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锦荣的头像

李锦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04
分享

翠竹深处

“唰……唰……”,老屋前的竹林在清风中摇曳,竹枝婀娜,时而左右摇摆,时而上下翻舞。记忆里,竹林是童年的乐园,也是生活的底色。

我的故乡在勐果河畔群山环抱之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傈僳山寨里,它宛若大自然不经意遗落的一颗珍珠,静静地躺在乌蒙山的褶皱里,不被世人所瞩目。寨子依山而建,房前屋后,坡上坎下,最寻常的便是那成片成片的竹林。它们不是井冈山那挺拔入云的毛竹,而是当地常见的实心竹、空心竹或是瓦灰竹,竿或粗如碗口或如杯口,枝叶茂密,透着山里独有的韧劲。

春日雨后,春雷惊醒了沉睡于沃土中的笋芽,新笋纷纷破土而出,拔节的脆响此起彼伏。夏日炎炎,浓密的竹荫便是天然的凉棚,孩童时代的夏日午后,我或在竹林间的青石板上识字读书,或在林间的溪流中架起小水车,或在竹竿上捉知了,或躺在青石板上观天上云卷云舒,看林间溪流潺潺,听竹梢蝉鸣声声。竹叶沙沙,是风的低语,伴着我度过了无数个夏日时光。秋风起时,枯黄的竹叶打着旋涡飘落,铺满竹林间的那条青石板小径,踩上去沙沙作响。冬日风霜侵蚀竹枝,竹竿弯而不折,倔强地挺直了腰身。砍竹做篱笆、编背篓、竹篮、饭桌、饭盒,制竹凳、竹勺、竹筷,搭瓜架,是阿爸阿妈的手艺。钻进竹林捉迷藏、寻竹虫、听鸟鸣,是我和小伙伴的乐趣。那竹子的韧性,那竹林四季轮回的顽强,仿佛早已无声无息地浸润进我的血肉里。

正是这片看似贫瘠却蕴藏着生命力的土地,孕育了我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刚强的意志,将那源于竹林的刚正不阿的品德深深烙印进我的灵魂。怀揣着对山外世界的好奇与对知识的渴求,我一步步走出寨子,越过绵延不绝的乌蒙山,最终成为一名点燃他人梦想的人民教师。而在漫长而崎岖的育人征途上,“井冈山”三个字,早已超脱了地理的范畴,它是一座矗立于我精神高地的巍峨丰碑。

初识井冈山,是源于小学语文课本中《朱德的扁担》和《八角楼的灯光》等课文的学习,但那时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视野的局限对课文内容是一知半解,对井冈山革命历程和意义基本不理解。待到捧起沉甸甸的历史课本,井冈山的烽烟才真正扑面而来。那些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些如星辰般闪耀的英雄名字——毛泽东、朱德、贺龙……仿佛带着灼热的磁力,牢牢攫住了我的心魄。红军将士们在绝境中奋起的顽强,在战火中淬炼的信念,如同燎原的星火,在我心中悄然点燃了一簇火苗。真正让这火焰熊熊燃烧起来的,是中学时读到袁鹰先生那篇不朽的《井冈翠竹》。“毛竹在血雨腥风中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这哪里是写竹?分明是以竹为刃,刻画出革命者顶天立地的脊梁与百折不挠的灵魂!这铿锵的文字,瞬间击中了我。故乡竹林的坚韧身影与头脑里这承载着血火传奇的井冈翠竹,在脑海中轰然重叠。一种源自生命本源的熟悉感与更深沉的震撼交织在一起——原来,那看似平凡的故乡竹林里,早已蕴藏着与这革命圣竹相通的生命密码!那时的我,虽身处偏远的乌蒙高原勐果河畔,却已怀揣着走出大山、探寻真理的梦想,梦想着有朝一日能亲自踏上井冈山那片神圣的土地,用双脚去丈量历史的厚度,用心灵去感受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

光阴如白驹过隙,我已从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名怀揣教育梦想的青年。中师毕业后,我未曾犹豫,选择回到家乡,站上了三尺讲台。从最偏远村小的孤灯独盏,到乡镇中心小学的朗朗书声;从山风呼啸的简陋校舍,到城区明亮的现代课堂;从启蒙稚童的小学,到青春飞扬的中学……我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养育我的土地,用所知所能回馈她的贫瘠与深情。然而,岁月不仅没有磨灭那份对井冈山的渴望,反而如陈年的酒,愈久愈浓烈。终于,在2022年深秋,一个契机从天而降——教育部在南昌举办了一个为期20天的校长培训活动,其中3天就是到井冈山开展体验式教育活动。我得以成行,踏上了前往井冈山的征途。

