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
吴青
从县城出发,历时一个半小时,我们一行21人到达了衢州机场。这是我见到的最小的机场,不论是检票厅,候机室还是停机坪,不用举目,稍一抬眼就可以看到它的全貌。
我们坐上摆渡车,车转了一圈,也就百十米吧。下车就看停机坪上一架纤巧的飞机,有人就在开玩笑,说怎么像一只蜻蜓?我刚想拿起手机拍照,左侧面一个矮胖保安就严肃的制止了,后面拿着手机的几个旅客见状,就迟迟疑疑的把手垂了下去。机舱又细又长。两排各指两个座位,这个与我以前坐的飞机大有不同,感觉那些机舱都很宽敞。恰好有空姐过来送水和食品。我问空姐,这是什么飞机?空姐说了一长串的名字,我只记住了最后几个——900飞机,是国外进口的。我数了一下,经济舱大约有90来亇乘客。后来趁着上厕所的机会,看了一下商务舱,也就五六个位置,但是一个人也没有。
飞机在高空中飞行,底下是挨挨挤挤的絮状浓云,天边一抹晚霞向前后两端无限延伸。
下车接机的导游叫平行。平行,又瘦又长,佝偻看背,举着三角形的小旗。上来就是一顿太原知识的猛灌,搞得我们心里暖洋洋的,似乎浙江人一来就给山西大地带来了及时雨,发财雨,而我们入住的百合丽呈瑞轩酒店是省城最中心的,最适合我们住的酒店。
五台山
坐车往北,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象,完全颠覆了我对山西的印象。在我的印象里,高山绵延,黄土飞扬,煤车交错,而眼前的,全是平原,一眼望不到头。两边的旱地里都种着玉米,几乎看不到其他农作物。公路两旁大多是挺拔的杨树和一些不知名的灌木。车开了将近一个半小时才看到隐隐约约一块山的样子。山也不高,山上都是一些低矮的树木。再开了几分钟,山明显多起来了,线条平缓柔和,类似于我们江南的丘陵地带。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世界文化遗产,是唯一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其中寺庙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其中我们熟知的康熙帝就五次登临,乾隆帝更是六巡五台。帝王的巡游主要是出于政治怀柔与宗教整合的双重考量,借助宗教活动巩固皇权合法性并推动民族融合。五台山著名的寺院有: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等。
七八月份正是杨花最盛的时候。半空飘来的,地上卷起的,似雪非雪,似絮非絮,密密匝匝,没头没脑的往游人身上粘,同行的人也不知是早做了攻略还是听了导游的劝导,早早的套上了口罩,只剩的我一个,一会用手掌,一会用衣袖捂口鼻,弄得我非常狼狈。我不敢想象这里的人为什么要种这么多的杨树,这样的月份日子该怎么过?就这样跑跑走走,躲躲闪闪,我们进了菩萨顶。
菩萨顶,是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山门前有108级石阶,暗指山西旧属的108个县。山门内寺庙建筑的屋顶,都用三彩琉璃瓦覆盖,显得五彩缤纷。虽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色泽如新。
顶上的建筑设计非常精妙。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胜境的景象。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转经筒,领略到了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
沿着陡峭的山门台阶,我们走出了菩萨顶。
拐了几个弯,我们来到了显通寺。在寺外,导游就念了一首诗,概括了显通寺与其他寺庙的不同。
“钟鼓建在外,大门斜着开。经阁前后盖,殿殿文殊在”。“钟鼓建在外”,指显通寺钟楼没有按照传统的建筑布局建在寺庙之内,而是建在了山门之外。
“大门斜着开”原来显通寺的山门也是朝南开的,到明代前半截分出去成了独立的塔院寺,不方便再在南面建山门,就建在东南角了。后两句跟字面的意思也差不多。如果再吃不透,那就老老实实的跟在平导的后面。
