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3日,央视新闻频道,在新推出的大型直播特别报道《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中,以1分38秒的时长,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山西省运城盐湖的风采和魅力,运城盐湖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运城盐湖已有250万年的地理年龄,4000多年的采盐历史。女娲、蚩尤、昆吾都曾在此活动,尧、舜、禹先后在此建都,各种版本的传说、记载,进一步增加了运城盐湖——古中国人类文明摇篮的神秘色彩。
运城盐湖冬季产硝,夏季产盐,其中“五步产盐法”已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古人在生产过程中总结的这些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我羡慕非常。
作为一个外地人,问及办公室里的同事,他们不是一笑而过,便是说只知道盐池产盐、产硝,其他就一概不知。
于是有人推荐了张老师,说她是在盐湖边上长大的,她应该知道。
张老师是我校的英语老师,1.65米左右的个头,留着齐耳的短发,瓜子脸,大眼睛,要么一袭黑长裙,优雅超俗;要么蓝色的背带裤,青春活力;要么花短裙、长丝袜,美丽大方;每天都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学校本地老师不住校,每次上课前,别的老师都是骑着电车进门,门发出的声响很大,但只要听到大门轻轻地一响,不用看,准是张老师推着电车进了大门。
我们学校是以给学生补习文化课为主的学校,凡是来就读的学生大部分是双差生——学习习惯差、文化课差。高三作为中学教育的顶端,也是各学科知识汇集的顶峰,面对着双差的学生,为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考录取的要求标准,张老师没有少下功夫。
从中学英语3500单词入手,规定每天默写的数量和听写的时间,配合自己编写的、适合当天熟记单词的句式进行训练,饭前、饭后、课间只要有时间就找学生听写、训练,靠自己揣摩的这套快速学习的方法,是许多学生在短时间内英语水平达到高考的要求标准。
教学上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成绩迅速提高,成为学生心目中敬佩的老师;生活中细致入微的关心学生,更成为学生们喜欢的老师。
八月十五中秋节,学校给老师发月饼,她拿到了教室全部分给学生,祝贺他们学习进步,祝愿他们节日愉快;国庆节,给学生们送来魔鬼糖;元旦给学生们每人送一套黑猫警长的便利贴……学生们遇到学习上的、生活上的疑难问题都喜欢找她解决,许多学生亲切的称她是“姐姐老师”。
前几天,学校组织学生徒步去凤凰谷旅游,凤凰谷就在盐池边上,张老师在盐池边上长大,熟悉情况,学校安排她到队伍的前面领路。
她一改过去的着装风格:运动装、运动鞋、登山包、太阳帽,一身黑色。是老师,没有现在二十多岁少女的娇弱,从容的维护着学生队伍的秩序;是学生,站在队伍的前列,带领学生前进;是导游,边走边给学生们讲解中条山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
中条山是个宝山,有许多种药材,如柴胡、连翘、紫花地丁、百合等,这些中药材是纯野生的,药效可大了。小时候,感冒发烧,大人就用柴胡或者连翘,熬成汤或者放在碗里当茶喝,一碗下去,烧就退了;遇到咳嗽,采了百合很管用。过去缺医少药,人们口口相传,对中药材的药性大致了解,不管男女,只要是村里的中年人,都是半懂不懂的医生。到上山,无论碰上什么药,就顺手捎一些回家,都能派上用场。
村里对山上的药材稍微懂多一点的,被称为是“土医生”。这些“土医生”用的都是单方,单方就是用的药材,只治疗一种病,跟其他的病症没有关系,如退烧的,单纯退烧;止疼的,单纯的止疼,所以,单方也称偏方或冷方,往往“土医生”的偏方很神奇,简单好操作,但能治疗好多疑难杂症,关键是药到病除。因而,在农村很早就有偏方气死名医的说法。
最让人高兴的是山上的野果子成熟了,满山遍野都有,五颜六色、酸酸甜甜的各种野果子,都非常的好吃。如刚入夏,山上的桑葚就红了,红到发黑,有四五厘米长,纯甜的,吃得人手指发黑,嘴唇发黑,牙齿发黑,还有白色的桑葚,味道更佳;八月炸(土话,一种八月成熟的野果),形状像芒果,也像人的肾脏,成熟了,绿皮就发黄了,再变成紫色,外边的皮也就裂开了,这就是为什么当地人叫它八月炸了。里边有一排排白里透红的籽,像石榴籽,香的像超市里卖得百香果,一粒下肚,清香四溢,神清气爽;山葡萄整个藤都缠在树上,成熟的山葡萄黑的发亮,一串一串的,摘一粒放到嘴里,酸甜酸甜的,比现在市场上卖的葡萄好吃好多倍,你站在树下,一口气能吃到嘴里吐酸水;五味子,由绿色变成粉红,到黑红色,吃着有一股中药味。桑葚、五味子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是药食两用的水果,要拿到市场上,很受欢迎的……
山上还有野菜:刚入夏的石洁菜,发酵后味道像荆芥,一口吃下去,就上楼啦(土语,冲到鼻腔);山韭菜,山蒜,味道都很冲,比人工种植的,要好吃几倍......
