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泉的头像

孙泉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7/25
分享

古渡烽火

在京杭运河苏北段运河中央有座素有南方大雁塔之称的唐塔上游约百米处有一古渡,这条古渡像座桥梁千百年来连接着秦邮古城河东与河西的人来人往和经济交流,然而,1939年,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了这块美丽的土地,在这里烧杀抢虏,犯下了滔天罪行。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秦邮人奋起反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鬼子的野蛮行径,这条古渡演绎了一场抗日的烽火。

秦邮城的秋天是很美丽的,矗立在运河上的唐塔在秋色里更加绚丽多姿。清晨,喜珍和爹夏宽来到渡口,见渡船在对岸,她就在河边踱步,眼前不远处的唐塔此刻在朝霞的辉映下发出耀耀光辉。塔上一棵伞形状的桃树不知生长了多少年了,此时已经全身金黄,在朝霞里耀眼夺目。在晨风的吹拂下,金黄色的桃叶,时而飘落一、两片,那桃叶在空中并不直接落下,而是飘飘扬扬,在空中划着优美的弧线。让人着急的是,两片叶子也不飘向同一个方向,而是让你猜不着、看不到的着落点,或向运河,或向秦邮湖。最终,你根本就找不到那片落叶。

及笄之年的喜珍在想,要是有一片桃叶落在她的面前多好,她一定会当作宝贝收藏起来。早就听说那棵桃树的神奇,早就传颂那些飘落下桃叶的美丽,可是,她既没有见到过落下的美丽桃叶,更没有尝到过树上掉下的桃子。

她好想能吃到树上掉下来的桃子,传说那是棵仙树,树上的桃子是仙桃,吃了仙桃,想要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如果现在能吃到,她最想干的是赶走鬼子,让她的未婚夫大成不要离开她。

这仙桃莫说她喜珍想吃,坐落在秦邮湖边、唐塔附近的唐塔渔民村的渔民也想吃,就是整个秦邮城人都想吃,可就是没见到有桃子掉下来,既然没有桃子掉下来,当然就没有人吃到。那些让她看到吃桃子的是地上长的,街上卖的普通桃子。

“喜珍,船来了。”夏宽特别宠爱这个女儿,在家时直呼老幺子,在外面公开场合才叫她名子。

“哦,来了。”喜珍这才从遐想中醒来,随着爹上了渡船。

喜珍家与渔民一起住在唐塔村,但是,她家不下湖捕鱼,而是专门从事销售渔民捕捞上来的鱼虾。她家在秦邮城南门大街有个专门销售唐塔村渔民从秦邮湖捕捞的鱼虾门市部,今天喜珍爹要到店里看看销售情况,自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中国人民的日子越来越贫困,喜珍家鱼虾销售门市部的生意日益惨淡,经常遭到鬼子的抢窃。夏宽本想关闭鱼虾销售点,但是,这样不仅使唐塔村的渔民完全断绝了收入来源,生活更加绝望,所以,夏宽本着能开一天是一天,尽可能地为渔民争取点生活来源。

距喜珍家鱼虾销售门市部向南约百步对面是家已经经营百年的酱园店,这家酱园店主要生产和销售腌制的酱菜,是市民日常生活必须品。过去生意一直很兴隆,生意不仅在本地,而且做到了扬州、南京、上海等地。自日本鬼子占领中国,交通受阻,货出不去,进不来,本店还经常遭日寇隔三差五地“清理”,生意根本就做不下去了。

大成是喜珍的未婚夫,南门大街酱园店的小主人,他要去服役打鬼子已经多天没来看她了,今天,她要父亲陪她乘渡船到南岸秦邮城南门大街酱园店去看看大成,这也是大成多次要她去酱园店熟悉熟悉,他如果去打鬼子,酱园店就缺人,他要喜珍过去帮忙,就住在店里,那边婚房也快建好了,要她去看看,有什么要求。

渡船很快就到了南岸,夏宽和喜珍刚上岸,警察,实际已经当上汉奸的王双喜带着两个鬼子要乘渡船到对岸船闸换岗。鬼子见到年轻姑娘喜珍,立即上前用枪对着喜珍,一脸坏笑。喜珍吓得随即躲到父亲的背后。鬼子又绕到夏宽的背后依然用枪对着喜珍,喜珍吓得直哆嗦,夏宽赶忙搂过喜珍对着鬼子大吼:“干吗?”

