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进入八月的第一天,晚饭后,我漫步在小区栅栏外的迎担湖(又称小桃园湖)沿湖的小路上,没走多远,天空就下起了小雨,有准备,立即撑起伞在雨中漫步。
雨点逐渐大起来,打在我的伞上,发出叭叭的声响,听上去,仿佛弹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顺着这个跳动音符,看见雨水斜斜地在湖中与湖水碰撞漾起朵朵水花并发出另一种水滴声,听上去,仿佛好似一首首诗行。
此时,我想起了古人关于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杜甫这句诗是我这会儿认为对雨是最好的描述。为什么呢?在我这个城市金陵,已经高温酷暑很多天了,预报气温都在36摄氏度以上,这么高的气温虽然是金陵人每个夏天都要经历的,仿佛一直置身于桑拿的空间里。从前天开始受“竹节草”号台风的影响,大风大雨,气温降至到今天的29摄氏度。大自然的降温工具就是雨水,雨水浇灭了酷热的天气,将气温从桑拿般的高温直降到使人舒服的摄氏30度以下,这样的气温再加上凉爽的风,人体感很拉满,虽然下着雨,但是,一点也不影响人的情绪,反而,给人一种愉悦心境,所以,此时的雨肯定是“好”雨。
“彩虹”!正当我埋头沉浸在好雨的联想中,一位随着“大人”也在散步的幼童惊叫声将拉回到现场,我从幼童手指的方向,迎担湖对岸上空,哇,一道美丽的彩虹,从南到北,跨越整个迎担湖,彩虹不仅色彩艳丽,还有大朵大朵,或是大片大片洁白的云从彩虹下飘过,给彩虹增添了无限的风姿和魅力。
随着看彩虹的注意力增强,突然发现这道彩虹上空又出现一道彩虹,“双彩虹”!不过,这道彩虹仅北面一则能肉眼清晰可见,而另一头色彩很浅,几乎是朦胧可现。
我们不是常说雨后彩虹吗?下着雨,为什么会有彩虹呢?可能是我们这儿下着雨,搭彩虹的那儿没有雨。
反正,今天真的太巧了,出门就见到如此壮丽的彩虹,而且,又是双彩虹。在大城市,又是密集的居民区能见到完整的彩虹,实属难得。更让我激动的是,今生第一次见到双彩虹。
看到彩虹,当然要想起文人墨客对彩虹的赞美,唐代诗人李白、杜甫以及各个朝代的文化名人都留下了无数篇关于彩虹的咏诗。然而,最让我难忘,记得最清晰的是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几十年前,还是中学时代,学习毛泽东诗词时背诵过的这句千古绝唱。这句诗是毛泽东主席在战争年代,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虹仅是瞬间的景物,也就十几分钟就稍纵即逝,此时是下午5:45分,可见,此景可遇不可求。当然,我用手机留下了她的倩影,并转发到朋友圈和相关群,让大家都能一睹双彩虹的风采。
雨仍在下,不过没有增大,我继续在雨中漫步。顺着小区这边的道路向南。小区这边虽然不叫小桃园,但是,沿湖也有桃树,只是稀稀拉拉的,不连片更不成林。
继续向南,拐了小弯,看见一棵树上花儿正开,这是紫藤。我认识此树叫紫藤,一年开两次花,4至5月开一次,7至8月开第二次,现在是8月初,紫藤进行她第二次“青春”。
再向前,沿湖有10多棵枫杨树,树与树沿着湖边间隔着一些距离,都很粗,最粗的直径在1米以上,像巨伞高高起撑起。炎夏可以遮挡阳光,给人们带来荫凉,雨天也能挡一挡小雨。此时,树下遍地是其果子,据资料显示,枫杨果可以作饲料和酿酒。
走过枫杨树,没多远就是拱桥。拱桥的位置是迎担湖的中段。按计划和心情还想继续前行,从前面的桃园桥拐进小桃园。桃园桥还不是迎担湖的末端,向南还有一段较长的路,因为仍然下着雨,虽然雨没有增大,但是风在增强,伞已经遮不住随风飘来的雨水,斜斜地打在身上,所以就踏上拱桥,再走过九曲桥就进入小桃园。沿着湖边的小路向北朝着挹江门方向。
进入小桃园,桃树就是这个园的主题。春天,满园的桃花能让你迷了眼,现在,虽然没有了桃花,但是,桃子挂满了桃,毫不夸张地说,桃子真的满眼,有的桃子好像已经成熟,朝阳的面红通通的。
这些桃子小,一般如乒乓球,我们习惯称这为毛桃。记得小时候,我们吃到的就是这种毛桃,那时,放暑假,几个同学到乡村野外,见到桃树,一人“站岗”其他人迅速看准要摘的桃子,摘下桃子,也不洗,更不削皮,仅往身上擦一擦立即送其入肚。不仅不甜,甚至还有点酸,如果运气好,最多的是酸中带点甜。但是,那会儿吃起来就是香。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桃子,都是超大型的,半斤、甚至七、八两1个也比比皆是。口感像是泡了蜜般地甜,一个桃子下肚能让你打饱嗝。
此时,沾满雨水的小毛桃特别诱人,真想摘1个咬上一口,回味童年时代那个感觉。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像小桃园树上的小毛桃已经没有人盯上了它。所以,那些小毛桃只能挂在树上让人们欣赏……
