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如今的乡村正焕发新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与巨大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多的青年将目光投向乡村,选择返回乡村,将青春与智慧投身于这片热土的振兴事业。从“我要去城里赚钱”、“毕业后我要留在城里”,到如今的“老家政策好,我要回去创业”、“我要当新农人”。目前,正有一批有志青年,他们是从城市回到乡村的“归雁”,带着在城市学习和获得的经验与知识回到故土,在田野间播撒希望的种子,在故土上掀起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让乡村振兴从政策文本走向热气腾腾的生活现场。
扎根乡土筑新局,青春治理系乡情
“您莫急嘛!为这点地界伤了和气,值当不?咱各让一尺,路好走,心也宽!”在社区调解室里,青年调解员王润强正用一口地道的湖州方言耐心劝解着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李大爷和张婶。随着调解的持续进行,带着乡音、透着情理的话也逐渐浇熄了两位老人的火气。这份化解纠纷的从容正是他扎根家乡、服务乡亲多年沉淀出的智慧。大学毕业之后,王润强选择回到家乡,通过考试进入当地社区工作,一做就是十几年。作为基层工作者,王润强主要负责实地走访处理邻里间因宅基地划分、菜地归属等问题而引发的各类纠纷。面对为何选择回到家乡的疑问,王润强回答道:“外面世界再精彩,终究是漂泊。根在这里,心也在这里,我就是想为家乡做点贡献。我家人也在这,从小看我长大的村民都在这,村民都非常信任我们,这也让我感到了很强的自豪感,不能辜负他们这份信任。”
在王润强看来,调解实在是一项技术活,在实际调解过程中不仅要求调解员在语言上要做到严谨规范,避免被他人断章取义或利用,也考验调解员自身能否做到公正对待每一场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要以理服人,不偏袒任何一方,尤其需要调解员掌握沟通的智慧,善于用村民们能够听得进、听得懂的方式进行表达。经过这些年的工作与相处之后,王润强已经习惯运用方言迅速拉近与村民的心理距离。有一回,村里两户人家因为一笔借吵得不可开交。王润强赶到后,没有立刻讲大道理,而是用方言劝说道:“乡里乡亲的,有话好好说。做人要讲诚信,不能‘揩兔子’(欺骗别人),更不能‘拆烂污’(不负责任)。今天把话说明白,事情解决了,明天还能抬头不见低头见,对吧?”一番话,既点明了是非,又照顾了情面。他总能用村民们听得进、听得懂的方式,将法理与情理巧妙融合。久而久之,“润强这娃,说话在理,办事公道,咱们都服!”成了村民们对他最一致的评价。扎根家乡十余载,王润强充分发挥了青年的基层治理新智慧,用村民们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公道,让基层调解成为守护乡村温情的重要力量。
深耕沃土育新苗,科技兴农拓富路
“我就是想为家乡做点贡献。”这样的朴素心声不只来自调解员王润强,同样来自湖熟镇青年崔艳波。当“机械化”与“智能化”的春风吹向乡村地区,返乡青年们正在用现代新技术赋予传统农业全新内涵,重新定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老乡们太苦太累了,收成还少,我想用自己的所学试一试、帮一帮他们”,于是硕士毕业后,崔艳波在国家优秀青年返乡创业的号召与深厚乡土情感的驱动之下决定投身于农业创业浪潮中,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带进了他的梨园。
“我们种的梨可不是普通的梨,这些都是我进行挑选改良的品种,你们尝尝,这甜度可比市场上一般的梨要高出一大截!”崔艳波自豪地介绍道。在读硕士研究生时,崔艳波的研究方向就是梨果树遗传育种,对这一领域已经有所研究。在实际种植栽培开始前,崔艳波精心选择了经过科学育苗改良后的梨树品种。不仅如此,崔艳波还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梨园实施智能化管理,引进频振式杀虫灯等绿色防治技术,使用平棚架等省力化栽培模式。经过数年时间的辛劳,梨园内已经种植了玉露香、翠玉等十余种优质品种梨。梨园的年产量能够突破二十万斤,品质也更加优良和稳定,通过精品化路线很快打开了中高端市场,每斤梨售价能达到十元以上,产值超过两百万。相较于市场上的普通梨果价格,崔艳波梨园的梨果价格可以达到接近两倍,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当崔艳波终于有所突破后,他的目光并未只停留在自己的梨园中,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在亲身验证部分方案的可行性后,他与周边地区的“菊花园”“水乡农场”等农业基地建立合作关系,推广优质品种、前沿技术与先进模式,推动了当地种植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与多元化发展,带领着乡亲们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
青年妙手焕古艺,香包乘风拓新程
在将目光投向乡村政治与经济之余,当代青年们也没有忽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大连艺术学院学习过程中,孙歌尧就与同学积极开展创业实践,基于自己家乡的传统香包文化打造出“歌尧品牌”,设计出“红色记忆”等五大系列近百种香包新品。大学毕业后,孙歌尧毅然返乡,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秀英的悉心指导下,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和对于马庄香包的理解,更加下定决心要给传统马庄香包注入青春活力。
“香包是宝贝,不能只当‘古董’供着,要让香包走进新一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孙歌尧既看到了马庄村香包制作的悠久文化历史与坚实产业基础,也充分意识到马庄香包所存在的落后于时代、产品不够高端等不足之处。如何让年轻人喜欢上香包文化?如何打破香包文化的传播壁垒?为此,孙歌尧创立徐州针棒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坚持品牌化推进马庄香包的高品质、高标准、现代化发展。在产品宣发上,她选择线上和线下双向推进,一方面,马庄香包积极参与各项线下展览,打响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马庄香包主动拥抱数字浪潮,利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讲述香包故事,扩大马庄香包的范围传播。在产品内容上,孙歌尧积极让马庄香包与时代接轨,将香包元素融入游戏人物设计等领域,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文化破圈传播。去年,“歌尧”香包年产值已突破八百万元大关。孙歌尧用一针一线,不仅绣出了个人事业的锦绣前程,更在故乡的土地上书写着文化传承生生不息、乡村产业欣欣向荣的动人篇章。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化,返乡青年将日益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运用新思想、新技术、新媒体为乡村地区注入振兴的新活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的篇章。他们用亲身实践证明:乡村地区仍然充满潜力与希望。返乡青年们的所作所为也能够成为更多青年们的榜样,让新时代的青年们看到乡村地区,将城市的先进理念、前沿技术、创新活力源源不断地带到乡村,注入乡村的各个领域,真正实现新时代乡村的新发展,绘就乡村振兴、人民幸福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