鬼子满脸坏笑,根本没将夏宽的吼声放在眼里,似乎要想动手。夏宽怒不可遏,继续大声吼着,一起乘渡过来的不少渔民和乘客都停顿了下来,他们见鬼子要欺负夏宽的女儿,愤怒之火即将暴发。几个渔民拉过喜珍,迎着鬼子的枪。

这时,渡船老大也在吼:“还走不走,不走,开船了。”在一旁看“热闹”而不准备插手的王双喜听此,对着鬼子划手示意,鬼子也感觉到这样的场面对他们不利,见王双喜招呼他俩乘船,两个鬼子才作罢。

渡船刚驶出码头不远,听到船上发出呼救声,船还没划到运河中央,歪歪斜斜地好像要沉,当渡船快要到河中央时,船老大边狂呼喊,边哈哈大笑,只见他随船一起翻了。

船瞬间翻了个底朝天。岸上人急不可耐,不知如何去救。

“船上有什么人啊?”

“不知道呢?没在意。”

“我看到的,就两个鬼子和汉奸王双喜,还有船老大。”

“是的。我要乘船过河,老大眼睛向我挤了挤不给上,我看见是鬼子和那个王双喜,所以,就没有上船,在这儿等下趟渡船呢。这下了西了,过不去了。”一位大娘肯定地说,船上只有王双喜和两个鬼子。

大家正说着,运河中现出个人头。

“快看,有人露出水面了。下游还有好像是红色,可能是血。”

“就一个人露出水面,还有3个人呢?”

“露出水面的好像是船老大。”

“只要船老大活着就好,鬼子和汉奸死了是大好事。”

“对!是这个死鬼张大网,好像是有意弄翻船的。”有人看出是船老大有意弄翻了渡船。

“好!这个张大网好样的,弄死鬼子才好,弄死王汉奸才好。”众人看出船老大弄死了鬼子和汉奸王双喜,感到大快人心。

张大网是个孤儿,从小到大是唐塔村村民你家一口,他家一口喂大的,长大后,除了经常帮人出湖打鱼,没有其他本事,夏宽自开了渔行,推荐他到渡船上,摆渡养活自己。

由于从小没人管,野性十足,他能在水里几个小时不上岸,有人看到他小时候有过手上抓住一条活鱼游过运河,可想而知,他的水性多好。至今未婚,吃住就在渡船上。

鬼子来后,过往客人,尤其是唐塔村村民发现他突然变得像模像样的人了,斯文了不少,懂事了不少。

有人认为张大网将船弄翻,是鬼子要污辱夏宽的女儿,这是张大网替夏宽出气。也有人认为,王双喜经常在渡船上训斥张大网,张大网是为了报复。

其实不完全是。

张大网,这名贫苦的孩子,早已被共产党发现培养,已经是名地下交通员,是秦邮城秘密抗日队伍中的一员,这次是为了除掉汉奸王双喜和去船闸换岗的两个鬼子。

这时,大家齐向对岸望去,张大网扛着两把从鬼子弄来的枪上了运河西岸,并很快消失了,这些都抗日秘密交通站安排好的,对岸有人接张大网先到湖荡里新四军那儿,随从新四军一起抗日。

