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宇轩的头像

张宇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9
分享

阿要辣油啊

“阿要辣油啊?”

我猛地抬起头,饭馆老板亲切的嗓音和这再熟悉不过的言语闯入我的耳畔。彼时的我正默默把故乡藏到身后,单枪匹马背起行囊来到徐州上大学,却在他乡的小饭馆再次听到这熟悉的嗓音和言语。

“南京人?”我试探性地问了问,老板微笑着点了点头。“必须的勒”,我尽可能地操起正宗的口音回答道。老板倒了一小碟递到我的面前,“没的辣油没的味诶,尝尝,正宗老南京辣油”。

一口浮着正宗老南京辣油的红汤下肚,身在徐州的我,心和魂又回到了六朝古都,烟火南京。

记忆里的南京,不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南京,而是大大咧咧不会拐弯抹角缺乏心机城府的“南京大萝卜”的南京;不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南京,而是“我滴个乖乖,喝我一跳”的南京。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当属那句“阿要辣油啊”。一个地方的特色方言往往与食物脱不了干系。不管是老南京人还是来过南京的外地人,但凡去南京馄饨摊吃过馄饨,小吃店吃过南京小吃,有过一两个南京朋友,都能听到那句“阿要辣油啊”。南京人原本并不怎么吃辣。传统的南京菜大多和辣不怎么沾边儿。可南京身处南北交汇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对各种南来北往的滋味都极为包容。于是乎南京辣油经过长时间的洗炼,在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里蓬勃生长,早早从“外来客”变成了实打实的“老南京”,成为不容置疑的南京滋味的另一面代表。

店里的人不算多,老板来到我的对面坐着。“乖乖隆地洞,就是给个味儿,上路子”,我竖起大拇指对着店老板说道。能在他乡吃到家乡的味道,实在是可贵。几句交谈后,我也晓得店老板是从南京来的老南京人,颇有几分“他乡遇故知”的意味。

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容不下肉身,于是便有了远方,有了漂泊。在异地他乡,店主操着乡音在贩卖家乡的味道,我也能吃到家乡的味道,听到熟悉的乡音,也是一种宽慰了吧。

一口滚热的辣汤下肚,入了心和魂的还是生机勃勃的烟火南京。一声再熟悉不过的“阿要辣油啊”,我好像又回到了那个热气腾腾的烟火南京城,回到了那魂牵梦萦的故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