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这个南沟,不是吴起县薛岔乡的那个南沟,而是安塞区的南沟村。
天空阴沉着,灰蒙蒙的一片,分不出是雨还是雾,从头顶沉沉地压下来。延安新区,坐落在山顶,与老城相比,更接近天空,自然被这灰蒙蒙紧紧包裹着。一大巴车的市党代表学员却十分激动,今天的培训内容安排是课外研学,目的地是安塞区南沟村苹果产业基地。怎么能不激动呢?这个南沟村,曾经是主席调研走访过的地方,如今已经是乡村振兴示范点。这个小小的南沟村,被赋予了非比寻常的意义。由此想来,激动都是次要的,更令人多了几分期待。
大巴车驶出延安市区,就进到了安塞区的地盘。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南沟村。村子在山沟低,车子却直直抵达山顶,我们要观摩学习的示范点就在这里。一下车,一股子清冷迎面扑来,乘车的混沌之感瞬间消散。学员们紧紧衣领,却活泛起来,急不可耐地走向前去,想要对眼前这个陌生的地方一探究竟。只见,视野所见的山坡峁上,到处都是平坦的梯田地,梯田地里都是果园,或是长条状的,或是椭圆形的,或是半圆峁状,一大片一大片的,整洁而有序,好似匠人的手笔,精心编排设计而成。天空同样阴沉着,光线暗淡,整个山峁氤氲其中,但这并没有影响果园的神气。在这秋黄叶落的时节,果园的树叶依然丰茂,秋霜已为它们精心装扮了一番,所以会映出红的、黄的、橙的等各种色泽来,使其适应这个季节,成为秋天特有的风采。其中还有部分果园设置了防雹网,所以,整个一大片又会是均匀的条纹白,显得精致而神秘。
这是普通的南沟吗?当然不是了!从进来山里的道路就能看出来;从道路两边的基础设施就能看出来;也从果园特有的产业展览馆就能看出来。道路是两条车道的水泥路,半途会车很是宽敞。基础设施包括果园的冷库、苹果采选厂房,都是完善的链条产业体系设施。还有旅游景区的各种设施,总让人能联想到其旅游季时的繁荣和热闹,只是正值苹果采摘季,旅游业略显落寞。苹果产业展览馆是独属于这里、而且是极其醒目的一座三层结构的小建筑,讲解员开始讲解时,领着大家直接上到二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立体挡墙,墙面是洁白的,左边印着一张八十公分见方的图片,是主席三年前的秋季在此调研时照片的拓印。只见主席站在挂满红彤彤苹果的果树地里,左右两边和后面都围站着一些领导和果农,地上还有两个盛满苹果的采摘篮子。主席双手背后,笑颜和蔼,像一位饭后遛弯消遣的老干部,站在秋日的果园地里,与几位果农亲切地侃侃而谈。几位果农也不胆怯,挂满枝头的红苹果是他们的底气。它们同样笑脸盈盈,在皴皱的脸上挤出几道清晰的褶子来。周围的人或观望着,或附和着,营造出一派轻松、自在、祥和、安宁而又极其温暖的氛围来。墙面右边,是一段主席的讲话内容,表示他很欣慰,“延安通过这么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经过各种尝试和实践,终于探索出一条科学的致富之路”。当再次回看左侧的那张图片时,主席那亲切的笑颜,果然是欣慰的、满意的、放心的。眼前这一幕,令每一位学员温暖着、感动着,大家久久驻足不前,有几分不舍,也有几分自豪和骄傲。
接下来,讲解员开始讲解南沟村那条艰难险阻的致富探索之路。改革开放以后,南方经济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而北方地区,比如陕北这些深沟里的村庄,依然面临“三难”问题,即出行难,娶妻难,收入难。村上百姓生活条件艰苦,“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但是现在,南沟村为什么能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呢?用主席的话说,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谁曾想过,在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风吹日晒、夏短冬长。如今,这些看似恶劣的条件,却成了苹果树生长的优选条件。南沟村抓住这样的先机,开始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寻找出全村致富新路子。这就占了天时。地利在于乡村领路人的奉献和担当。外出创业成功的村支书与他的兄弟,自己富裕起来了,返乡带动全村百姓发家致富。在一次雨涝救灾的过程中,弟兄俩出资出力,让整个南沟村的村民有了安居的住房条件。老话说“安居乐业”,有了安居,才能乐业。于是,村支书四处奔走上下协调,“要致富先修路”,道路通了,村上的百姓才能走出去,外面的发展机遇才能走进来。地利条件也就满足了。发展,翻身,致富,这成了村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一片又一片的苹果园建起来了,村集体合作社成立了,乡村旅游事业也初有成效,村里百姓开始忙碌、充实起来,人均年收入显著提高,从曾经两千元的贫困线,到2024年已经达到两万余元的高水平。这一数字,远远超越了延安市人均年收入水平。村民富了,生活好了,干劲儿就更足了,如今成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成了和美乡村的示范点,成了苹果产业楷模基地。这怎么能不令人欣喜?这怎么能不今人满足?这怎么能不令人向往?延安精神在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这一伟大目标依然闪耀。
