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笔下 “依依墟里烟” 的意境,总觉该为北方大地预留半阙。当晨雾漫过赤峰的黄土坡,漫过红山文化遗址旁的田埂,农舍烟囱里钻出的缕缕炊烟,便携着草原的辽阔与农耕的温润,在天地间织就出最动人的人间烟火。这烟火里,有山河的底色,有岁月的沉淀,更有新时代乡村生生不息的活力。
山水坡:田垄间的温婉诗笺
驱车向松山区夏家店乡行进,沿途山榆缀着晨露,清润的气息扑面而来。转过一道山梁,山水坡村便豁然撞入眼帘。红瓦白墙的农舍顺着山势自然铺展,像被大地温柔怀抱的村落,家家户户的烟囱里,炊烟正慢悠悠地升腾,如老阿妈手中舞动的银丝,轻柔地缠绕着晨光。
村口老槐树下,几位头戴蓝布头巾的妇人围坐纳鞋底,针线在掌心穿梭,缝进岁月的安稳。身旁的土灶上,铁锅咕嘟着小米粥,金黄的粥液翻滚间,香气混着炊烟的暖意弥漫开来,在空气中酿成清甜的滋味。不远处的田地里,拖拉机的轰鸣声与村民的谈笑声交织成曲,新翻的泥土裹着草籽的芬芳,与炊烟紧紧缠绕 —— 这哪里是寻常村落,分明是把 “暧暧远人村” 的诗行,亲手种在了赤峰的田垄间,让田园之美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雷营子:山林间的灵秀新章
若说山水坡的炊烟带着田园的温婉,喀喇沁旗雷营子村的烟霭,便多了几分山林的灵秀。这座藏在马鞍山脚下的村落,森林覆盖率高达 90%,晨雾未散时,炊烟从松树林间缓缓钻出,与山雾缠缠绕绕,将青灰色的瓦檐衬得愈发雅致。沿着石板路往里走,常能撞见提着竹篮的姑娘,篮子里装着刚采的鲜蘑菇,身后跟着摇尾巴的小狗,脚步声惊起林间雀鸟,添了几分野趣。
村民们将闲置的老房子精心改成民宿,保留了古朴的风貌,又添了现代的舒适。烟囱里飘出的,不仅有饭菜的浓香,更有松针与野菊的清芬,那是山林与烟火的和谐共鸣。村中心的乡贤馆里,展柜中陈列着村民捐赠的古书、马鞍子、算盘等老物件,诉说着村落的过往;战国贵族墓群的发掘故事、耶律琮封地的历史渊源,以及 “新乡贤” 带领村民致富的事迹,都让这片土地更显厚重。傍晚时分,游客们围坐在院子里,看炊烟在夕阳下染成金红色,听主人讲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往事,那些温暖的故事,便随着炊烟一同飘进每个人的心里。
冬雪间:寒风中的温暖图腾
最难忘冬日里赤峰乡村的炊烟。当白雪覆盖田埂,红砖墙在皑皑白雪中愈发醒目,烟囱里冒出的烟便成了天地间最温暖的符号。农家里,炉火正旺,锅里炖着的手把肉咕嘟作响,肉香透过窗棂溢出,与炊烟相融,驱散了冬日的严寒。窗外的炊烟在寒风中微微倾斜,却始终不肯散去,像极了赤峰人骨子里的坚韧与热情,任凭风雪侵袭,依旧坚守着这片土地的温暖。
孩子们在雪地里追跑打闹,清脆的笑声划破宁静,呼出的白气与炊烟融为一体,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成了冬日里最生动的画卷。此刻才真正懂得,“依依墟里烟” 从来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流动的生活 —— 是春播时破土而出的希望,是秋收时颗粒归仓的喜悦,是寒冬里炉火旁的相守,更是赤峰人对这片土地最深沉、最执着的热爱。
暮色渐浓,赤峰的乡村渐渐安静下来,炊烟已渐渐淡去,唯有星星点点的灯火在夜色中闪烁,续写着未尽的诗意。原来这墟里的炊烟,从来不是简单的烟火,而是赤峰山河的呼吸,是岁月沉淀的温柔,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这片土地上种下的希望与美好。它见证着乡村的变迁,承载着乡愁的记忆,更映照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崭新面貌,让千年诗意在烟火日常中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