夏宽看见眼前这一幕,长吁一口气,他十分气愤,心里非常难受,鬼子、汉奸你们可以抢我的钱,砸我的店。污辱我的女儿,你们简直不是人,是禽兽。你们不死,谁死。张大网,好样的,你叔会补偿你的。想到这儿,夏宽带着女儿到了渔行,到了渔行后,他让守店经营大儿子将喜珍送到酱园店,自己接过老大的秤出售鱼虾。

他思考着如何更好地配合新四军消灭日本鬼子。

老大将喜珍妹妹送到酱园店,刘大成接过喜珍大哥送过来的喜珍,看到喜珍脸色难看,全身在抖,喜珍见到大成,感到十分委曲,立即扑到他的怀里大哭。

大成得知事情经过,咬牙切齿,愤怒之极,恨不能立即拿起刀枪上战场与鬼子拼杀。

刘大成搂着喜珍,安慰她:“别怕,我一定去打鬼子。”

“嗯,你去吧,我支持你。”经过这次惊吓,喜珍终于懂得了刘大成为什么要离开酱园店、离开她去打鬼子。鬼子不赶走,日子一天没法过,喜珍从不理解到坚定支持大成去打鬼子。

“鬼子一天不赶走,就不会有一天好日子过,酱园店也开不下去。”刘大成亲吻着喜珍,告诉她必须先赶走鬼子,才能安稳过日子。

得到了未婚妻的支持,刘大成进一步坚定了去打鬼子的决心,他已经做好准备,就是等待未婚妻的“放行”。现在已经得到“通行证”,他将择日前往他叔叔的部队。

由于渡船翻沉,当日已经没有渡船,临晚,老三划着自家运鱼的船来接父亲和喜珍。喜珍与父亲讲述了大成要去打鬼子,这两天要走,她决定这两天留在酱园店陪陪刘大成,父亲虽然觉得不妥,但是感觉也在情理之中,赞成与否,作为父亲,真是好难决定。最后在喜珍的坚持下,夏宽才勉强同意。

两个鬼子,一个汉奸就这么弄死了,在秦邮县城老百姓中引起轩然大波。两个鬼子,不费劲就轻易地被灭了,简直是神话,他张大网是哪路神仙,一次就弄两个,还带个汉奸。

是不是《水浒》中的浪里白条再现?

甚至有人怀疑这是瞎吹的,秦邮城,特别是城郊人,一些“二流子”整天不干事,吹牛是一级,反正不带刹,怎么神怎么吹。死人能吹活,活人当然能吹死,反正又不犯法,又不会吃官司。你吹得越神,越有人听,听的人一根接一根地递上烟,听你吹。明知是牛逼,但是,就是当真的听。

“两个鬼子、一个汉奸,千真万确被弄死了,这个不是二流子吹出来的,消息是从现场看见的人那儿传出来的,是渡船张大网将船弄翻淹死的。”

“弄翻船,怕落水鬼子淹不死,张大网还给鬼子和汉奸补了刀,所以,河中央出现红色的水,那是张大网给鬼子、汉奸补刀后涌出来的血,一共出现过3次。”

故事是真的,但是最终成了传奇,甚至传到扬州说书人王少堂那儿,王少堂将这个故事作为他的《武松打虎》开场篇。

当然,这个故事更加激起了秦邮人抗日的激情和情绪,纷纷采取各种方式加入到抗日战争中去。

没有一个人对淹死两个鬼子不拍手叫好。在警界也是如此,他们虽然觉得王双喜是中国人,有点可惜,但是,当了汉奸,死了,一样不冤。

鬼子和王双喜的死在县警界也是震动不小,他们都认识王双喜,这个当了汉奸的警察,在有良心的中国警察里形像十分不好。欺负百姓,贪婪过分,特别是跟着鬼子后面屁颠颠的让有良心的中国警察都看不下去。

水上警察是县警察的一个分支,属县警察局管,一个水上警察死了,听说还是有人专门弄死的,这可不得了,然而,县警察局只是将此事作为渡船因突遇大风致船倾覆落水至死,给家属发些抚恤金了案。

