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学敏的头像

吴学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9
分享

瓦檐映新日:河北村四十年民生变迁录​ ​ ​ ​

四十载光阴如白驹过隙,每当回望河北村的过往,最先漫入记忆的,总是那股裹挟着潮湿泥土的气息 —— 那是属于旧时光的独特印记,藏着一代村民的生活褶皱,也映照着乡村变迁的清晰脉络。

记忆里的河北村,曾是一片望不到边际的平房。青瓦覆顶,高低错落,远远望去,像一群在岁月风霜里蜷缩的老者,屋顶的瓦片被雨水浸得发黑,缝隙间偶有杂草探出,又在四季更迭中悄然枯荣。我家的老屋就静卧在这片平房之中,土坯砌就的墙身布满深浅不一的裂纹,如同老人脸上纵横的沟壑,风一吹,似乎都能听见墙体细微的声响。每到梅雨时节,雨水便顺着瓦缝悄然渗入,母亲总要提前将木盆、瓷碗、铁皮桶在屋内摆开,叮叮当当的漏雨声伴着她轻柔的叹息,在煤油灯昏黄的光影里交织,成了童年最深刻的背景音。有时雨势急猛,炕角都会渗进泥水,父亲便披着蓑衣、踩着木梯爬上屋顶修补,雨水顺着他的额发往下淌,在脊背冲出一道道水痕,也在我心里刻下了旧生活的艰辛模样。

那时,邻里间的日子大抵相似,贫困像一层薄霜,轻轻覆盖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上。东头的王大爷家,屋顶最是 “孱弱”,椽子早已被虫蛀得松脆,每逢暴雨,雨水便能顺着椽子渗进炕席,将被褥泡得透湿。老爷子半夜起身挪床是常事,佝偻着身子在黑暗中摸索,嘴里念叨着 “这鬼天气”,声音里满是无奈与隐忍。西院李家的窗户,总糊着泛黄的旧报纸,用浆糊层层粘贴,可风一吹,还是会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像谁在不停翻动旧书页。寒冬来临,刺骨的寒风从纸缝里钻进屋,水缸都会结上一层薄冰,孩子们裹着打了补丁的旧棉袄,缩在炕头不敢出门,冻得通红的鼻尖上,还沾着未干的鼻涕。衣裳永远是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罢老二穿,颜色洗得发白仍舍不得丢弃;饭桌上,玉米饼、红薯干是常客,白面馒头只有到了过年,才能难得吃上几口。村民们的眉宇间,总凝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窘迫,大家守着几亩薄田,靠天吃饭,日子像老屋的墙皮,斑驳而沉重,仿佛永远望不到尽头。

转折的契机,出现在十五年前那个春风拂面的日子。村书记和村长揣着厚厚的住宅小区规划图,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平静的村庄瞬间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动,像一颗石子投入静水,激起层层涟漪。“住楼房?咱庄稼人也能住上不用爬梯子的房子?”“再也不用怕漏雨了?冬天屋里也能暖烘烘的?” 村民们围着摊在八仙桌上的规划图,你一言我一语,浑浊的眼眸里闪烁着不敢置信的光,粗糙的指尖小心翼翼地划过图纸上的楼房轮廓,仿佛在触碰一个遥不可及的梦。那些日子,村口的大槐树下成了最热闹的地方,田埂上、井台边、饭桌上,处处都是关于新房的讨论。老人们摩挲着布满老茧的双手,皱纹里都漾着笑意,盘算着 “以后晒太阳不用搬板凳,坐在窗边就能享清闲”;年轻人则兴奋地描绘着未来的生活:“做饭有天然气,不用再烧柴禾熏得满屋子烟;洗澡有热水器,冬天也能舒舒服服洗个热水澡”。欢声笑语像春日的柳絮,飘满村庄的每个角落,驱散了往日的沉闷与压抑。这份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期盼与喜悦,早已不是 “津津乐道” 所能概括 —— 那是压抑了半生的渴望,终于要破土而出的滚烫,是对好日子最真切的向往。

拆迁与建设的日子里,村民们总爱结伴去工地瞧瞧。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工地上已响起机器的轰鸣,起重机的吊臂在蓝天下划出优美的弧线,钢筋与水泥在工人的手中渐渐勾勒出楼房的雏形。大家站在工地外围,踮着脚尖眺望,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真快啊”“这楼真排场”,眼里的憧憬一点点变得真切可触。有调皮的孩子忍不住想跑进去摸摸新砌的砖墙,被大人轻轻拉住,还不甘心地回头张望,小脸上满是期待。那段时光里,每个人的心里都揣着一团火,连走路都带着风,仿佛日子也跟着轻快了起来。

交房那天,成了河北村最热闹的日子。不少老人走进宽敞明亮的新房,摸着光洁的地板,望着透过宽大玻璃窗洒进来的阳光,眼眶瞬间就红了。王大爷特意在窗边放了一把藤椅,每天搬着椅子坐在那里晒太阳,眯着眼睛感慨:“活了大半辈子,总算不用再怕漏雨了,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李家的孩子则在阳台上跑来跑去,手里拿着新买的玩具车,清脆地喊着 “再也不用冻手了,屋里真暖和”,笑声在楼道里回荡,也飘向了更远的天空。

如今再看河北村,早已换了新颜。崭新的住宅小区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蜿蜒其间,健身器材区里,老人们悠闲地锻炼着身体;儿童乐园里,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电梯取代了往日泥泞的小路,不用再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天然气、热水器让生活变得便利又舒适,再也不用烧柴生火,忍受烟熏火燎。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衣柜里的衣裳各式各样,色彩鲜亮;饭桌上,鱼、肉成了常客,时令蔬菜轮番登场;大家脸上的笑容多了,腰杆也挺得更直了。茶余饭后,邻里们聚在小区的休闲凉亭里聊天,说起当年的平房与如今的楼房,无不感慨万千。王大爷总爱给孩子们讲当年漏雨挪床的故事,孩子们听得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思议;李家的晚辈则笑着说:“现在的生活,是老一辈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咱们得好好珍惜。”

四十年时光流转,从漏雨的瓦檐到明亮的高楼,改变的不仅是河北村的村容村貌,更是村民们的生活品质与精神面貌。曾经眉宇间的窘迫,早已被如今的从容与自信取代;曾经对好日子的期盼,如今都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幸福。河北村的变迁,不是个例,而是中国千万乡村发展的缩影,是时代滚滚向前的生动见证,更是党和政府心系民生、改善民生的鲜活实践 —— 从 “住有所居” 到 “住有宜居”,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温暖。

如今,每当我站在自家的阳台上,望着楼下嬉戏的孩童、谈笑风生的邻里,看着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心里便会涌起一股踏实的温暖。我深知,这份安稳与幸福,来之不易,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更值得我们用心珍惜。而河北村的故事,并未就此落幕,它还在时光的长河里,继续书写着关于希望、关于幸福、关于未来的新篇章,那些藏在变迁里的温暖与力量,也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永远流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