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宗义的头像

徐宗义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511/06
分享

随城山南的毛家棚

二零二四年,立夏时分,万物繁茂,随州市作协组织一众作家,欣然踏上了前往随城山南边毛家棚村的采风考察之旅。随城山宛如一幅天然的绿色画卷,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七十有余,宛如一座巨大的宝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与之山水相连的毛家棚,恰似随城山这颗明珠旁的璀璨星辰,美景一脉相承,二者平分秋色,难分高下。

这天,云朵时聚时散。云聚之时,如牛毛般的细雨纷纷扬扬地飘落,空气也变得湿漉漉的,弥漫着清新的气息;云开之际,艳阳如同娇羞的少女,缓缓露出靓脸,阳光洒在绿叶上,使得绿叶青翠欲滴。作家们一路前行,清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丝丝凉意;清脆的鸟语宛如天籁之音,在耳边婉转回荡;醉人的花香如同醇厚的美酒,扑鼻而来。此情此景,让作家们不禁想起“桑间葚紫蚕齐老,水面秧青麦半黄”的田园之乐,感受到“谁知绿叶阴成处,正是青天露坐时”的惬意闲适,更体会到“暮春三月,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的酣畅淋漓,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忘却了此时已是立夏时节。

毛家棚村因其村内从前有个毛家棚而得名。它宛如一颗镶嵌在山咀之上的明珠,从前是柳林、何店、三道河、王店等地通往随州城的商道,是商旅们歇脚的理想之地。村里曾经遍布着各种小商铺,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村庄,满足着附近村民日常用品的购买需求。一条名为蛟腾河的河流,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穿村而过。它时而宽阔,包容着世间万物;时而狭窄,宛如一条潺潺的小溪。清亮的河水里,倒映着稻田的金黄、青山的翠绿、树木的挺拔、天空的湛蓝、飞鸟的轻盈以及蝴蝶的翩翩起舞,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当作家站在山顶上,俯瞰着山脚下的蛟腾河时,太阳正好从云后探出头来,金色的阳光洒在河面上,使得蛟腾河闪闪生光。轻风拂过,河面上波光粼粼,宛如无数颗星星在闪烁,美不胜收。带队的毛家棚村夏书记介绍说,如今的蛟腾河,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模样,没有丝毫人为的痕迹。待文旅融合打造成功后,它必将成为毛家棚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夏家老寨是毛家棚村文化底蕴厚重的一个缩影。山上树木郁郁葱葱,野花绰约烂漫,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空气里氤氲着草木的清香,宛如一杯香醇的美酒,让人陶醉其中。山脚处,一条曲折小径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一直蜿蜒到寨顶。小径上,脚步重叠着脚步,身影重叠着身影,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听说平时到寨顶去的,既有淳朴的村民,也有兢兢业业的村干部,还有学识渊博的考古学家等。不大一会儿,作家便站在了山顶上。此时,蓝天仿佛是一位热情的观众,为作家的到来喝彩;鸟儿仿佛是一群欢快的歌手,为作家欢唱;山花仿佛是一群热情的舞者,为作家怒放。作家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惬意,清风拂面,衣袂飘飘,仿佛自己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聆听着草木的亲昵细语,作家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快感。古老的寨墙,已被茂盛的杂草遮蔽,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不过,遗迹依然清晰可见,有高有低,当年这里可以居住千人。想到修寨的意义,作家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百姓苦难、战云密布的悲惨画面。老寨一定有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有过杀声震天的激烈战斗,有过刀光剑影的血腥场面,有过血肉横飞的惨烈场景,有过鬼哭狼嚎的恐怖氛围……挖掘出它的历史,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保留,也是对今天人们的启迪与教育,让人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用一颗真挚之心,去感恩伟大的祖国。

从夏家老寨下来,作家们走在毛家棚村的乡村公路上。村里,组组通公路,全部水泥硬化,宛如一条条黑色的丝带,连接着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那条穿过村子的主干道,近年来进行了必要的拓宽,宛如一位巨人,张开宽阔的臂膀,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如今,两车交会时再也不会发生刮擦,这是顺应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村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还没走到军民桥附近,就听见有人对军民桥发出了赞美之声。

军民桥,一个响亮而又充满历史韵味的名字,一座古老的石拱桥,静静地伫立在河沟之上。桥身一半淹在水中,内拱顶端与水面距离1米左右。在随州,军民桥家喻户晓,它的故事耳熟能详。此时,旺盛的蒿草、繁茂的野棵、稠密的杂树,将军民桥遮蔽得若隐若现。但走近了,它依然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杂树与野棵反而给它点缀了一抹绿色,成为别样的景致。桥面上铺着笨重的青石板,宛如一块块历史的印记,承载着岁月的沧桑。有人说这些青石板出自附近山上,也有人说是当年千辛万苦从远处移来。漫长岁月里,它经历了日晒雨淋、霜雪侵蚀,但光滑的青石板依然没有损坏其形,仿佛在诉说着它的坚韧与顽强。作家们看见,有人在河边选好了最佳位置,为军民桥留下精彩的镜头,仿佛是在记录一段珍贵的历史。看过军民桥的人,带着欣喜的表情与崇敬的心情,去瞧军民桥附近的古井。井水清澈见底,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一年四季从不干涸,仿佛在诉说着它的无私与奉献。古桥与古井保护完好,在随州并不多见。夏书记说,它们已深深刻在村民们的记忆里,村民们自发地保护它,像保护自家私有财产一样。如果没有村民自发的保护,军民桥可能早毁了,古井可能埋在泥土之下。村里没修公路前,军民桥是村民的必经之路,宛如一条生命的纽带,连接着村庄与外界。公路改道后,军民桥闲置起来,只有去桥那边农田的村民偶尔经过,但村民们不会遗忘它,用真心真情呵护它。村民们都知道,桥的意义远远大于桥的本身,它是抗金抗蒙战争史的有力见证,是毛家棚村文化底蕴丰厚的缩影,即便是在随州地域文化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带迷信色彩,军民同心协办永远是满满的正能量。

