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永济市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我驱车向西,去寻访那座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蒲州古城。永济到蒲州不过二十里路,车行一刻钟,便见一道斑驳的城墙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这座始建于北周的城池,曾是河东重镇,商贾云集。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为“天下之中”。20世纪以来,蒲州古城因黄河水患和三门峡水库建设,居民逐渐迁出,古城渐渐走向没落。现只有一小段城墙和城门还在路中被保护着。城墙上的坑坑洼洼,像极了岁月在这里打下的层层印记。
距离蒲州古城不远处,便是著名的蒲津渡遗址公园。这里是古代秦晋之间的重要渡口,河面宽阔,水流平缓。站在渡口,望着滔滔黄河水,不禁想起杜甫"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诗句。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或许就是在此处有感而发。河风拂面,带着泥沙的气息,恍惚间似乎看见了昔日渡口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渡口旁立着一块古碑,字迹已经模糊,却依稀可辨"蒲津"二字,见证着这里曾经的繁华。
最令我震撼的是高台之上的四尊唐代铁牛。这些铁牛每尊重达数十吨,铸造工艺精湛,历经千年风雨而不坏。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黄河岸边,仿佛在守护着这条母亲河。铁牛旁立着一块石碑,记载着唐开元年间铸造铁牛以搭建浮桥的历史。我轻轻抚摸着铁牛粗糙的表面,感受着历史的温度。
从铁牛处向南望去,鹳鹊楼的身影隐约可见。我怀着敬仰的心情,急切地向鹳鹊楼奔去。这座因王之涣《登鹳鹊楼》而名扬天下的楼阁,距离蒲津渡不过三里路。登上鹳鹊楼,极目远眺,一边是巍巍秦岭,一边是滚滚黄河,给人以浩淼天际、水天一色的感觉。楼内陈列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和壁画,走廊里还有几尊雕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王之涣的雕像。鹳雀楼虽经多次重建,却依然保持着盛唐的气韵。站在楼顶,看着黄河如一条金带蜿蜒东去,让人不禁吟诵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千古绝唱。楼檐下的风铃叮当作响,仿佛在应和着古人的诗句。
最后一站是普救寺,位于蒲州古城东北十里处的峨嵋塬上。这座寺院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禅院。元代王实普《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古老寺院,因《西厢记》而闻名于世。寺内古木参天,梵音袅袅。在大雄宝殿前,我遇见一位老僧,他告诉我,寺内还保留着张生跳墙会莺莺的那段矮墙。寻着老僧的指引,我在寺院西侧找到了那段斑驳的围墙,墙头爬满了青藤,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夕阳西下,我踏上归途。回望蒲州古城,暮色中的城墙显得格外沧桑。这一天,我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与历史对话。蒲州、蒲津渡、黄河铁牛、鹳鹊楼、普救寺,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印记的古迹,如同一颗颗明珠,串联起一段段动人的历史故事。它们不仅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兴衰,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归途中,我一直在想,这些古迹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它们的历史价值,更在于它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黄河铁牛诉说着先民治水的智慧,鹳鹊楼见证着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普救寺传承着忠贞不渝的爱情理想。这些精神财富,正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夜幕降临,永济市的灯火渐次亮起。这座现代化的城市,与古老的蒲州古城遥相呼应,仿佛在诉说着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我忽然明白,保护古迹不仅是为了留住历史的记忆,更是为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古老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这一天的寻访,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蒲州古城及其周边的古迹,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记载着中华民族的过去,也启示着我们的未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创新并存,共同谱写着中华文明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