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照南赣:王阳明崇义治世的思想实践》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深秋,四十六岁的王阳明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身份,持旗牌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踏入匪患炽烈的南赣山区。崇义(时属南安府,上犹、南康、大庾三县及湖广郴州、广东韶州部分边地,统称“横水、桶冈”)作为三省交界的“化外之地”,成为其心学经世的首要试验场。此地“层峦叠嶂,林深箐密”,谢志珊(号“征南王”)、蓝天凤等巨寇盘踞数十年,拥众万余,据险筑寨二十四座(据《横水桶冈捷音疏》),官兵屡剿无功。
一、铁血戡乱与政治奠基:桶冈之战与崇义立县
正德十二年十月廿七(1517年12月10日),横水奇袭:阳明亲驻南康(今赣州市南康区),命赣州知府邢珣、南安知府季斆等分七路夜袭横水(今崇义县横水镇)。据《南安野钞》载,是夜大雾弥漫,阳明焚香祝曰:“若天佑王师,雾散三刻!”未几,果见云开雾散,官军攀崖潜进,破寨五十余处。谢志珊仓皇遁入桶冈。
十一月初一至初十(1517年12月14-23日),桶冈决胜:阳明移营至桶冈东面的茶寮(今崇义县思顺乡境内),遣使招降未果。适逢大雨,涧水暴涨,叛军以为官军难进,防备松懈。初十夜,阳明密令南康县丞舒富率死士百人,以长绳系腰,攀援绝壁“锁匙龙”(今齐云山险隘),突袭蓝天凤大寨(遗址在今崇义县上堡乡赤水村)。据明代方志《赣南稗记》述,舒富部卒中有善口技者,夜半学猿啼狐鸣,趁守军惊疑之际,掷火焚寨。蓝天凤中箭被擒,谢志珊突围时坠崖而亡(一说被俘斩首)。此役歼敌三千余级,俘获家属辎重无数。
正德十二年十二月十五(1518年1月27日),奏设崇义县:阳明于桶冈大捷后,亲勘地形。在铅厂(今崇义县铅厂镇,有“阳明奏设崇义县议政处”遗迹)召集乡老、归顺头目议政。他力陈:“此地三省管摄不及,贼易聚难散,非立县治不足以固根本。”遂上《设立崇义县治疏》,详列地理、钱粮、人口依据,力主“割三县之膏腴,建一邑之新治”。次年三月,朝廷准奏,县名“崇义”,寄寓“崇尚仁义,化民成俗”之志,县治设于横水(今崇义县城)。首任知县为阳明门人、原南康县丞舒富。
野史拾遗: 民间相传,阳明踏勘县址时,于横水河畔见一白鹭久久盘旋,遂指鹭栖处(今崇义县衙旧址)曰:“此灵禽择吉地,可筑城邑。”
二、经济民生复苏:从凋敝到“商旅络绎”
招抚流亡与垦荒令:正德十三年春(1518),阳明颁布《宽恤禁约》,下令:“横水、桶冈新民,各归原业;抛荒田土,听其尽力开垦,永不起科(免税)三年。”据《崇义县志》载,至嘉靖初年,全县新垦田地达一万余亩,流民归籍者三千七百余户。
疏通商路与关隘整饬:针对南赣“水陆冲要,商贾必经”却“税卡林立,豪强盘剥”之弊,阳明于正德十三年二月(1518),命拆除私设关卡,在关键隘口(如聂都隘、文英隘)设官巡检司,统一抽税(税率十税一),严禁额外勒索。据《南安府志》载,聂都巡检司初设时,月征商税银仅二十两,三年后增至百两,可见商贸复苏之速。另在茶滩圩(今崇义县过埠镇)设官办盐埠,保障民生。
“金坑银矿”之争与禁采令:崇义金坑(今金坑乡)素有金银矿脉,流民聚采常引纷争。正德十三年夏(1518),阳明果断下令封禁私矿,遣散矿徒。其《行岭北道禁开矿场牌》痛陈:“利之所在,趋者如鹜…争讼斗杀,毒流乡土!”此举虽损一时税利,却杜绝了治安隐患,使民力归于农桑。
三、文教兴革:社学、书院与《训蒙》遗响
修复学宫与兴办社学:正德十三年五月(1518),阳明捐俸银五十两,檄令首任知县舒富重修横水旧庙为县学(崇义学宫,今遗址在崇义中学内),并亲题“明伦堂”匾额。同时颁布《兴举社学牌》,在全县十八里各设社学一所,择“通晓经书、行谊谨厚”者为师。据清代《崇义县教育志》载,首批社学童生达四百余人。
