拍 —— 那是产业转型的坚定步伐,是民生改善的幸福回响。经济的脉动、生态的呼吸、民生的温度、文化的厚重,交织成一幅动态的锦绣长卷,让人沉醉其间,更生出深深的敬畏与感怀。
赤峰的经济发展,始终贯穿着 “守正” 与 “创新” 的辩证思维,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双轮驱动下,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传统产业如扎根大漠的胡杨,历经岁月磨砺,却在科技赋能的甘霖中焕发新生。走进赤峰云铜的生产车间,高温熔炉里跃动的火花,恰似产业转型的希望之火,将自主研发的 “先进金属淬炼技术”,一点点熔铸成有色金属行业的新标杆。这项首创技术不仅使金属纯度实现质的飞跃,更以 “绿色冶炼” 为核心,为传统工业装上 “低碳引擎”。曾经浓烟缭绕的厂房,如今窗明几净、秩序井然;曾经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如今转向高效、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转型升级的赛道上,赤峰的传统产业跑出了 “老基地” 的新速度,彰显出工业重镇的崭新活力。
新兴产业则如破土的春芽,在政策扶持的春风中拔节生长,为赤峰经济注入新鲜血液。梅捷新能源零碳工厂的蓝色厂房,在北疆的阳光下泛着生态的光泽,宛如一颗镶嵌在草原上的蓝宝石。这里没有传统工厂的浓烟与噪音,只有光伏板静静吸收阳光的静谧,只有储能设备精准运转的细微声响。每一度电都源自清洁能源,每一件产品都镌刻着 “零碳” 印记,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践行着绿色发展理念。这座工厂不仅是赤峰布局绿色产业的 “桥头堡”,更像是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绿芯”,引领着赤峰朝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稳步前行,为北疆工业转型提供了生动范本。
谁能想到,如今葱茏翠绿的赤峰,曾是科尔沁沙漠南缘的 “风沙前沿”?记忆中的赤峰,黄沙漫卷,草木稀疏,风过之处,便是 “沙进人退” 的无奈与悲凉。沙漠吞噬耕地、侵蚀家园,让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饱受风沙之苦。但赤峰人从未向困境低头,他们怀着 “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韧劲,以 “人定胜天” 的信念,在沙地上书写了 “人进沙退” 的生态传奇。
为治理沙漠,赤峰人历经数十载探索与实践,摸索出 “林草结合、乔灌草混交” 的科学治沙模式。他们顶着烈日,在滚烫的沙地上扎下沙障,用坚韧的臂膀拦住肆虐的流沙;他们扛着水桶,以节水灌溉的智慧滋养幼苗,让绿色在沙窝里扎根生长。汗水滴入干裂的沙土,浇灌出希望的嫩芽;双手磨出厚厚的老茧,筑起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赤峰人用坚守与付出,让沙漠逐渐褪去黄色外衣,换上绿色新装。
如今再访沙区,已是另一番动人景象:樟子松的绿浪漫过沙丘,如波涛般起伏荡漾;沙打旺的紫花点缀其间,似繁星般璀璨夺目。野兔在草丛中穿梭嬉戏,百灵鸟在枝头放声欢唱,曾经的 “不毛之地”,如今成为名副其实的 “绿水青山”,更蜕变为带动百姓增收的 “金山银山”。生态旅游悄然兴起,游客们慕名而来,在沙漠绿洲中感受生态治理的奇迹;林下经济蓬勃发展,沙棘、枸杞等特色产品走出大山,成为百姓致富的 “金果果”。牧民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亮了,这漫山的绿意,不仅是赤峰人守护生态的勋章,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向世人展现着生态文明建设的 “赤峰力量”。
赤峰的民生温度,藏在街巷的烟火气里,落在百姓的笑脸上,体现在每一个关乎 “柴米油盐” 的细微之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犹如为城市精心 “补妆”,让时光留下的 “老破小” 焕发新颜。斑驳的墙面被刷上温暖的米黄色与浅蓝色,仿佛给老建筑披上了崭新的外衣;堵塞的供水、供气管道换成畅通的新管网,彻底解决了居民 “用水难”“用气愁” 的难题;楼下的空地上,健身器材与休闲长椅整齐摆放,成为老人纳凉、孩子嬉戏的 “幸福角落”。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小区里,孩子们在滑梯旁追逐打闹,笑声清脆悦耳;老人们在树荫下唠家常、下象棋,神情悠闲自在。曾经的 “老旧小区”,如今变成了 “暖舒心” 的家园,居民们的幸福感在家门口不断升级。
农村公路则如银色的丝带,蜿蜒伸展在田野与村庄之间,串联起乡村的希望与梦想。曾经泥泞不堪的土路,每逢雨天便 “寸步难行”,如今已蜕变为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田埂边、家门口。货车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新鲜的蔬菜、水果当天就能运到县城的菜市场,再也不用担心因道路不畅而腐烂变质;村民们看病、上学,再也不用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行变得安全又便捷。这条 “幸福路”,不仅缩短了城乡距离,更打通了乡村振兴的 “毛细血管”。
