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板
煎粄
前几年,家乡来信说:又到春节,家里要做煎粄了。家书的墨迹像家里的糯米花。我一看到信,当场就吞下几口口水,茶水有味。那蕉岭煎粄的滋味,我还记忆犹新。那天,我马上回信道:春节一定回家,尝尝蕉岭的煎粄。那时,山乡美丽。
人人一提到我家乡的煎粄,都赞叹不已。改革开放前,人们生活清苦,冬天的北风从墙缝里钻进来,房屋破烂,过年能吃到煎粄,已经很奢侈了。现在,人们日子美好了,大街小巷都有煎粄卖,吃煎粄已不是新鲜事了。我在外面工作时,经常想念煎粄,它像雨滋润心灵,久久不忘。那时,家乡有人说:“吃煎粄能增进食欲。”此话不假,我在家时,一次就吃几个,还不知饱,吃了还想吃,和家人争抢着吃。那香甜的味道,至今还让我垂涎不已。
蕉岭地区的煎粄,有悠久的历史。母亲做煎粄时,双手沾满糯米粉,像看见满屋的金银。周围淋上清水,放红糖,手指在搅动,沙沙声似山里流动的溪水。然后,她反复搓揉成团,大家把它捏成一只只小圆球,像圆圆的小月亮,按顺序放好,都在欢笑。接着,母亲在油锅里倒下油沸腾,把煎粄放进油锅,煎成金黄色,外脆里嫩,香气四散,煎熟后把它捞出来。那时,弟弟偷吃,家人回忆。在蕉岭地区,来往的朋友都说,吃了蕉岭煎粄,就会想起客家围龙屋的故事,亲切动人。每逢过年过节,大家都能吃到它,特别是春节团圆。
蕉岭的煎粄,从旧灶台的柴火走来,在今天继续生根发芽。月光爬上家乡,漫过黄泥路,路上的野草摇头晃脑。厨房的油锅噼噼啪啪作响,像在唱着百年的客家山歌。那忘不掉的乡愁,在煎粄的圆润里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