山上还有山鸡、野猪、野兔、野羊等野生动物......
有学生问,老师,老师,山上有蛇吗?它能吞食人吗?报道中有大蛇吞食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狼吗?还有学生高喊道,老师,山上有老虎吗?今天我们能碰到吗?
张老师笑着回答道:“野猪有,但我没有见过。小时候,听大人说,野猪野性大,很厉害,猪皮厚,是山里野生动物里的老大,老辈人流传有‘一猪二熊三老虎’的说法。但近几年没有听说过有野猪偷吃庄稼的事,我自己推断,可能是人口多了,活动的范围大啦,加上现代化的机械轰鸣声,野猪失去了觅食和藏身的地方,生活不下去了,跑到更偏远的地方去啦。这么大个山,狼肯定有,但我没见过,村里也没有流传下来有关狼伤人的传说;至于山上有老虎,更没有听说过。我自己认为,不一定正确,盐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有人早,人口稠密,要使有大型的食肉动物,像狼、虎、豹等,可能被人打死或者赶到别的地方去啦。凤凰谷现在是旅游区,根本不会遇到这些大型的食肉动物,要使景区有大型的食肉动物,哪位游客还敢来喃?但蛇就不一样啦,在阴凉、潮湿的地方都会有,它是冷血动物,平常人看见了都会吓一跳,使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不过,中条山上,没有出现过特别大的蛇,我认为,这里到处是人,蛇的生存空间小,食物来源也少,不会长得太大,更不会有吞食人的事发生。我也亲眼见过蛇,都不大,只要你注意......
“奥,明白啦,明白啦”。围着她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会功夫,张老师背上又多了几个学生背不动的包。
张老师以身说事,讲得生动,随行的学生们听得入神,好多准备掉队的学生都跟了上来,还不停的打听着:这些个野生水果在山上哪有,我今天跟着你,到时候给指一指,我们也想尝尝。
“我从小害怕昆虫,毛毛虫啦、蚯蚓啦我都见了害怕,就别说蛇啦,我就跟在你身后走,要使有蛇了,你招呼一声,免得......”一位学生高声说道。
“胆小鬼,胆小鬼,真是个胆小鬼!我估计见了老鼠就更害怕啦......”
“蛇,就在脚下,快跑!”一个学生调皮的大喊一声,哈,哈,哈,学生们一阵哄笑。
在盐池边上休息,她给大家讲解了盐池产盐的过程:盐湖是人类最早开发的内陆盐湖,每年阴历五月,天气转热,蒸发旺盛,湖水里的盐就析出、结晶,在盐池边缘水浅的、较平的地方,结成一层厚厚地、很硬很硬的盐板。先辈们这时就开始下湖捞盐,一直捞到农历十月底左右,天气转凉结束。
先辈们总结说,雨水充足,且下雨均匀,析出的盐就白,盐越白,纯度就越高,纯度越高的盐,是腌制咸菜、生产果脯的最佳原盐,也是商贩们的抢手货,价格自然就高,这是丰收年;若缺雨水,湖中水少,湖水中析出来的盐就略带红色,那盐中呈红色的是镁,味涩,不能吃,吃了拉肚子,只能做化工原料,盐的价格就低,这是欠收年。所以每年夏季盐民也期盼风调雨顺,多出好盐,卖个好价,过上好日子。
听了张老师的介绍,对我国古代各行各业都要祈求风调雨顺的风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
据老人讲,盐湖出的盐富含钙、镍、锶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尤其是水深一点的地方析出来的盐,来此深处的矿层,当地人叫“阴盐”,质量更高,过去是治疗眼疾、慢性鼻炎、脚气等疾病的民间验方。有这种盐的地方,水位深,打捞困难,费力气,产量小,因而,盐的价格就更高了。
