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晏弘的头像

晏弘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7/11
分享

放得下

禅宗五祖之后,分出南北两宗,南宗慧能是“顿悟”法门,北宗神秀是“渐修”法门。按常理,慧根浅的信徒较多,勤于学习钻研,“渐修”入门;慧根深的信徒较少,机锋相对,难得当下“顿悟”。但事实恰好相反,北宗信徒日寡,门庭凋敝,最终走向衰微,而南宗信徒日众,上至帝王将相士大夫,下至黎民百姓,龙象辈出,开花散叶至五家七派,灯传千年,绵延不绝。究其原因,“顿悟”可以收拾,“渐修”只是安抚。识得心安,不是学出来的,是悟出来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谁不渴望慧根深?谁不得意于顿悟?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学会放下,舍却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无所舍后,便见免生死处。内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尘即内六根所对应的六境,中六识即内六根所对应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既然一切感知意识都舍弃了,魂魄全无,仿佛榆木痴呆,如何懂得放下而放下呢?色壳子向来作怪。

儒家提得起,墨家干起来,道家想得开,佛家放得下。肉身与灵魂,谁来做主?如何安顿?想起瞿秋白说过一句话:“人到底有没有灵魂?如果有灵魂,何必要这个躯壳?如果没有灵魂,这个躯壳还有什么用处?”是有还是没有?回答有的话,如见山花开似锦。如回答无的话,云在青山月在天。

世人求长生不老,求一夜暴富,爱钻牛角尖,一条道走到黑,何不下一转语,一棒打回头?能回头的点拨一下,自然回头;不回头的,估计抡出金箍棒也打不回头,“沉舟侧畔千帆过”,前赴后继不知返。南墙不撞,岂知途穷?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老僧归来悲欣无。想起鸠摩罗什,他对《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独到的见解,真正的“无住”,超越了执着和放下的对立,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积极的解脱,放下了,解脱了,才能获得无上的自由和智慧,我觉得类似辩证法所说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的“扬弃”,脱胎换骨,推陈出新。

孟子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释迦牟尼年轻时欲破除生老病死等诸多烦恼,放弃尊贵的王位,放弃亲情、爱情、友情,毅然出家修行,久经磨炼,最终创立了影响人类文明数千年的佛教。

试举看:春秋末期,范蠡文韬武略,乃治国良臣,他扶助越王勾践灭吴兴越,成就霸业,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残酷现实,泛舟而去,下海经商,有思想,有道德,成为一代首富,屡散家财,周济贫困,被尊为“文财神”。

曾于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果的张良,虽是妇人好女之貌,却因至诚和隐忍而得黄石公“圯桥授书”,日夜研读,追随刘邦,多次奇谋妙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遂成帝王之师,辅佐刘邦灭楚建立汉朝后,淡泊名利,全身而退,从赤松子云游四海,终享天年,名垂不朽。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躬耕稼穑,抱贫守拙,以饮酒养性,以文字见性,苏东坡评价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被后人誉为“田园诗派鼻祖”。

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是犹太人,一直坚持真理与和平,1952年,他拒绝以色列邀请担任总统,批评政府模仿纳粹迫害阿拉伯人,他说:“我爱我的同胞们,但我的心灵属于全人类。”他愿继续献身科学事业,成为人类进步与和平的先驱。

记得吾乡清朝嘉庆状元赵文楷在《孤雁》一诗中写道:“岂无同病者,零落不成行。”因为孤独,所以悲伤。因为悲伤,所以懂得。读唐代诗人姚合诗,他是宰相姚崇的曾侄孙,善与人交,与贾岛、刘禹锡、李商隐友善,《闲居》中写道:“过门无马迹,满院是蝉声。”他早就想得开,看得开,放得下,随意吟道:“天下谁无病?人间乐是禅。”

禅是一枝花,相看两不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