今日,作为一名求知心切的学员,我又怎能不激动呢?站在展览馆三楼的瞭望台,再看南沟村整体的规划和布局,我又怎能不感慨?只见山脚下的沟道,已经被治理成宽敞平坦的大片台地。沟口淌湾处是整齐排列的村民住房集中点,白墙灰瓦,纵横有序,全村共有三四十户人家,远远看去,好似一个安宁富足的庄户大院。与其同水平的另一处,是一片占地足有上千平方的现代阳光棚,四四方方,透出迷人的蓝色。再往沟内延伸,一幢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楼”,足有二十多幢,是村集体发展旅游业的主要载体——民宿。再往沟里去,就是一个可垂钓、可散心、可避暑纳凉的一汪湖水,在这阴沉的天气里,泛出银白色的光。而这些村居、阳光棚、民宿、南湖,又全部掩映在树木林荫之间。恰逢深秋,绿树与野草经过秋霜、秋风的雕琢和涂染,放眼望去,就是一幅气势恢宏、丰富多彩的山水田野水墨画。幻想一番,不论哪个季节,偶尔得闲远离闹市喧嚣,远离人际纷扰,远离工作高压,远离生活疲惫,到此放松休闲,有山有水,有花有树,或漫步其中,或静坐树荫,或拾趣采摘,或探秘星空,春赏花夏避暑,秋拾落叶冬赏雪,真可谓是无穷无尽的乐趣。而这些乐趣,此时都安静地沉浸在陕北浓郁的秋色之中,酝酿着情绪,时刻准备着蓄势待发。
来到这里,怎么能不追寻主席的步伐去果园里走一走逛一逛呢?一行八九十人的队伍,此刻却沉默肃穆,脚步轻缓,在讲解员的引领下缓缓行进。此刻,已经不能用激动来表达内心的情绪了,那是感动,是脚下这片热土给予心灵上的触动。三年前,主席走在这条果园旁边的小道上,那是关怀,是慰问,是实事求是的调研,是脚踏实地的指引。三年后,我们追寻着主席的步伐,也走在这条果园旁边的小道上,我们是学习,是培训,是把精神注入血脉,是把引领刻进骨子。这是多么无上的荣光啊!
道路左边的海棠树已经完成了当年的使命,它们落了一些叶子,还有一些叶子即将落下,它们此时开始的休憩,是为了来年继续担当使命,装饰我们的果园,也为苹果花授粉,使其结出更大更甜的苹果来。它们此时的退出,恰到好处。道路右边紧挨着果园防雹网架子上的葡萄,它们依然一片青绿,它们还不急着落幕,架上的葡萄串像一颗颗青绿色的玛瑙珠,透着明亮的光,就差一点明媚的阳光,它们就能闪耀起来了。不,它们也是懂得分寸的,这里,毕竟不是它们的主场。它们只是在为果园的秋收大典布置会场,为果园的丰盈烘托出热烈的气氛,成为南沟秋色中最为靓丽的配角罢了。自然,主角就要闪亮登场啦!
走进眼前这片果园,怎么只看到排列有序的果树,却没有看到火红爱人的苹果呢?当然有了,只是此刻,果园里一多半的果树都已被村民们采摘结束了,留下枝头一些哀果,像一盏盏小红灯笼,无精打采地挂在树梢。沿着步道继续前行,隐约传来人语声,再走近几步,果然有人影在枝叶间晃动。而比人影更先吸引眼球的,是那满树的红苹果,在那斑斓秋叶的掩映间,静静地伫立枝头。这真令人惊喜啊!大家顿时来了兴致,大步向前,想要看个真切、探个究竟。果然,整个果园的采摘进程俨然至此。十来个果农忙碌期间,虽然辛苦,脸上却难掩笑意。他们小心翼翼地采摘着眼前这秋日的馈赠,见我们围观,满足的神情里又多出几分自豪来。那一棵棵苹果树,更是神气十足,一个个像勇敢的卫士,直挺挺地耸立着,浑身上下挂满色泽饱满的红苹果。苹果大而沉,压得枝条一律低垂着,仿佛稍一用力,就会折下来。而那些挂于枝头的大苹果,十分惹人怜爱,绽开一张张笑脸,直冲冲地对着你微笑。此时此刻,就连那些被秋霜涂染的树叶,俨然成了背景陪衬,远远望去,满眼都是密密麻麻的红色小球,让人眼花缭乱。望着眼前这熟悉的景象,我突然内心澎湃,眼眶发热——展览馆里那张主席与果农们亲切交谈的画面,瞬间定格在眼底。此刻,无需多言,只要静静地沉浸在这份热烈的丰收氛围里,便已经足够了。那棵被主席采摘过的苹果树依然安静地立于园中,它比周围的树更高些,枝条更繁茂些,谁也不愿动手修剪它。一根红色绸带系在枝干上,那是人心凝聚,献给它的荣誉勋章。
看了这么久的苹果,怎么能不品尝一番呢?围观的学员们早已急不可耐,他们围着果树转圈,挑着选着,犹豫不决,看着这个好,又看那个比这个更好,挑来挑去,心乱了,眼花了,最终也不知道哪个最好了。最后,他们还是摘下最不起眼的那一个,依然是清脆爽口,果香四溢。那些大个的,圆润的,红透的,还是留给辛勤的果农,卖一个好价钱……
走出果园,再次站在高地,天空依然阴沉着,还有雨丝飘落。但是,大家的内心是温暖的、激越的,像有一团火在心底燃烧。放眼望去——整齐的村庄,蓝色的阳光棚,独具风情的民俗,明镜般的南湖,连片的果园,齐备的旅游设施,还有那座苹果产业展览馆……它们如一颗颗星辰,缀在这个秋意磅礴的天幕下,闪闪发亮,熠熠生辉。而这一切,为南沟村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它们是乡村振兴结出的丰硕果实,是老百姓奋进不止的希望,也是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又一个生动注脚。人们总说,秋色宜人,而南沟的秋色,不仅宜人,更让人沉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