中午太阳光强,温度高,水汽蒸发旺盛,蒸发的水汽熏得捞盐人睁不开眼;再者温度高,干活易流汗,低头捞盐,汗水就会钻到眼睛里,眼睛发涩,这时盐民们在家休息,等到太阳落山,气温低了,才下池捞盐。因此,捞盐的最佳时段是傍晚到第二天的早上,盐民们穿上雨裤,戴上胶皮手套,拿上铁铲,下湖捞盐。
月圆夜,有月光,不用点灯,凉快,利于干活。皎洁的月光,粼粼的湖水,白白的盐板,盐民们心情好,边干活,边说笑,有性格开朗的会唱上一段蒲剧:南屏山借东风从天降,火烧战船在长江,这一半儿郎水中丧,那一半儿郎火内亡,曹孟德逃出了天罗网,芦花荡气死了小小周郎……
还有人自编了戏词信口乱唱,在当地叫乱台戏:大白天,爷爷影(土语,太阳)照湖面,盐就落到水下面,爷爷影是咱老百姓的送钱人;到晚上,月亮奶奶升上天,月亮奶奶菩萨心,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月亮明,明晃晃,如同一盏大灯挂天上;树影清,人影亮,黑了就跟白天一个样。盐湖水,很神奇,能出盐来能出硝,养活子孙养活爹和娘,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唱戏声、说笑声,汇成一首交响曲,回荡在盐池上空。
这时脑人的蚊子,可爱的萤火虫也来凑热闹。蚊子专盯人的头部,手要干活,顾不得赶蚊子,为了不受其干扰,人们有发明了带布条的帽子,蚊子来啦,摇晃一下头,布条就像手一样,把蚊子赶走啦。
盐板很硬很硬,要下大力气用铁铲才能把盐铲到一块,从前一天傍晚干到第二天早上,太阳高出中条山才收工,往往干活累得不想吃饭,不想洗漱,回到家,一门心思想睡觉。
古“五步晒盐”法,工艺复杂,产量低,效益低,随时代的发展,远远不适应现代发展的新步伐,过去靠捞盐、晒盐吃饭的师傅们现在也适应时代的需求,在水里养殖盐虫,这种盐虫不但能净化水体,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养鱼、养虾的活体、优质饲料,很受市场欢迎。
张老师撩了撩头发,抬手指向远方,大家看,远处湖面上呈现的“玫瑰红”、“鸳鸯锅”、“调色板”等天然美景,大部分是盐虫的功劳。
哪边、哪边,水浅一点的地方,都沉积了一层很厚、很宽的一个黑泥带。黑泥巴里富含矿物质,涂在身上,是治疗皮肤病、美容养颜的上等原料,现在好多人都在挖黑泥巴糊在脸上、皮肤上美容养颜喃。
近年来,在盐湖边上,又兴起了一个新的旅游项目:黑泥浴。就是把盐湖的黑泥涂在身上,睡在浅一点的黑泥里晒太阳。
面对着大片的黑泥,还有人发明了更有趣的玩法:在浅一点的黑泥里打泥仗,与在水里打水仗一个原理......因此,大家又亲切地称盐湖为“中国的死海”。
盐湖面上五颜六色的天然美景,盐湖边上黑泥巴泥浴的功效,盐湖浅水区古“五步晒盐”法等,经央视新闻报道,引来全国各地的游客到盐湖旅游,可以说盐湖也在与时俱进,现正在走进全方位保护和利用的新时代,为咱们运城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凉风习习,湖边的垂柳在略带咸味的微风中摇曳,婀娜多姿,像是在自我陶醉,更像是在欢迎远方的客人。
树林边,盐池旁,亭榭上,忙着给学生们拍照的张老师走到哪,学生们就跟到哪,一袭的黑衣在人群中特别的醒目,仿佛是盐池里飞起的一只领头的黑天鹅,也仿佛是斜阳下盐池里一株盛开的黑莲花,又仿佛是凤凰谷中飞起的……
古往今来,运城盐湖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盐池边上的姑娘——张慧敏老师,生在盐池边的农村,凭借自己的努力,从农村走向大学,由大学走向城市,在城市买房扎根,我很敬重张老师。
二零一九年七月二十七日于山西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