从拱桥向北直线走到头,是“钓鱼”台,这个钓鱼台造型很美,伸进湖面的底座是四角形,建在台上方的“屋顶”是两个折叠式四方形,蓝瓦灰柱。站在亭上可以观看右则巍峨蜿蜒的明城墙。抬首远眺,高耸云端的阅江楼在雨的云雾中时隐时现,这座既蕴藏着历史的苍茫,又饱含今人的瞩望。我曾攀上这此楼,凭栏远眺浩瀚长江,一泻千里,使人心旷神怡。
从钓鱼台继续向前走个S弯,就是儿童乐园。晴天,这儿就是儿童快乐的天堂。让我惊讶的是,在这雨天里,还有小朋友在玩耍。几个学龄前的儿童,他们在沙坑里垒“山”、筑“堤”、挖“河”。不过,别担心孩子们会淋着雨,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婆、外公撑着雨伞忠实地为他们挡风遮雨。儿童乐园项目很多,但是,园里两个大型沙坑却是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最爱。每逢节假日,沙坑聚满了天真烂漫的儿童,陪伴他们的除了少数是年轻的父母,多数是爷爷辈。整个乐园就是孩子们的天下,他们快乐的笑脸感染着这个季节,感染着这个城市,感染着每个人。
再向前就是文化广场,这个广场比较大,而且还有专门的舞台。这个广场,除了当地政府举行文化活动,平时是人们锻炼身体的平台。来这儿锻炼身体的老年人居多,过去有几队广场舞在这儿“争奇斗艳”,现在几乎消失了,不知什么原因。
过了文化广场,是大片的桃树林,东面至明城墙,西傍迎担湖。每当桃花盛开时节,游人如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感觉,这是古人歌咏桃花的最佳诗句。
在桃花林的南角城墙上是八字山。这座山可有点来历:八字山古名四望山,四望山由四改为八,源自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的灵柩从山前的道路经过,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用石头在山腰垒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大字,人们从此改称此山为“八字山”。上世纪60年代末,八个字变成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70年代末又换成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
八字山山脚下的西北角就是古朴敦厚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挹江门,当年,毛主席指挥刘邓率百万“雄狮”攻入南京城摧毁蒋家王朝:“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概而康。”
更让我们前师不忘,后事之师是1937年,日寇侵入南京后屠杀了我30万以上同胞,并从挹江门,将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赶至江边进行射杀。在这场血腥的屠杀中,有5万多同胞血染江滩,“所有的尸体,或漂浮江面,水为之赤;或堆积沙滩,雨淋日晒。直到次年春夏之交,此处积尸,还无人过问,臭恶气味,远闻数里之外。这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寇侵华战争期间罪恶行径、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
凝望雨中的挹江门,她见证了中国600多年的历史,沧海桑田,天翻地覆。今天的中国不仅比任何时候更强大,比任何时候更加安定和谐,人民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美满幸福。
到了挹江门这儿算是小桃园到了尽头,一条大道——中山北路穿越挹江门,紧挨挹江门南则就是小桃园的北门,也是迎担湖北端终点。
在迎担湖北部终端西则,有两处荷花“池”。一处紧挨水榭,面积有近千平米。虽然现在已经进入8月,但是,这儿的荷花却很少,那么大面积的荷花池,仅一种颜色——白色。结了籽的藕蓬特别稀少,个头也很小,似婴儿的拳头般,荷叶却十分茂盛,不仅大且高高地露出水面。据有关资料,这种纯白色、花蕾呈桃型的荷花,学名:冰清玉洁。
南面的荷花“池”小,约为百平米左右,开的花粉红色。从5月底就开花,不断地开,连续地开,莲蓬前仆后继地结,到了今天仍然没有停息的意思,还有好多花蕾等待开放,估计开到8月底也没有问题。重要的是满池都是花和莲蓬。整个画面非常的美,平时到这儿散步的人都会停一停,欣赏、赞美、歌咏、摄像、陶醉。这块荷花池还有一个趣事,黑水鸡将这儿当成自己的家园,在这儿生儿育女。今天我在这儿看到黑水鸡带着4只仅有乒乓球大的雏鸡在雨中觅食。3个月前,黑水鸡曾带着6只雏鸡在这儿快乐地生活。
雨水将荷花装扮得娇美可怜,荷叶端着雨水在风中摇摇晃晃,随时都可能侧翻:“微雨过,小荷翻。”苏轼在《阮郎归·初夏》诗中的这句诗,让我感叹雨中的小桃园的无限之美。(2025年8月2日于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