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华的头像

张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8
分享

槐林深处

河北的平原向来是极坦荡的,坦荡到风可以毫无阻拦地横行。而临西县当年,便是这风的戏台。风自远漠来,携了黄沙,作长鞭挥舞,抽打贫瘠的土地。那时节,人出得门去,须臾间便满口沙砾;田地里的禾苗,才露了头,即被埋没。天地昏黄,日月无光,人竟成了风与沙的囚徒。

然而人终究是不甘被囚的。于是便有了吕玉兰书记,带领乡人,荷锄执锹,向那风沙之地进军。他们所要做的,是在这黄沙漫漫处,种出一片绿色的屏障来。树种的选择是颇有见识的——槐树。此木不择土壤,耐得干旱,更有一身倔强,偏要在不毛之地扎下根去。

初时栽下的树苗,纤细得可怜,在风中瑟瑟发抖,仿佛下一刻就要被连根拔起。但人们不灰心,一次次补种,一次次浇水,像呵护婴孩般守护着这些绿色的希望。渐渐地,槐树苗站稳了脚跟,抽出新枝,绽出嫩叶,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向肆虐的风沙发出最初的挑战。

一年复一年,槐树林长成了。昔日的树苗,今已合抱之木;昔日的孤军,今已成千军万马。走进林中,但见树干如铁,枝桠交错,在天穹之下织就一张绿色的网。这网不捕飞虫,不捉游鱼,专拦那飞扬跋扈的风沙。

风果然小了。它穿过槐林时,被枝叶分解成无数细流,再也掀不起沙尘暴。沙被树的根须牢牢锁在地下,再也无法肆意流动。天于是蓝了,云于是白了,人出门不必再蒙面而行。最奇妙的是,土地恢复了呼吸。曾经的荒漠,渐渐泛出黑油油的光泽。农人重新扶起犁铧,在槐林的护卫下,播种、耕耘、收获。金色的麦浪取代了黄色的沙浪,粮仓里堆满了大地的馈赠。

槐林的意义,远不止于防风固沙。每逢五月,槐花盛开,整个临西县便浸在甜香之中。那花开得素净,不像桃李那般招摇,只是静静地垂着,如无数小铃铛,却从不发出声响。蜜蜂是最知趣的,成群结队而来,在花间嗡嗡作响,采撷着春天的甜蜜。乡人也来采槐花,回家蒸做槐花饭,酿做槐花蜜,那清香能从舌尖一直渗到心尖。

林子深了,便成了生灵的乐园。斑鸠在枝杈间筑巢,野兔在灌木中穿梭,刺猬蜷缩在落叶堆里安眠。最多的是鸟雀,叽叽喳喳,从早到晚开不尽它们的讨论会。偶尔还有獾子、黄鼠狼之类,夜深时悄悄出来活动。这片人造的林子,如今成了自然的寓所,各种生命在此和谐共处。

我曾在槐林中遇见一位老农。他抚摸着粗糙的树干,像抚摸老友的脊背。“这些槐树啊,”他说,“比我的孙子年纪还大哩。”他指着远处的一片麦田:“没有它们,哪来的这些粮食?”又指着林间跳跃的麻雀:“没有它们,哪来的这些活物?”最后他拍拍自己的胸膛:“没有它们,我们可能早就搬走了,这里还是沙漠呢。”

槐树不语,只是静静站立。它们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从荒芜到丰饶,从死寂到生机。它们的根须在地下交织成网,牢牢抓住土壤;它们的枝叶在空中张开成伞,温柔地保护着大地。它们不曾说话,却诉说着最深刻的生态哲学——人与自然,本可以如此和谐共生。

临西的生态林告诉我们:治理自然,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是要理解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我们学会与自然和平共处,自然便会以百倍的丰饶回馈我们。这片槐树林,不仅是防风固沙的屏障,更是人与自然和解的见证。

如今站在槐林中,但见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光点,听风过林梢发出细语呢喃,闻空气中混合着泥土与槐花的清香。这片土地曾经伤痕累累,如今已然愈合,并且在人类的善意呵护下,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临西的槐树林静静地生长着,它们不争不抢,却改变了天地;它们不言不语,却讲述着最动人的生态故事。在这片人与自然共同书写的绿色篇章中,每一棵树都是一个大写的字,每一片叶都是一个生动的标点,连缀成一部永恒的生态史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