话说寺庙经阁,我绝对是个门外汉,一窍不通,要么跟着导游的旗帜,要么随着人流,走着看着,此刻更觉得眼不够用,耳不够灵,记忆力更是不够强,导游一波一波的灌下来,记住了后面的,前面的又忘到了爪哇国去了。这里印象最深的是铜殿。铜殿是明代时本寺僧人妙峰祖师化缘于民间,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铸造而成的,共用铜10万斤,铜殿雕花镂空、飞翼翘角,光彩夺目。殿内四壁铸有铜佛1万尊,精美无比。它是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
五爷庙离显通寺比较近。跟着导游拐了几个小弯,然后再向东走了百十米就到了。
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一座寺庙,占地面积约五千平方米。
五爷庙的空间格局是由文殊殿、五爷殿、万佛阁、僧舍、戏台组成。五爷庙整体坐北向南,主要建筑有五龙王殿与文殊殿,是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
寺内供奉的五爷就是传说中的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人们祈愿风调雨顺、家人健康、事事顺遂的美好心愿。因为民间传说五爷有求必应,所以五爷庙是祈福人数最多香火最旺的场所。
从五爷庙出来,我倚靠在栏杆上休息了一会儿。旁边走来一个大个子导游和几个游客,他们阻挡了我和平导之间的视线,在我一疏神间,平导和我们学校的同事不见了,我以为去了停车场,就想当然向东走,可走到公路边也没有看到一个熟人,顿时有点慌了,于是打平导和领队晓武的电话,得知他们已经向南走,去了殊像寺,于是改道,先向西再向南。晓武还给我发了定位。
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庙,东西115米,南北约200米,占地面积2.7公顷。山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
,山门正北为天王殿。里面亭,楼,台,匾等应有尽有。殊像寺是皇帝和太后经常临幸之所,建筑布局高低错落,内部摆设考究,环境幽雅,园林气息浓厚,犹其叠石更为驰名。
黛螺顶,离此相当远。先随着导游走了约20来分钟。再上了一辆公交,开了大约一站的路程。下车之后,已近4点。我买了一个3块钱的馒头,并加了一点当地的土酱,为爬1080级的黛螺顶补充能量。
黛螺顶确是爬得艰难,半道上随处可见气喘吁吁意欲折返的登临者,还有一些三步一叩九步一跪的朝圣者。 有多少次想着要放弃了,也有多少次,不断的鼓励自己,不为人生留遗憾,终于咬着牙关和平导一前一后,首批登上黛螺顶。
站在巅峰之上,俯瞰山下,仿佛一幅巨大的锦缎在脚下铺展开来,那遥不可及的远方,触手可弹。夕阳的余晖将天际边的云朵染成金黄,如同晚霞中的一抹丝带。极目远眺,车道蜿蜒,山峦层叠。所见之处,每一道山脊每一座寺庙,都在沉默,都在思索,似乎它们承载了太多历史的记忆,岁月的痕迹,正与着暮色,相拥而眠。而一粒粒的蚁人,缓缓的移动着,编织着他们瑰丽的梦幻。
黛螺顶,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约有600年的历史,海拔1940米,形似倒扣海螺而得名。这里是“小朝台”圣地,供奉五方文殊菩萨,象征智慧圆满,攀登1080级“大智路”可消除烦恼。
黛螺顶坐东面西,寺宇不大,内有殿堂僧舍48间。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次有天王殿、旃檩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宝殿等,大雄宝殿前有两株30余米高的古松树,树龄约有500余年。其他大殿前也矗立着多株古木,或百余年,或三、四百年,它们黛色参天,苍劲遒古,见证了寺院昔日的辉煌。
我和后面跟上来的“小小”是从马道上下山的。马道相对于台阶稍微平缓一些。但是要骑着马从下面上来或者上面下去,我觉得都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没有人愿意开这样的玩笑,我们是慢慢的走下去的。“小小”还在走的时候花十块钱买了一袋红枣,那枣个小,颜色暗红,甜而略带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