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蒙高原的腹地,有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土地。这里,大自然以它最为原始的姿态展现着无尽的魅力和无限的生命力。我的故乡,犹如一颗璀璨的珍珠静静地镶嵌在这片土地的褶皱中。
故乡,天空格外地湛蓝和高远,白云悠悠,远山如黛,碧水潺潺,绿树成荫。勐果河水穿越故乡的岁月,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浅唱低吟,不断拍打着河床中的石头,石头则静默如山,刚毅坚定,承受着岁月的洗礼。河水拥抱着石头,石头回应着流水,激起阵阵浪花,白茫茫的一片,欢唱着向金沙江奔腾而去。
蓝天,白云,群山,河流,树木……交织成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平铺在眼前。在这画卷的一隅,一棵古老高大的榕树挺立着,大榕树是故乡的标志。它巍峨雄伟,它的根像一只巨手,粗壮的爪子或像虬龙入海,或似巨蟒出洞……盘根错节,向四面八方延伸,根脉深深地扎进了岁月的沃土中,不管风雨如何肆虐,它都牢牢地抓住大地,岿然不动,直插云霄,挺拔苍劲地立于天地间。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守护着故乡这片热土。它神奇壮美,它的主干很粗,十多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围得过来,树干中空,形成一个树洞,内有一块五、六平方米的空地,可支一张八仙桌,八人围坐把酒言欢都还略显宽敞。树洞四周还有几个大小不一的缝隙,即透光又通风,是我儿童时代重要的庇护所。记得每次因调皮被母亲追打时,我像泥鳅一样从这个缝隙钻进去又从那个洞钻出来,母亲忙活了半天,总也抓不到我。
春夏之交,榕树苍翠欲滴,那舒展的枝叶如同一把巨大的绿伞,足足可以遮挡一亩多地。繁茂的叶片闪烁着翡翠般的光泽,遮挡住了炽热的阳光,部分阳光透过叶片,洒下斑驳的光影,在树荫下玩耍,仿佛置身于如梦如幻般的童话世界。
在那大榕树下,有三间土坯房,这是我们村里唯一的小学堂。房前有一块操场,那是我们童年的乐园。操场旁有一片黄果树,是“大集体”时代村里的果园,果园旁还有两坵田,包产到户后都留给了学校做“学农基地”。小学堂是村里七十年代初投工投劳投料建盖的。据父亲讲,建国之初村里没有学堂,他小的时候都是去3公里外的大学校上学。后来,在“村里办小学,大队办初中,公社办高中”时期,村里也积极响应,腾地方,找老师,办起了民办教师“耕读”小学和农民夜校,白天教小孩读书识字,夜里教青年识字。学堂越办越红火,于是村里决定到大榕树下新建学堂。不出两个月,一层三间土坯墙,木栏杆,青瓦顶的小学堂就建好了。它简陋而温馨,那些用黄泥和稻草混合而成的墙壁,岁月在上面镌刻下了斑驳的痕迹。小学堂,是一代人的记忆,相信很多年过去后它依然是一座承传知识和文脉的灯塔。
1984年的秋天,刚好包产到户不久,因家里无人照看我和哥哥,奶奶便把年幼的我们一起送入学堂,自此,我的求学之旅拉开了序幕。从此,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学堂的屋顶上,那扇半掩的木门就会咯吱地打开,一群稚嫩的孩子踏着五彩的晨光和欢声笑语涌进学堂。霎时,那木栏杆窗户便会透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我们穿着很简单,脸上却洋溢着纯真的笑容;教室设施很简陋,却丝毫不阻碍我们对知识的渴求。
当时教导我们的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他总是倾囊相授,教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更教会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年迈的老师是这座小学堂的灵魂人物,他用智慧和爱心,点亮了孩子们心中一盏盏追求知识,寻觅梦想的明灯。课堂上,老教师用他那沉稳的声音满怀激情地讲述着古今中外的故事,我们便睁大好奇的眼睛,全神贯注地倾听。北京,天安门,毛主席,自卫还击等词就是在那里听到的。《十五的月亮》、《小草》、《血染的风采》等歌曲也是那时学会的。虽然那时还不能完全听懂或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却已播下了爱党、爱国的种子。
课间,我们便像被释放的小鸟涌出教室,在操场上尽情奔跑嬉戏,或追逐打闹,或玩捉迷藏,或跳皮筋,或踢毽子,或打篮球……任由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心中充满了纯真的快乐。而老教师则坐在大榕树下,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深邃的目光充满了期待。
课外,老教师带领着我们到山坡上捡牛粪;下地里栽秧,除草,除虫,收割稻谷;在学堂旁养小兔,到街上卖黄果,卖甘蔗,卖兔子……一年下来,所有孩子的学杂费,书本费,字本费,买铅笔,买篮球等所有费用都通过这样的“勤工俭学”解决了,家里再困难的孩子也能正常上学。
岁月如梭,年幼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长大。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离开那里,走出大山,到天南地北去求学,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而那座土坯房小学堂却依然屹立在大榕树下,见证着一批又一批孩子的成长,成才。见证着家乡的发展,繁荣。那位慈祥的老教师,也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导师。在他的教诲下,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如何独立思考,如何为人处世。那些在大榕树下小学堂里所习得、所收获、所经历的珍贵的一切将伴随着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成为我们勇毅前行的不竭动力。
故乡的大榕树下,那座土坯房小学堂,是我们心灵深处永远的港湾,是我们永恒的牵挂。因为在那里,我们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那些珍贵记忆,早已在我们的生命里刻下一圈圈的痕迹,始终与岁月同在。
【原文刊载于2024年9月7日《楚雄日报.马樱花》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