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泉的头像

孙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8
分享

“75·8”特大洪涝灾害,我们参加重建

4月底,我去河南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参加中国水利文联会议,所乘高铁出了河南郑州站,眼前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繁华似大都市的郑州完全将50年前的模样推进了历史,使人耳目一新。

50年前,我们正在学校读书的40名大学生停课被被调往这里参加河南“75·8”特大洪涝灾害后的水利水文重建工作。

由于连续多天特大暴雨,暴雨中心3天降水量达到1605米,24小时最大降水量达1054.7米。导致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的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于1975年8月8日夜间瞬间溃堤,造成了特大自然灾害。之后的9月8日,也就是特大洪涝灾害后1个月,正在学校读书的江苏省扬州水利学校陆地水文(7402)班接到祖国的命令,奔赴河南帮助灾区重建。接到命令,我和全班40名同学毫不犹豫地打起背包奔赴灾区。

学生上学期间直接去参加灾区重建家园,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当时,我们所学的专业是水文,正是“75·8”特大洪涝灾害后水利水文重建需要的专业。

我们大部分同学是从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四个师推荐上学的,其他学生也是知青中的佼佼者,政治合格、素质优秀、品德端正,身体健康,入学前进行过基础文化的检测,入学后又完成了基础理论的学习并进入专业知识学习的阶段。除了实践经验外,他们是最佳合适人选。当然,在校期间去参加社会救灾这是没有先例的,会影响到学业。然而,全班同学知道后,个个积极主动要求参加:“我们学习为了什么,就是为人民服务,现在灾区需要我们,我们义无反顾必须投入到灾区重建工作去”

“灾区就是课堂,我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灾区建设中去,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干。”

9月8日晨,我们全班40名学生在老师和学校主管领导的带领下与江苏水利勘测总队一起开赴河南,当晚到达郑州市。郑州市革命委员会主任亲自接待了我们这批学生建设者,并赋诗表达了他对这批学生建设者的感谢和决心将灾区建设好。第二天我们乘坐卡车转往重灾区舞阳县。灾区人民见到从江苏派来帮助重建家园的大学生,自发地向我们挥手致意。

到达灾区一线,我们没有作任何休息,安顿好生活点就开始了水利规划设计勘测工作。

我们进入灾区时,特大洪水已经退去1个月,但是,此时的河南舞阳、漯河等地洪水灾害残留痕迹仍然十分明显,动物尸体依稀可见,猪、牛、羊尸体漂浮在一些水塘和河流上,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火车铁轨卷成麻花状被冲出数百米之外,可见这股洪水是多么大的力量,看出灾情非常严重。

灾区重建就是实践课堂,学生和老师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放过一个难点和疑点,再困难也要在现场解决。

流沙河是一条几乎天然的小河,自然弯曲,自然流淌,为了整顿这条河流,学生们踏遍了流沙河的每一处弯折点,每条小溪,每个支汊,无论是阳光灿灿的晴天,还是阴雨雪天,没有任何困难阻挡得了我们的意志和信心。

就在流沙河上进行高程勘测调查的那天,阴沉的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从上午10点前后一直在下,本来可以折回返住地,然而,就此返回住地,不仅上午的功课等于白做,且雪后的流沙河可能更难现场调查勘测。

“不行,今天一定要完成流沙河一条支汊的任务!”本人所在小组4人在大雪纷飞的流沙河上继续开展工作。然而,困难不仅仅如此,当调查到一个约10多米水宽见底的河段时,必须要到对岸去,可是,没有船,没有任何过河工具,怎么办?大家没有见难而停,更没有人知难而退,此时,也没有人下令,也没有人提议,而是不约而同地脱掉鞋和裤子,跳进流沙河,涉水流沙河,要知道,那是多冷的天啊,气温零下十几度,在涉水的过程中,有的地方水深超过了腰间,可以预见,衣裤会浸水?穿着的军大衣会弄湿?甚至会受冻?直至晚上7点才返回住址。尤其是有位女同学那天正是生理期,因涉水时受凉而刺激,肚疼一夜,但是,她仍然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与大家一样当晚烘干衣服,第二天继续前行。

学生年轻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上了年纪的老师也丝毫不逊色。带领我们“出征”的水文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水文计算李老师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体形瘦小身体单薄。她不仅要巡回各组看望大家,指导各组野外作业和生活状况,有时还直接与学生参加野外勘测。

这次停课去灾区参加重建,同学们都感觉身上担着重要使命,工作起来都是“拼命三郎”,白天尽可能地多勘测高程和地形;晚上,同学们在电灯下,或是煤油灯微弱的灯光下拨着算盘进行高程勘测数据的复校,或者是用三角板、计算尺对白天平板测绘的地图进行计算和清绘。作业到很晚甚至到深夜。

