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之地,自古便是中原之腹。黄河与洛水在此交汇,孕育出一方沃土,也滋养了数千年的华夏文明。每当我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总觉脚下所踏非土,而是层层叠叠的历史。那些消逝的朝代,那些湮没的人群,似乎都在这河洛之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宅兹中国"四字,最早见于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这简单的四个字,却道出了河洛地区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周人以"中国"自称,并非虚妄,而是基于一种地理与文化的双重自信。河洛平原,东有虎牢,西有函谷,南有嵩岳,北有大河,天然形胜,四塞之地。古人择此而居,实为明智。而今人回望,更觉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文明的密码。
河洛平原上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夏文化的探索提供了实物证据。考古学家们在那里发掘出的宫殿基址、青铜器、玉器,无不昭示着一个早期国家的雏形。我曾在二里头遗址徘徊,看那些夯土台基,想象四千年前的人们如何在此规划宫室,如何制作青铜礼器,如何建立一套维系社会运行的制度。那些残存的陶片上,或许还留有制陶者指纹的温度;那些玉器的穿孔中,或许还回荡着钻孔时的声响。二里头是否就是夏都?学界尚有争议,但无可争议的是,这里孕育了中华文明最早的曙光。
河洛平原北部的安阳殷墟,则是商文明的巅峰见证。甲骨文的出土,使传说中的商朝突然变得真实可触。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录着祭祀、战争、天象、农事,也记录着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我曾站在殷墟的车马坑前,看那些殉葬的车马与武士,想象商王出行的壮观场面,也想象着奴隶制度下的血腥与残酷。商人的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了惊人的高度,那些厚重庄严的鼎、簋、尊、罍,不仅是实用器皿,更是权力与信仰的象征。司母戊鼎的庞大体积与精美纹饰,至今仍令观者惊叹。商人在此经营二百余年,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却也因"酒池肉林"而亡于周人之手。
周人灭商后,最初定都镐京,后为控制东方,营建洛邑。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周代的文化基础。洛邑成为东周的王城,见证了春秋战国的风云变幻。孔子入周问礼,老子任守藏室之史,诸子百家在此争鸣。周王室虽日渐衰微,但洛邑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却愈加巩固。我曾漫步在王城公园,那里有后人重建的明堂辟雍,试图复原周代礼制建筑的形制。虽然已非原物,但站在那些仿古建筑之间,仍能感受到周人对天地、祖先的敬畏之心,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
东汉定都洛阳,开启了河洛地区的又一个辉煌时期。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洛阳城规模宏大,人口众多。太学之中,儒生云集;兰台之内,典籍浩繁。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创制地动仪,许慎编纂《说文解字》,华佗行医济世。东汉洛阳,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文化科技的高地。我曾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徘徊,看那些残存的城墙基础,想象当年"洛阳亲友如相问"的盛况。金谷园中,石崇与王恺斗富;铜驼街上,达官显贵车马喧嚣。然而,董卓之乱,一把大火烧尽了洛阳的繁华。"瞻彼洛矣,维水泱泱",《诗经》中的洛水依旧流淌,而两岸的宫阙已化为焦土。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在洛阳城外开凿龙门石窟。那些精美的佛像,既有印度的风格,又融入了中原的审美,体现了不同文明的交融。我曾于暮色中仰望卢舍那大佛,看夕阳为石像镀上一层金光,恍惚间似见佛陀微笑。龙门石窟的营造延续数百年,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也见证了河洛地区作为文化熔炉的作用。
隋唐时期,虽然政治中心西移长安,但洛阳仍为东都,地位显赫。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通南北。运河上来往的船只,不仅运输粮食货物,也传播着各地的文化。武则天长期居洛,改称神都,洛阳一时成为全国实际上的政治中心。我曾在洛阳博物馆观看唐代的三彩俑,那些骆驼、胡人、乐伎的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洛阳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开放与包容。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会,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佳话;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履道里,与香山寺僧如满结社,号"香山九老"。
北宋以开封为都,洛阳为西京,虽政治地位有所下降,但文化影响依旧深远。程颢、程颐在洛阳讲学,开创洛学;司马光退居洛阳,编纂《资治通鉴》;欧阳修作《洛阳牡丹记》,记录花事盛况。我曾于春日访洛阳牡丹园,看各色牡丹竞相绽放,方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并非虚言。宋人爱牡丹,或许正是爱其富贵气象,爱其盛极而衰的生命历程,这与宋人对繁华易逝的感慨不谋而合。
金元以后,河洛地区逐渐失去中心地位,但文化的积淀从未中断。明清时期的洛阳,虽不复往日辉煌,但仍是区域重镇。白马寺、关林、龙门等古迹得到修缮保护,成为文人墨客凭吊怀古之地。我曾于雪后访白马寺,看红墙黛瓦映衬白雪,听钟声回荡于寂静山林,顿生"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之感。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第一站便是白马寺,两千年来,佛法在此生根发芽,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今日的河洛地区,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但历史的痕迹无处不在。二里头遗址上建起了博物馆,殷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古城修复了部分城墙与城门。行走在洛阳老城的街巷中,仍可见到一些传统民居,门楣上的砖雕,屋檐下的彩绘,无不诉说着往昔的荣光。
河洛之地,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土壤,都浸透了历史的养分;每一条河流,都流淌着文化的基因。从"宅兹中国"的自信宣告,到今日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河洛地区始终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原乡。
站在邙山之上,俯瞰洛阳全城,黄河如带,洛水似练,远山含黛,近郭生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有这河洛大地,默默承载着记忆,孕育着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