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阳的头像

赵阳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6/11
分享

“春羽计划”+窑变+赵阳

“张老师,这个送给您。”眼前身形消瘦的男人递来一个古朴细腻的木盒,盒中绸缎似的红色布料上躺着一方淡黄色的、四周雕满繁密纹路的圆形泥塑——是方砚台。

这个年轻人叫小贾,是我的邻居。大学毕业后就住在这里,这些年里,周围的邻居们都喜欢上了这个安静内敛但双目炯炯有神的小伙子。几个月前他回山西老家前,特地把钥匙交给我以备不时之需。在这个初秋的早晨,他回来了,带着一路的风尘和疲惫,左右拖着一大一小两个旅行箱,显然是还没回家就在门口遇到了我。在看到我后,他从箱子中掏出了一个木盒递给了我。

“这砚台真是漂亮,是你们那里的工艺品吗?”我接过木盒,赶忙招呼他进屋,给他倒了一杯热茶。

“是我们绛州的澄泥砚,我这次回去做了一批,有几个特别满意,给您带了一个,留作纪念。”他接过茶杯轻嘬一口,目光落在木盒上向我介绍。

“这竟然是你做出来的!这太精美了,你竟然还有这么好的手艺呢!”我盯着砚台,赞叹不已。实难想象这种书本上的珍贵名物竟然真的俏生生地出现在了我的面前。同时,我心中既对小贾充满崇拜,又怀有疑惑——我记得他在一家公司做设计师,怎就摇身一变,成了书中那些手艺惊人、身怀绝技的匠人大师?

他看出来我眼中的疑惑与好奇,微微一笑,又抿了口茶。于是在这个重逢的秋天,在这方细腻娇嫩的澄泥砚前,它的创造者向我讲述了他自己:

“我出生在农村,家里条件不好。那时我和哥哥都在上学,他在上高中,我刚初中毕业,也准备升高中。我知道家里供不起我们兄弟俩读书,我就以学不会为由主动辍了学,想早点出去找工作。可我那时候年纪太小,出去就只能做学徒。那时候在其他行业做学徒的时候是没有工钱的,只有烧砖的窑厂,因为环境又闷又热,没愿意去,为了招人,就给学徒也发一些工钱,我就去了那里。我个子长得早,窑厂里的活勉强也能受得住,但刚开始是真难熬,每天下了工除了吃饭,就只想倒头大睡。”

我看着眼前充满回忆之色的小贾,恍然发觉他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人了。

“我们那儿是四大名砚中澄泥砚的发源地,有很多烧制砚台的窑厂。跟我们烧粗砖的不一样,他们从汾河边取泥,经过反复过滤、阴干,再雕刻、烧制,至少要一年以上才能做出一方好的砚台。当时,蔺永茂先生和他的儿子经过不懈研究,成功复原了失传三百多年的澄泥砚制作工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外地人不远千里,专程跑到我们那儿,就是想求得一方正宗的澄泥砚。那时,也有人到我们的砖厂来询问,但在看见我们拉的粗胚后,二话不说扭头就走。那时我就想,同样是泥做的东西,怎么人家做的就能享誉全国,让人不惜坐火车来买,而我们做的,人家连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

我望着沉浸在往事中的小贾,仿佛看到了多年以前那个不甘认输的少年。

“我去找了我们村里一位制砚的老工匠,恳请他带我去砚厂里当学徒。一开始,他不同意,觉得我是小孩子,一时兴起,心思不定,并非真心要学。我把手伸给他,露出自己在砖窑里干活留下来的厚茧。他攥着我的手看了又看,第二天就带着我进了砚厂。他领着我到汾河边上挖河泥,晒干后用石磨碾碎,一遍又一遍地投洗过滤。挖来的泥要经过上百次的过滤,才能变成这样细腻柔滑。”小贾抚摸着桌上温润光滑的澄泥砚,仿佛是在品味着自己的过往。“那时候我才明白,制砚和烧砖真是天差地别。单是这取泥一步,就要千挑万选,更别说之后的起稿、雕刻,还有最重要的烧制。这个过程就像一幅画在你面前徐徐铺开,看到的每一眼都震撼无比,但那画却一直延伸,好似没有尽头。”

“那你后来怎么又上了大学,成了现在的设计师呢?”我实在不解,甚至有些惋惜。小贾的讲述让我期待着小贾能像故事中常常演绎的那样成为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大师,可他现在却出入在高档写字楼中,成为了一个穿着制服的精致白领。预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割裂感,仿佛眼前的人在讲述着一个不属于他的故事。

“当时,县里非常重视澄泥砚的开发。但我们的制作工艺其实是不完美的。虽然大致的流程相似,但几乎每个工坊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像我所在的砚厂,会在砚台烧制完成后,将其放入用蜂蜡和中草药调制的独特液体中煮,这样做出来的成品不仅色泽更好,在下墨方面也更出色。县里为了让澄泥砚真正焕发生机,特意组织了一批适龄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我经过厂里推荐,又经过几轮的学习和选拔,最终顺利考上大学,攻读雕塑专业。毕业后,我进入了现在的公司,与家乡的澄泥砚制作进行了专项对接,让它不仅仅局限于实体型态,更是拥有了数字生命。这不,前一阵公司要重点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我就主动请缨,回老家参与开发制作,总算是圆满完成了任务。”说到这里,小贾拍了拍声旁的两只大箱子,开心的笑了起来。

听完小贾的讲述,我不禁感叹,生活才是最富创造力的作者,以最奇妙的方式,让一个辍学的孩子变成了他从未想象过的模样。

临行前,小贾看着桌上泛着淡淡光泽的澄泥砚,轻声说道:“砚台进窑烧制的时候,会因不同的温度和材质,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变化,我们称之为‘窑变’。你说,我的经历,是不是也算得上一场‘窑变’呢?”

作者:赵阳

学校:河南科技大学

专业:软件工程

地址:涧西区-西苑路48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