更令人欣慰的是,教育与医疗资源正不断向基层延伸,让乡村百姓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乡镇学校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明亮的教室里,多媒体设备、实验室一应俱全,孩子们坐在宽敞舒适的课堂里,汲取着知识的养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室里,医生耐心地为老人量血压、讲健康知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 成为现实。从 “住有所居” 到 “行有所畅”,从 “学有所教” 到 “病有所医”,赤峰用一个个细微的行动,织密了民生保障网,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安稳,越过越有滋味。
赤峰的文旅魅力,在于它能让人在一步之间穿越千年时光,在一眼之内饱览万里风光。这里是契丹辽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辽上京遗址的城墙残垣,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却依然清晰留存着当年 “捺钵制度” 的印记 —— 那是契丹民族 “随水草而居” 的生活习俗,是游牧政权独特的政治文化;辽中京遗址的大明塔,巍峨矗立在草原上,塔身的浮雕精美绝伦,飞天、菩萨、力士的形象栩栩如生,默默诉说着契丹民族的辉煌与荣耀。
站在遗址之上,指尖抚过历经沧桑的砖石,仿佛能听见远古的号角声在耳畔回响,看见商旅往来的繁华景象在眼前浮现:驼队载着丝绸、茶叶,从这里出发,穿越草原与沙漠,驶向遥远的西域;工匠们在作坊里忙碌,烧制精美的辽三彩,打造璀璨的鎏金铜器。那些出土的文物,做工精湛、造型独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承载着千年文脉,让人心生敬畏与赞叹。赤峰人珍视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通过修缮遗址、建设辽文化博物馆、举办 “辽文化节” 等方式,让辽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吸引着众多历史文化爱好者前来探寻千年文明的奥秘。
而赤峰的自然风光,更是大自然的馈赠,美得令人心醉。乌兰布统草原的夏季,绿草如茵,像一块无边无际的绿色地毯铺展在天地之间;野花遍野,红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竞相绽放,将草原装点得如诗如画。牛羊在草原上悠闲漫步,时而低头吃草,时而抬头眺望远方;骏马在风中奔驰,鬃毛飞扬,展现出昂扬的姿态。蓝天与绿地相接,白云与羊群共舞,置身其中,仿佛心灵都被洗练得澄澈透明,所有的烦恼与疲惫都烟消云散。
阿斯哈图石林则是另一番奇景,被誉为 “克什克腾的花岗岩雕塑”。巨石如剑、如堡、如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幻出不同的色彩 —— 清晨是柔和的金色,正午是冷峻的灰色,傍晚是温暖的橙红色。每一块石头都有着独特的故事,每一处景观都是大自然用亿万年时光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在这里,人们能感受到天地的辽阔、自然的神奇,更能体会到 “天人合一” 的哲学意境。每一位来到赤峰的游客,都能在历史与自然的交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感受赤峰文旅的独特魅力。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赤峰这颗北疆明珠,正以经济为骨、以生态为脉、以民生为魂、以文化为韵,在时光的画卷中书写着新的篇章。它让我们看见:发展的力量,能让传统焕新,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坚守的勇气,能让山河披绿,让沙漠变成生机盎然的绿洲;民生的温度,能让城市温暖,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文化的厚度,能让岁月留香,让千年文脉得以传承与弘扬。
愿这片土地永远生机盎然,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愿这里的人们永远幸福安康,在这片热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愿赤峰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北疆大地上一颗更加璀璨的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