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锦荣的头像

李锦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1
分享

夜访朱家角记

生于滇东北乌蒙山河谷间的我,自幼看惯了大山的巍峨与高原的豪迈,记忆里的夜总裹着泥土的芳香,星子低得能碰着山顶的杜鹃,山风刮过土屋窗棂,带着高原特有的粗犷劲儿。后来常去丽江古城,见那青石板路被雪山融水浸得发亮,四方街的纳西古乐高亢辽远,连檐角垂落的铜铃,响起来都带着股子高原的凛冽——我原以为,古镇大抵都是这般带着“筋骨”的模样,直到这个暮色四合的傍晚,我和几个友人自普陀区乘地铁十七号线往青浦去,才撞进了另一重温润的天地。

走出地铁站的瞬间,一座印有“灵韵朱家角,海上最江南”的徽式照壁跃入眼帘,水汽迎脸扑来——不是黄浦江的咸涩,也不是丽江古城里雪山融水的清洌,而是淀山湖送来的、裹着菱角清甜的晚风,软乎乎地漫过衣领,竟让我想起乌蒙山深处春日里沾着晨露的蒲公英。地铁站口距古镇尚有一段路程,我们一行人索性沿着绿荫漫步,道旁小河初掌灯,橘色的光洒落在水面,浮光跃金之处,乌篷船静静泊着,恍如遗落的旧梦残片,连摇晃都透着几分克制。

朱家角建镇始于北宋,明清时因漕运兴盛,成了“江南巨镇”。及至镇口,喧嚣裹着暖香扑面而来,却不似丽江古城里那种混杂着烤乳扇香气与游客喧闹的浓烈,而是带着酱肉与粽叶的温润,顺着漕港河漫过来。沿河岸行去,两岸灯笼次第点染,明灭如坠水的星河,泰安桥便卧在这片星汉之间。这桥的青石拱背陡峭如弓,此刻灯笼高悬,恰似为游人悬起一弯朱红的新月。上桥坡道的石阶微有凹凸,足底“叽咯”有声,倒与丽江古城里那些被岁月磨得光滑却依旧带着棱角的石阶不同,乌蒙山的石路更不必说,粗粝得能磨破鞋底,而这里的每一块青石,都像被淀山湖的水浸软了,连声响都透着温和。

凭栏下望,水草随波轻轻摇曳,偶见几条鱼影倏忽穿梭,搅碎一池黛瓦粉墙的倒影。这水巷的灵韵,与丽江古城里穿城而过的玉泉河截然不同:玉泉河的水带着雪山的清冷,流速也急,映着岸边的东巴文木牌,满是高原的神秘;而漕港河的水,是慢的、软的,像江南女子织了一半的丝绸,连倒影都晕着一层朦胧的光,连鱼影游过,都怕惊散了这满河的温柔。

过泰安桥北行,放生桥巍然矗立于夜色之中。这座拥有四百余岁高龄的放生桥,是沪上现存最宏伟的五孔联拱石桥,宛若一条驯服地驮着悠悠时光的龙脊。它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位于朱家角镇东部,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五孔石拱桥,也是江南十大名镇中唯一的大型古桥。立于桥心,顿觉天地开阔:左岸明清风格的长街灯笼逶迤,老酱园、旧式茶肆、热气蒸腾的粽铺交织着卤肉的荤香与艾草的清气;右岸文创店铺灯火流丽,咖啡的醇苦竟与不远处柴灶的烟火气息奇妙交融,古与今在这里撞了个满怀。

我想起丽江古城的四方街,白日里纳西族老人坐在房檐下织披星戴月的围裙,夜里酒吧街的歌声与东巴鼓点交织,也是古今交融,却带着一股高原的热烈;而朱家角的交融,是慢的、妥帖的,像漕港河里的水,把古今的滋味都揉在了一起,不慌不忙。俯首见河水如墨般铺展,一艘晚归的摇橹船正穿过桥洞,橹声悠悠,揉皱了水中光怪陆离的灯火,也揉皱了七百年漕运史——从明代的帆影,到今夜载满笑语的游船,水波不歇,人间烟火亦不止息。

水巷深处,丝弦叮咚如清泉流淌,循声踏入阿婆茶楼。拣一方临水角落落座,木桌粗陶,一盅碧螺春清气袅袅。不像丽江古城里的茶肆,泡的多是普洱或滇红,带着高原茶的醇厚;这里的碧螺春,入口是清甜的,像淀山湖的水,润得人心里发暖。台上两位身着长衫、旗袍的艺人,琵琶珠玉滚落,三弦清越相和,一曲浸润吴侬软语的《枫桥夜泊》便流淌开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唱腔幽婉低回处,窗外恰有乌篷船摇过,橹桨拨开的水纹里,碎银似的点点灯火竟与唱词中的“渔火”叠映交辉。弦索间荡漾的寒山寺钟声似真似幻,而茶楼外真实的朱家角夜色,却弥漫着阿婆粽温糯鲜甜的香气——那千古羁旅的愁绪,落地生根于此,竟酿成了眼前这杯暖茶、这片浓郁踏实的人间烟火。来自乌蒙山的我,惯听金沙江的奔涌激越,此刻却在这水乡的评弹丝竹与茶烟书香里,触摸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渗入骨髓的慢与雅——朱家角的灵魂,便藏在这阿婆茶楼温热的茶盏里,也藏在摊开的诗卷与从容流淌的时光中。

曲终人未散。沿浸润着白日微湿的西井街踱回,泰安桥畔酒肆笑语尚存,放生桥头仍有摄影者在捕捉流光碎影。忽见几位戴丝巾的阿姨,兴致勃勃地以千年古桥的拱洞为天然画框,笑闹着摆弄身姿,身后沧桑的石桥与她们鲜艳的衣袂同沐皎皎月色——这何尝不是一种最鲜活的传承?老桥默然驮起新的梦境,旧水澄澈映照今人的笑颜。所谓古镇魂魄,原非凝固于飞檐斗拱之间,而是在这市河炊烟、游子步履与世代相续的日常生活里,生生不息。

归途地铁飞驰,闭目犹见漕港河碎月摇金。乌蒙山的夜、丽江古城的灯、朱家角的水,在脑海里交织。忽悟朱家角最动人之处,恰在于这“活着的江南”之韵:泰安桥石阶的“叽咯”声似祈福犹在耳畔,放生桥顶的今古交响仍激荡心胸,阿婆茶楼一曲评弹,让张继笔下的夜半钟声与粽香一同飘入今宵。它没有丽江古城的高原粗犷,却以江南特有的温文尔雅,将千年历史酿成了一杯暖茶,让每个路过的人,都能在这水汽与灯火里,触到江南最柔软的魂。江南灵秀从不藏于玻璃罩中蒙尘,而似漕港河水,携千年烟火,夜夜于灯笼倒影间流转重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