据说当年的岳家军驻扎随州,其部的粮运官在毛家棚村一带屯军,为前方大军筹集粮秣给养。前方不断打胜仗,当年的随南百姓欢欣鼓舞,纷纷捐款捐粮支援前方。堆积在毛家棚的粮草,看上去像一座小山,为前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遗憾的是,毛家棚当时只有一条商道,即便白天黑夜给前方运输给养,受一条商道的局限,仍然不能满足前方所需。粮草先行的重要性人人皆知,粮运官焦急万分。当地民众就自发组织起来,在河沟上建桥。一时间,村民们浑汗如雨,建桥的号子声回响在空中,宛如一首激昂的战歌,激励着每一个人。这声音让运粮官深深感动,他带领守粮官兵与民众一起合力修桥。军民同心协力,不到十天,一座新拱桥赫然伫立于河沟之上,宛如一座胜利的丰碑。于是,筹集的粮秣顺利及时地运到前方,受到了岳飞元帅的嘉奖,这也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目前在随州,缤纷荷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就在军民桥附近。旺季时,村委会办公室广场、公路两边与荷园自设的停车场,都停满了私家车,宛如一片车的海洋。前来游玩者达到五千人,平时也是千人的人流量,是毛家棚村一道好看的风景。而在缤纷荷园附近,一家公司的确广场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站在公司大门口,香气四溢的艾叶香味扑入鼻端。这种香味是独特的,闻着舒服,无法用语言描述,与温馨不同,与浓郁不同,宛如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参观艾叶种植基地时,作家们的眼前罩满了绿色,宛如一片绿色的世界,曾经的荒地,全部覆盖着绿色的郁郁葱葱的艾叶,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这里,作家们看到了毛家棚乡村振兴的步伐,宛如一位矫健的运动员,向着未来奋勇前进。在这里,作家们知道了种植艾草、芍药、月季、玫瑰、菊花、桑叶、花椒等,让观光欣赏与经济效益和谐相处,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为村庄的未来描绘着无限的可能。

古寨、古桥、古树、古井与古村落,宛如五位历史的老人,彰显出毛家棚村的独特魅力。古村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宛如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记录着村庄的发展历程;古树诠释着久远的历史,宛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古桥让人想到岁月的沧桑,宛如一条时光的隧道,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古寨让人想到刀光剑影的场面;古井让人想到村民的纯朴,宛如一泓清澈的泉水,流淌着村民的善良与真诚。村里的老人桥虽然不复存在,但在旧址上建起了新桥,人们通过目睹新桥,仍会想到旧桥承载的厚重文化,宛如一段珍贵的记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烟墩包的烽火台,据说当年与随北烟墩包的烽火台遥相呼应。它建在一处山顶,土堆上面长满旺盛的树木,宛如一顶绿色的帽子,为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百年皂角树身上贴着标签,用简单的文字介绍这棵树。作为百年老树,它见证着村庄的潮起潮落,繁华与衰败,如今又目睹村庄新农村建设的风貌,宛如一位智者,静静地看着村庄的发展变化。作家们感动它有顽强的生命力,风雨无情,不知是哪一天它被折断,但它在折断处仍然长出新枝,绽放漂亮的绿叶,在困境中依然顽强地生存着。如今的它,日夜注视着村前清水荡漾的堰塘,与堰塘上面长满绿树山花的山坡,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在毛家棚村的公路两边,桑葚、金银花、枸杞、樱桃及不知名的众多药草是宝,那色、香、味、形俱佳的即摘即食的核果类也是宝,全村盖着一层厚厚的绿色,徜徉在绿色植被间,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进入返璞归真的原生态是宝中之宝。毛家棚村有着城市近郊的自然优势,近几年,与农有关的多家企业落户村里,它们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助力村里的文旅融合发展。站在集医养结合、垂钓游玩于一体的地方,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着宁静与美好。盆景、书法作品、根雕艺术、奇石与绘画等让作家们目不暇接,陶醉于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名贵树种令人耳目一新,让作家们大饱眼福。利用古寨、古桥、古树、古井、古村落等文化资源,打造好全域性旅游,让村里的绮丽风光与厚重历史,走进无数游客的心中,作家们为其鼓掌喝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