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天,温度高、时间长,今天已是处暑第6天了,天气预报仍高居不下,为37摄氏度。热一天两天就算了,然而,根据天气预报展望,未来还有几天气温不仅不会降,可能还要上升,这么长时间高温实属罕见。但是,尽管今年高温日子特别长,我仍然坚持说出是“愉快的夏天”。
在这么长时间的高温闷热的日子里,我为什么还要说这是愉快的夏天呢?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区别,通过纵横比较,才能感受到愉快的真谛。
在高温的气候条件下,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最害怕的是断电和停水。如果没记错的话,近几年,在我们南京这样的大城市,水和电好像基本没有断、也没停过。
在炎热的夏季,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劳作,无论气温怎样高,无论流多少汗水,只要云冲个凉,到有空调的房间息一息,那么,就会立即感到凉爽,暑气顿消。要达到这种状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那就是水和电。没有水和电,那只能靠大自然的“恩赐”。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前,我的家乡还没有电,更没有自来水。没有电当然不会有空调,甚至连电扇还没有;因为没有自来水,用水要到附近的护城河或者大运河里去担。可见,那时还没有冲凉间和空调的概念。
炎热的夏季,正是放暑假的日子,放了暑假,第一时间赶紧做暑假作业。那时,暑假作业特别多,不仅要将过去一学期课本上的作业做完,语文和算术(那时的小学数学课本)老师还在黑板上写满了增加的作业,还注明有几条根本就没教过的思考题。这几条思考题是高一年级的习题,当然不会做。老师口头交待了一下,不会做可以不做。哪能仅思考不做呢?暑假后升入到新的年级,总归要积极表现一下,自己实在不会做就问哥哥、姐姐,或者邻居家求答。因此,同学们不仅要做,而且肯定要答对。
因为天气太热,又是平房,闷热不通风,无法在家里做作业,只能搬张小桌与凳子到树阴下,或者两家人家之间的巷口,那儿一般有穿堂风。在巷口做作业,如果没有风,还是热得够呛,汗水不会少。树阴下,也蒸,要比巷口好些。但是,树上的虫子会“骚扰”你,时有虫子的尿水撒得你一身甚至弄到书本上,“吊死鬼”会突然空降到你正在聚精会神做作业的视野里,或者直接降临到你眼前,当然,作为男孩,不会怕,会直接掐断它的“丝线”扔出去;女孩就会“大惊小怪”地尖叫起来。一只天牛突然降落在你的书本上,那不是个例。我家屋前是棵伞状的苦楝树,天牛和知了不知怎么的,就喜欢在楝树上“生活”,有时撵都撵不走。那一刻,无法集中精力做作业。
知了的叫声带来两种效果:当你作业进展顺利,天气热得还没有让你烦燥,你不觉得它吵,而是感觉它在唱夏天的歌;如果你在做思考题,天气热得你汗流浃背令人烦燥,那么,知了的叫声就令人讨厌了。你会觉得它那个叫声搅乱你的思路,解不了题,写不好字,背不了课,甚至写不了作文,通通是知了的错,是知了的干扰。然而,此话一出,家人或者听者都会嘲笑地说“这是睡不着觉怪床歪”。其实,昆虫干扰你做作业,不是一例两例,如天牛落到你书本上或者你身边什么点,我会立即捉住它的触须,然而到家里从母亲针线盒里扯了一段线将天牛脖子扎牢,将线的一头系到做作业桌子腿上,任它飞翔。此时,你已经不会集中精力做作业了,会时常看它飞翔的姿态。可见,昆虫会打断你的思路和分散你的精力,影响你做作业的质量。
一次,我与两位同学一起在苦楝树下做暑假作业,忽然间一只马蜂在我们小桌上方盘飞,要知道,我们虽然赤手敢于捕捉知了、蜻蜓、天牛、蚂蚱等昆虫,但是,绝对不会轻易地接近和招惹马蜂。因为马蜂会突袭你,不知不觉地被它扎一下,“中弹”后,那你至少一个星期在痛苦中。正当我们想方设法撵走它时,一只螳螂从天而降与马蜂纠缠在一起撕打。螳螂挥舞着两把大刀,马蜂虽然没有明显的武器,但是,它屁股下那根毒针也是十分了得。我们3名同学异口同声地一致为螳螂助威。因为螳螂虽然那两把大刀令人恐怖,可是,我们不怕螳螂,原因是它不会轻易地攻击我们,与此同时,我们有对付螳螂的办法,甚至可以空手捕捉到它。不一会,螳螂占了上风,两把大刀锁住马蜂,很快,马蜂就成了螳螂的盘中餐。那天,我们看到了一场昆虫激战的大戏,然而,我们只顾兴高采烈地观看它俩的“打戏”,却完全忘记了我们自己做作业的事,一个上午的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
