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浓荫夏日长,市里的人躲在空调房里抱怨酷暑难耐时,广袤的中原大地,特别是冀南乡村,大地,农舍、庄稼和街坊邻居,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迎接着盛夏的炙烤、庄稼的拔节馈赠。暑天,不仅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意画卷,更是中原地区产粮区农家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汗水与希望交织的季节。
小暑时节,热风如同开足马力的暖风机,不知从何处突然窜出,毫无征兆地扑在脸上,热烘烘的往你脸上铺过来。田间地头,麦茬早已显露,露出被晒得发白的土地。玉米苗却不惧这暑气,迎着热风摇摆身子,一个劲儿地往上蹿,宽大的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乐得与热浪较劲。
村头的老槐树,树冠如同一把巨大的绿伞,树下聚集着一群纳凉的老人。他们摇着蒲扇,玩着手机听着抖音里传来的戏曲,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偶尔被热得受不了,便起身拍拍身上的尘土,打上一盆清凉的水,畅快地洗把脸。
元镇笔下“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的景象,在乡村更是常见。闷热的午后,天空突然阴沉下来,远处传来隐隐的雷声。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们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抬头望向天空。赶紧拾掇好物件,急里忙慌往家赶。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打在玉米叶子上,打在晒得滚烫的沥青路上,沥青路两侧的泥土,溅起阵阵尘土。被雨打扰的农民扛起农具,朝着家中跑去,一边跑一边笑着喊:“下雨啦,打哨了,王八羔子戴草帽啦!”戴着草帽的人,也不着急,骂出一句,哈哈一笑就算了。院子里,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形成一道道水帘。鸡鸭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雨吓得四处乱窜,最后都躲在屋檐下,缩成一团。
雨过天晴,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经过雨水的滋润,庄稼们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菜园子里,黄瓜藤上挂满了顶花带刺的黄瓜,西红柿也渐渐染上了红晕,辣椒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农妇们戴着草帽,挎着竹篮,来到菜园采摘新鲜的蔬菜。汗水顺着她们的脸颊滑落,滴在肥沃的土地上,但她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些新鲜的蔬菜,不仅是一家人餐桌上的美味,也是她们辛勤劳作的成果。
白居易在《消暑》中写道“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可对于农民们来说,在这酷暑时节,想要心静谈何容易。三伏天,太阳变成火球的火球,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柏油马路被晒得发软,走在上面,仿佛能感觉到鞋子与地面的粘连。田野里,热浪一阵接着一阵,站在地里劳作几分钟,衣服就会被汗水浸透,紧紧地贴在身上。
农民们却顾不上这酷热。玉米到了生长的关键期,需要及时除草、施肥。他们戴着草帽,拿着锄头,在玉米地里艰难地穿梭。玉米叶子边缘锋利,在他们的手臂上划出一道道血痕,汗水渗进伤口,蛰得生疼。但他们没有半句怨言,只是默默地劳作着,心里想着:“只要今年庄稼能有个好收成,这点苦算什么!”
正午时分,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村里的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几只小狗趴在墙根下,吐出舌头,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飘出阵阵饭菜香。农妇们在闷热的厨房里忙碌着,生火、炒菜,汗水不停地滴落,可她们依然精心准备着家人的午餐。一碗绿豆汤,一盘凉拌黄瓜,几个刚出锅的馒头,简单却充满温情。
吃过午饭,短暂的休息过后,农民们又要开始忙碌。有的去果园照看果树,给果树浇水、打药;有的去稻田里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拔除杂草。果园里,果树枝头挂满了青涩的果实,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一颗颗绿色的宝石。农民们穿梭在果树之间,小心翼翼地修剪着树枝,生怕碰掉了一个果子。稻田里,水被晒得发烫,农民们挽起裤腿,赤脚走在泥水里,每走一步都很艰难。但看着那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想着几个月后即将到来的丰收,他们的心里又充满了希望。
傍晚,太阳的余晖洒在村庄上,给整个村子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忙碌了一天的农民们陆续从田间地头归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村口的池塘边,几个孩子正在戏水玩耍,他们的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庄。大人们坐在池塘边的石头上,用清凉的水洗去一天的疲惫,谈论着家长里短。
夜幕降临,天空中繁星点点。乡村的夜晚,比白天凉爽了许多。院子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晚饭,分享着一天的趣事。老人们摇着蒲扇,给孩子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蟋蟀在墙角欢快地鸣叫着,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草丛中飞舞,为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诗意。
暑天,对于农民们来说,是一个酷热的季节。他们在酷热中辛勤劳作,时常听人说某人在地里热晕倒了,中暑了。到了打药时节,还有不少打药回来就农药中毒的情况。
农村的酷暑,虽然没有文人墨客笔下的闲适与浪漫,但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真实与坚韧。在这暑天里,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劳作,都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乡土人间的盛夏诗篇,这诗篇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动人的力量,诉说着产粮地区农耕文明生命的顽强与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