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台上的仰望
古代贤士常站在观星台上仰望,他们眼中是日月,心中是天下百姓。现在,我们也来仰望吧。
观星台,位于河南登封市告成镇,是元朝郭守敬设计建造的建筑。此刻,我站在观星台下观测日晷,只见指针的影子指在申时之间,略微偏向酉时。我看了看手表,正是下午四点半,这日晷果然准确。
我原本以为只有一处观星台,没想到前方还有一处测影台。原来,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确定这里是天地的中心,在此建造测影台,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从此,百姓便根据二十四节气进行农事耕作。时至今日,人们仍在传诵二十四节气歌。
我想,周公尽心竭力地辅佐成王,整日为国事忙碌,有时饭都来不及吃上一口,哪里还有时间去观测日影呢?当时难道没有观测日影的人才吗?他又何必亲自去登封设计建造测影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我想这就是仁德的典范,是天下百姓内心的呼声。
七百多年前,时间上出现较大偏差,百姓生活不便。郭守敬建造观星台,改良许多测量仪器,他改良的量天尺,不仅可以观测日影,还可以观测月影、星影。他不断精确时间,最终编写《授时历》。他确定的回归年长度,与现代只相差二十六秒,创造天文学史上的奇迹。
古人站在观星台上仰望时,眼中是日月,心中是天下百姓。当人们都在想自己需要什么时,他们在想天下人需要什么。人们都在为自己的将来奋斗时,他们在为人们的将来而奋斗。他们之中也有许多默默奉献却不被铭记的人。比如,与周公一起建造测影台的那一群人,与郭守敬一同建造观星台的那一群人,他们都不被铭记。
我想,他们当初根本不会想去获取什么,而是尽力去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就算周公、郭守敬知道自己如今的名望,也只会一笑了之。所以,我们应尽力去做值得做的事,面对名利,我们也应一笑了之。
三千多年前,周公在仰望。七百多年前,郭守敬在仰望。现在,轮到我们仰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