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华的头像

张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6
分享

五台山

五台山的清晨,是钟声撞碎的。一声声,自黛螺顶、菩萨顶、显通寺,从不同高度滚落下来,在重重山峦间碰撞、回荡,最终汇入台怀镇的小街,沉入朝拜者虔诚的心底。山风携着香火的气息,如同无形的游鱼,在街巷中从容穿梭,温柔地舔舐着路人的衣角与面颊。这气息里,既有香柏的沉郁,亦有酥油灯燃烧的暖意,更有一种不可言说的肃穆,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叫人不由得敛了心神,放轻了脚步。

台怀镇的早市,便在钟声与香风里热腾腾地开张了。最是那卖台蘑的老汉,背篓上盖着新鲜的青苔,犹自挂着山中夜露的清凉。他并不高声吆喝,只将背篓轻轻置于石阶前,揭开覆盖的青苔,那特有的、混合着松针与泥土气息的浓郁菌香,便如无形的钩子,瞬间引来了识货的本地主妇与好奇的游人。

“尝尝吧,这山神的馈赠,”老汉眯缝着眼,嘴角牵起淳朴的笑纹,“夜里落的雨,今早冒的尖儿,沾着仙气哩!”那台蘑,褐色小伞微微张开,肉厚而紧实,带着山野的精灵气。买几朵回去,无论清炒,还是炖入金黄油亮的本地土鸡里,皆是山珍至味,足以让素淡的日子,也绽放出丰腴的香气。这是五台山的滋味密码,是佛国净土慷慨赠予红尘的珍馐。

在台怀镇曲曲折折的巷弄深处,时光仿佛刻意放慢了脚步。木门吱呀一声推开,便撞见一方古老的手作天地。一位老木匠,正俯身于他的木工案子,全神贯注地对付着一块上好核桃木。凿子与刻刀在他布满老茧却异常稳定的手中交替飞舞,木屑如微小的金屑簌簌落下。他雕琢的,正是五台山寺庙建筑中那繁复而充满神性的斗拱构件。阳光自小小的天窗斜射进来,恰好照亮他手中渐渐成型的雀替——那昂首的瑞兽形态已呼之欲出,每一道流畅的曲线,都凝聚着匠人半生心血的温度与虔诚的敬畏。木香、汗味与时光的气息,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奇妙地交融、发酵。

这些老匠人的生命,早已与五台山殿宇梁枋间那些精妙的榫卯、飞扬的檐角融为一体。他们的手,是佛祖无形的手在人间最忠实的延伸。一凿一刻,不仅修复着风雨剥蚀的庙堂,更是在这喧嚣的尘世里,默默续写着一种近乎神性的专注与笃定。

五台山的威名,自不独赖于今日的香火鼎盛。当我的脚步踏上离台怀镇数十里之遥的豆村镇,立于那座静卧于山腰、气象庄严的佛光寺东大殿前时,一种穿越千年的震撼,瞬间攫住了心灵。大殿沉默着,如一位阅尽沧桑的智者,恢弘的斗拱层层叠叠,向天际有力地铺展,如巨鸟张开的羽翼,稳稳地托举起一片唐代的天空。梁架上,唐人遒劲的墨书题记依旧清晰可辨,字迹穿越时空的尘埃,仿佛还带着当初落笔时的呼吸与体温。殿内几尊唐代彩塑佛像,静穆而慈悲,衣袂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历经千载风霜,其雍容气度丝毫未减。正是这座深山古刹,当年如一道惊雷,劈开了“中国已无唐代木构建筑”的断言,向世界宣示着华夏文明的坚韧与不朽。梁思成、林徽因先生风尘仆仆、颠簸于驴背的身影仿佛仍在眼前。他们眼中的狂喜与热泪,早已融入了古寺的一砖一瓦,成为它传奇里最滚烫的注脚。

五台山的庄严,不仅在于宏大叙事。在台怀镇边缘一座简朴的小院里,住着一位制作酥油花的盲眼老艺人,人们都唤他“老赵师傅”。他双目虽盲,一双手却灵巧得如同生着慧眼。每年冬日,当严寒将大地封冻,便是他倾注心血之时。酥油在他温热的掌心被反复揉捏、软化,指尖带着神赐的敏锐,细细感受着油泥的微妙变化。他手下诞生的酥油花,或为玲珑剔透的佛国楼阁,或为神态生动的菩萨罗汉,抑或是山间一丛带露的野花。那些绚丽的色彩,经由旁人描述,已在他心中沉淀为最纯粹的形式与韵律。他看不见自己创造的世界,然而那冰冷酥油在他指尖下绽放出的缤纷生命与无上庄严,却照亮了无数双仰望的眼睛。老赵师傅的世界没有光,他的酥油花却成了许多人心中不灭的灯盏。他常说:“手摸着,心就亮堂了。”这份在黑暗中创造光明的坚韧,何尝不是一种无言的修行?

岁月在五台山的沟壑间静静流淌。昔日陡峭崎岖、令朝圣者望而生畏的山道,如今已化为平坦宽阔的盘山公路,如一条条温顺的玉带,依偎着苍翠的山峦。老赵师傅粗糙的手,曾无数次摸索过冰冷的山石,如今却能稳稳地扶住路边崭新的仿木纹护栏,指尖下是温润的触感。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缓缓绽开一个无声而舒展的笑容。这笑容里,是对脚下安稳道路的感知,更是对时代无声变迁的确认。这路,不仅通向了更高的山巅,也通向了更辽阔、更温暖的人间烟火。

雪,是五台山最慈悲的袈裟。当深冬降临,雪花便如同无数洁白的飞鸟,自浩瀚的苍穹深处纷纷扬扬地踱步而下,轻盈地覆盖了起伏的峰峦、静默的殿宇、蜿蜒的街巷。天地间的一切喧嚣与棱角,都被这无边无际的纯白温柔地抹平。山静了,寺静了,心也随之沉静下来,归于一种辽远的澄澈。飞雪无声,世界素净如初。只有古寺檐角的铜铃,偶尔被风轻轻摇动,发出几声清越悠长的叮咚,宛如来自天界的梵音,穿透雪幕,落入凡尘,也落入每一个聆听者的心底深处,久久回荡不息。

在这雪落无声的佛国净土,我忽然彻悟:所谓圣地,并非全然仰仗金碧辉煌的殿宇,也不独依赖惊天动地的传奇。它更在于那寻常巷陌里飘出的台蘑浓香,在于老匠人刀锋下木屑纷飞时心神的凝聚,在于盲艺人指尖上酥油花无声的绽放,在于风雪归途上那一道坚实温暖的护栏。这无数微小的坚持、朴素的劳作与无声的善意,如恒河之沙,默默汇聚、沉淀,最终铸就了五台山不可撼动的基石与温暖世道人心的永恒微光。这光,虽不似佛前长明灯那般辉煌夺目,却足以照亮每一个平凡灵魂前行的路途,告诉我们,纵使苔花如米小,亦当怀抱一颗向佛光而开的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