刚进入11月,一场大雪降临在河南大地上,雪堆积得很厚,一般都有20公分以上,这给现场水利规划勘测设计带来了重重困难,但是这点困难对我们来说不是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从学校带来的御寒衣被已经难以抗御这场雪后寒。当地政府得知后,每人发了件军大衣。白天穿身上当棉衣,晚上盖在身上当棉被,解决了我们的御寒问题。

40名学生(其中男生30名)以5人一组被分散到各个地点,一般都住宿当地五·七干校空余房屋或者当地闲置的仓库。我们自带被褥、生活用品和碗筷,没有床,垫稻草打地铺;地方部门配备了做饭菜的锅、勺、炉,保障供应煤炭和粮油,因为当时这些生活必须品是凭票供应的,所以由地方部门供应。

我们每天不仅参加水利重建规划设计的勘测,还得自己做饭。幸运的是,我们这些原是城市的青年经过农村劳动和生活的锻炼,大部分同学生活处理能力强大,别说洗衣扫地抹桌,做饭烧菜也是行家里手。当然,也有一些同学没有接触过做饭烧菜,当轮到该同学值班做饭菜时,比学高等数学还吃力,做出来的饭菜让你哭笑不得、忍俊不禁。

时间很快就到了1975年的国庆节,那天,大家没有休息,仍然继续进行外业勘测。因为是国庆节,所以,指挥部要求只外出半天,下午休息。那天,第二小组返回住宿的路上,在一个集市上买了只大公鸡和其他菜,准备晚上小组同学打打“牙祭”,多天没进荤菜了,肚里缺“油水”。

那天是男生陈、王俩同学轮值当厨。王负责熬粥烙饼;陈负责择菜烧菜。熬粥就是小米加面粉,烙饼当然是面粉发酵后烙饼。到了开饭时间点,大家满满开心地开始难得的“大餐”。吃到烙饼时才发现,烙饼发酵不到位,有点僵,好在我们都年轻牙口好多咀嚼,还算过得去。粥就差了,可能是王同学没经验,做的粥像浆糊,像我们那时糊大字报用的浆糊,主要是干,干了就粘,粘就难下咽。

更为奇葩的是,有一同学吃鸡肉时,感觉不对,从嘴里拉出一截鸡肠,这截鸡肠没有破肠清洗就放在鸡肉里一起烧了,这可是陈同学的失误。为了不影响大家进食情绪,这位同学当时没声张,而是悄悄地处理了。因此没有影响到大家的食欲,最终,那只鸡被吃得精光。

还有另一组的张同学,烙饼时,将盐当糖作馅,弄得那个小组的同学当天野外作业午饭“泡汤”。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同学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以革命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应对各种困难。

为了节省午餐时间,每天早晨出发时都带上干粮,所谓的干粮就是自己做的馒头或者烙饼和小菜加上几粒大蒜头。每天中午,开饭时间到了,我们或坐在河边面对流淌的河流,或坐在小土坡上,面对成片的小白杨,边就餐边吟起我们自己创作的午饭打油诗:

席地开午饭,

冷馍加生蒜。

不怕北风吹,

不惧雨雪寒。

整治流沙河,

规划水利篇。

走出校园门,

救灾到一线。

我们水利规划勘测到哪儿,都受到当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乡村公社干部、百姓的欢迎和支持。记得我们这个小组来到舞阳县偏僻的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他们见是灾后来参加重建的学生很感动,拿出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小米与面粉熬的粥和馒头给我们吃。我们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在江苏省水利勘测总队专家和学校专业老师现场边教边实践的前提下,历时3个月,我们40名同学高质量地完成了舞阳、漯河等地的水利规划勘测工作。涉及到的项目:洪水痕迹调查与水位高程测量、河道断面测绘与水文站恢复,为后续水利工程设计提供原始数据支持。

我们开展的地形测量工作对灾后重建至关重要:为溃坝区域、河道改线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漯河、舞阳等地的防洪工程规划(如泥河洼蓄滞洪区建设、协助水利设施修复与水文监测网络重建和漯河、舞阳的水文站建设(如漯河(二)水文站)及泥河洼蓄滞洪区治理等工程密切相关,为河南水利基础设施恢复奠定了基础。

我们这批从千千万万个知识青年中选拔出来的大学生,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从课堂上直接参加地方特大洪涝灾害后的重建。整整3个月的脑力和劳力劳动中,以苦为乐,以难为乐。没有索求一分一毫的报酬,没有获取任何生活补贴,没有提出任何利益;没有一人对这次付出感到吃亏,没有一人说出了累和难。然而,我们却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给当地百姓留下了那个时代大学生美好的形象。

今年,是河南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后的50周年,每当回想起我们在学生时代就从课堂上走出来参加灾区重建工作时的激情,心潮澎湃,50年过去了,这种激情一直激励着我们……(注:本文经参加重建的多名同学讨论润色。2025年6月26日于金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