走向井冈山的那个清晨,赣鄱大地笼罩在深秋的清寒薄雾中。怀着近乎朝圣者的敬畏与寻觅精神灯塔的虔诚,我踏上那趟颇具年代感的绿皮火车。车轮铿锵,碾过铁轨,也碾过历史的脉络。车窗外,赣江如带,沃野平畴渐次被起伏的丘陵取代,最终隐入苍莽的罗霄山脉深处。山路蜿蜒,层林尽染,每一寸秋色都仿佛是时光的遗墨。当双足踏上山岗,真正立于这片曾被无数先烈热血浸透的圣土之上时,心灵的震撼难以言喻——那不是简单的激动,而是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共鸣。漫山遍野,浩瀚如海的翠竹在秋风中低语,那涛声,竟与我记忆深处故乡竹林的声响如此相似,却又多了几分历史的厚重与苍茫。枝叶婆娑间,恍惚听见了当年鏖战的枪炮轰鸣声、冲锋呐喊声在群山间回荡。那些的简陋茅屋,那隐于竹海深处的蜿蜒小径,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以野菜充饥、以星火燎原的峥嵘岁月。

我追寻着先辈的足迹,在庄严肃穆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历史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在松柏长青的革命烈士陵园,英魂长眠,气贯长虹;在巍峨的革命纪念塔下,仰望崇高,感悟力量;在条件艰苦的红军医院旧址,触摸生命的坚韧;在简朴的造币厂,感受经济斗争的智慧;在大小五井、茨坪、茅坪,追寻斗争中心的脉搏……尤为难忘的,是在郁郁苍苍的翠竹林间,寻访那著名的“朱德军长挑粮小道”。当那根承载着传奇的“朱德的扁担”真真切切地呈现在眼前——一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两端被岁月和汗水磨得溜光的毛竹扁担,那一刻,时空仿佛凝固了。我驻足凝视,仿佛看到朱德同志宽厚的肩膀,看到他稳健的脚步踏在雨后泥泞的山路上。那沉甸甸的分量,压在肩头的是维系红军生存的口粮,压在心底的,却是整个中国革命的命运与四万万同胞的未来!这条蜿蜒于翠竹深处的小径,正是中国革命步履维艰却无比坚定的缩影。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文物,一幅幅定格烽烟的照片,一段段言语朴素的讲述……它们不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滚烫的精神熔炉,将井冈山的精魂,猛烈地锻打进我的血脉深处。

登上黄洋界哨口,天地为之一阔。伫立在高耸的纪念碑前,耳畔凛冽的山风,瞬间幻化为伟人毛泽东那气吞山河的吟诵:“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目光掠过层峦叠嶂,仿佛穿透历史的硝烟,清晰地看到了当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炮火连天中,伟人临危不惧,运筹帷幄;军民万众一心,壁垒森严;一声炮响,宣告了强敌的溃败遁逃。正是在这壮阔的山巅,井冈山精神以其磅礴的伟力,在我心中完成了最深刻的塑形:它是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直至胜利的钢铁意志;它是扎根群众、同甘共苦、自力更生的血肉深情;它更是从斗争中探寻规律、打破桎梏、开拓新天的求实与创新之魂。故乡竹子在冬日风霜下弯而不折,与眼前这炮火中岿然屹立的井冈翠竹,两种影像在灵魂深处最终合二为一,构筑起我生命中永恒的支柱。

回到熟悉的校园,井冈山的翠竹已然在我心中扎根葳蕤。那三日的洗礼,化作不竭的源泉。我迫不及待地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倾注于历史课堂的讲述,融入主题班会的讨论,编织进文艺汇演的旋律,涂抹在班级墙报的方寸之间。井冈山的斗争故事,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宝贵教材;井冈山的钢铁意志,化为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的响亮号角。“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这二十八个字的精神内核,如同无形的种子,开始在校园的沃土中悄然萌发,抽枝展叶。我要让这红色的基因,在这片同样孕育过我的土地上,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青春之花。

井冈山,它永不止于一座山脉。它是镌刻在民族脊梁上的精神图腾,是赋予平凡生命以磅礴伟力的不竭源泉。每一个曾被它的光芒照耀过的人,灵魂深处都将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那是对理想的坚守,对信念的追求,对生活的态度。

如今,我依然执着地跋涉于教育的原野中,用生命诠释着井冈山精神,让这份精神成为生命的翠竹,不管风霜雨雪,在乌蒙高原上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