过埠夜讲与《训蒙大意》:是年秋,阳明巡视至茶滩圩(过埠),宿于江畔“青云楼”(今不存)。乡绅携童子求教,阳明即兴讲学,申明“童子之学,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归衙后,亲撰《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痛斥当时教育“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力主教育应“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如春风化雨。此文成为明代蒙学改革纲领。
“阳明手植桂”传说:崇义民间盛传,阳明离赣前,于县衙后园手植金桂、银桂各一株,寓意“文脉双馨”。今崇义中学内古桂树,虽难考真伪,却寄托了崇义邑人对阳明兴教之功的追念。
四、法治与基层秩序:乡约、牌法与“新民”安置
《南赣乡约》的崇义实践:正德十三年九月九日(1518年10月13日),阳明颁布《南赣乡约》。崇义县以“里”为单位推行,每里设约所(多利用祠堂、社学),公推“约长”(德高望重者)主持。每月望日(十五)集会,行“彰善纠过”之礼。据明代《崇义里甲簿》残卷载,长龙里某次乡约会,村民张某因赡养寡母尽心受公开褒奖;李某因盗伐邻村林木,被罚米一石充社仓,并当众悔过。乡约将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社区规约。
“十家牌法”的严密网络:阳明严令推行“十家牌法”:每十户为一牌,牌载各户人口、职业、田产,轮流巡查。遇生人、可疑事即报官,“一家隐匿,十家连坐”。此制在崇义山区尤显效力,使残匪无处藏身。铅厂镇曾出土正德十三年“十家牌”木牌实物,为珍贵历史佐证。
“新民”政策与赤水营安置:桶冈战役后,阳明对万余归顺者(称“新民”)实施怀柔,在赤水(今上堡乡赤水村)设“新民营”,分给荒田、种子、农具;选其精壮者编为“新民乡勇”,由原小头目赖仲安(后被授巡检职)统带,协防地方。又发布《告谕新民》,言辞恳切:“尔等原有善良……岂可自甘劫掠?今既诚心投顺,即系良民!”此策使数十年匪患根源渐消。
五、廉政风范:辞赏、拒金与“去私欲”垂训
三辞军功赏:桶冈大捷后,朝廷论功,拟赏阳明白银千两、锦缎百匹。阳明连上《辞免升赏乞以原职致仕疏》等三疏,坚辞不受,称:“破贼全赖将士用命,臣不过运筹……若独受重赏,何以服众?”最终仅受赐敕书嘉奖(见《明武宗实录》)。
铅厂拒金案:野史《虔台逸闻》载:立县之初,有豪绅欲谋铅厂矿利,夜谒阳明于行营,献金五百两。阳明勃然变色,指庭中老梅斥道:“此梅耐寒守白,岂畏风霜?尔等欲污我清节耶!”掷金于地,逐出来人。此事虽无正史确证,却深合阳明“去私欲、存天理”之训。
训诫属吏:正德十三年冬,阳明巡行至文英隘(今文英乡),发现巡检官私增商税,立杖责三十,撤职查办。并颁《谕俗文》告诫全县官吏:“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一念不廉,即堕禽兽!”其门人冀元亨(时任崇义训导)在《虔南日记》中记:“师每以‘破心中贼’勖我辈,谓清心乃治县之本。”
结语:崇义——心学治世的立体丰碑
短短两年间(1517-1518),王阳明以雷霆手段戡乱,以菩萨心肠抚民,在崇义这片“蛮荒之地”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又精细入微的社会重构。从桶冈血战的硝烟,到铅厂议政的烛影;从过埠江畔的蒙训,到乡约会上的劝善;从赤水营的垦荒牛铃,到县衙拒金的铿锵之语……无不折射出其心学思想在政治、军事、经济、文教、法治、统战、廉政诸领域的璀璨光芒。
崇义立县,不仅是一座城池的新生,更是“心即理”化为“治即理”、“知行合一”铸就“政学合一”的旷世典范。五百年沧桑,阳明手植之桂或已凋零,然其“破心中贼”的警钟、“致良知”的明灯,仍在这片土地上回响不息,烛照后世治国理政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