县警察局这样处理,减少了很多事,特别是鬼子那儿没有了麻烦。船翻人落水,自然死亡,鬼子要是到警界来讨说法可以推得干干净净,因船翻落水死亡,警察也死了。如果说是人为的,为何两个日军和一个警察这样轻易地被一个手无寸铁的划船人杀了,警察没开枪,为何你日军不开枪?怎么说,都说不过去。那个张大网是个孤儿,现在与日军和警察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虽然有人看见张大网逃到芦苇荡去了,那儿是新四军的地方,到那儿抓人,是你日军的事,警察没有这个能耐。所以,仅隔了两天,警察局发布告就此了事。

从此,从古渡延伸的抗日烽火熊熊燃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是,被日寇占领已经6年之久的秦邮城仍然在鬼子的控制之下,他们盘踞在秦邮古城内负隅顽抗。

鬼子如丧家之犬龟缩在秦邮城里。城外,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日益壮大,他们已经将鬼子围困在秦邮城里,无论日军如何作最后的挣扎,他们被灭亡的日子不远了。

1945年12月19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亲自部署指挥,发动了在秦邮对日最后战役。

唐塔村渔民与全城人民一起积极投入到抗日的烽火中去,唐塔村渔民将新四军从芦苇荡里接到唐塔村,为收复秦邮古城做准备,此时的唐塔村已经成为抗日的前沿。渔民停止捕捞鱼虾,用船作为交通工具积极支持新四军消灭日寇,妇女们为新四军提供后勤服务,洗衣、做饭、做鞋。

古渡再次成为抗日的烽火。当年弄翻渡船,将鬼子和汉奸溺死在运河里的张大网经乔装打扮又出现在渡船上,这次,他作为新四军一员与夏宽组织渔民用渔船支援消灭日寇,收复古城。

秦邮古城墙地势险要,城墙高9米、厚7米,城墙上有多个机枪掩体,还筑有两层或三层大碉堡8个,城垛之间有射击掩体,城外还有一条宽5至7米宽的护城河围绕四周。给新四军攻城带来更大的难度

12月19日晚7点,新四军在南北40公里、东西20公里的战场上同时发起攻势。至20日中午,秦邮城外围据点除东门的净土寺塔外,均被扫除。21日,新四军攻克了邵伯等日伪据点,切断了秦邮城日伪军的退路,

22日清晨,粟裕来到秦邮城外东北角的村子,与八纵司令员陶勇一同视察了秦邮城外地形,作了详细的作战部署。

22号到25号发动总攻前开始政治攻势,用话筒喊话、放日本民歌、用风筝和用迫击炮散发宣传单,漫天都是宣传单,对日伪军起到了很大政治攻势作用。

12月25日夜,天黑雨密。尽管天气不利于攻城,然而随着3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新四军第八纵队及秦邮独立团共6个团从西北、东、南三个方向同时向秦邮城发起了猛烈攻击。

在战争中,唐塔村渔民支援前线,渔船全部停靠在运河南岸,随时将受伤的新四军接到唐塔村进行医治。

26日凌晨,在新四军多路进攻打击下,日伪军纷纷缴枪投降,战斗顺利结束。

仅秦邮一城,新四军就歼灭日军1100余人,生俘近900人;歼灭伪军5000余人,生俘3500余人;缴获各种炮60余门、枪支4308支,军用品无数,战绩居华中抗日战争之最。此役拔除了残存在华中解放区内的日伪军据点,将苏皖解放区连成一片。

26日凌晨4时,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代表新四军,主持在日军“洪部”礼堂举行驻秦邮日军受降仪式。至此,被日军侵占6年之久的秦邮古城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至此,侵略中国的日军全部被歼。

秦邮对日之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对日寇的最后一役。

(根据本人长篇小说《桂兰》中的抗日故事编撰2025年7月20日于金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