上午一般做作业,下午就会与邻居家小朋友或者同学出去“疯”。粘知了、捉蜻蜓、逮天牛,去护城河里“游泳”;掼铜板(铜钱),滚铜钱,摔纸板;耶或东逛逛西走走,反正屋里不能待,树下也还能久坐,因为太热了,蒸得受不了。
进入七十年代初期,有了电,但是,电仅供晚上照明,灯泡的功率和使用时间都有限制,不得超标。此时,虽然有了电,但是电扇不仅市场没有销售,就是有货,你能买得起,也用不起来。电扇只要一通电,那么,电就跳闸。空调还没有概念。
中学刚毕业就动员到农村当知青,我被动员到灌云小南沟,那是1971年。到了小南沟,也是黑灯瞎火的,没有电,后来有了电,使用状况与在城里差不多。炎夏的中午,无法待在知青集体宿舍,最好的去处就是到附近的五图河木质大桥的桥墩上。在那儿游泳,跳水、午休。晚上带上草席睡在木质大桥桥面上。
3年后的1974年,我到了大城市读书,学生宿舍一样在用电方面有限制。暑假,又回到故乡,轮回童年时代度夏的经历。
毕业后分配到省城南京工作,在这样的大城市,那会儿,除了办公室有电扇,宿舍仍然没有任何防暑降温设备,到了最炎热的时候,南京市发通知,下午3点上班,这是为了避开中午的高温。如果气温仍高居不下,下午休息不上班。
记得,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公交车没有空调,车辆又少,半天才来一辆你要乘的公交车,上了车,人挤人,那个真的仿佛就在桑拿房,等你到达目的地,一身汗水。寒冷的冬季,有的公交车窗户玻璃没了,或者车门透风,你就挨着冻吧,如果从始乘到终,冻得你够呛,下车都挪不动步。
直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十年来,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工作、学习、生活都上了N级台阶。
现在办公室有空调,就是最起码的。条件好点的,空调降温的同时还装有加湿器。
不限电、不跳闸,什么商品都涨价了,电费近十年没有涨价,这是铁的事实。
暑假,室外再热,空调房间里,静静地思考,认真地做学业,家人不仅将你捧在手里,要什么就给什么。冷饮,变着花样吃;水,不仅仅是冷开水。营养只有过剩,极少营养不良的。做好作业,你可以去玩无人机,打球,有兴趣可以参加各项青少年科技活动。不再像我们那个年代与昆虫“较劲”。
在单位有冷气,回到家有空调,天气再炎热,晚上睡上个好觉,白天就是被高温“烤”一下也能挺得住;水,现在再没停过,气温再高,汗水再多,冲个凉就能将暑气冲掉。外出办事(主要本市区内),你如果不愿自驾,出门几分钟的路程,不是公交、就是地铁,不仅速度快、环境舒适,既环保,还省钱。如果你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免费让你乘,车上凉爽的环境比你在家还要舒服。就是到外地出差,现在的交通完全是一种享受,高铁、动车会快速、安全便利地将你送到目的地。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到武汉出差,那时主要交通工具就是东方红大轮。晚上9点从南京港出发,第3天早晨7点左右才能到达,也就是说在船上要睡两个晚上和1个白天需36个小时才能到达。如果是炎热的夏天,这36个小时,第一次去是看江上迷人的风景,多次,那会使你觉得累。
自有了动车,3个半小时就稳稳当当地完成旅程,你如果想当天往返武汉也是很轻松的事。
炎夏某日午间,乘高铁从上海返回南京,在凉爽舒适的车上睡了个午觉,列车就丝滑地停靠到了南京,时间仅花了59分钟。
这十年,可以说,炎热的夏季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没有构成威胁性的干扰,更可以说,是“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这一宗旨使我们过着愉快的夏天。
(2025年8月28日于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