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墙与西水关
西城墙与西水关
周家翼
记得小时候,嘉定的西城楼与它的城门洞还在。从中下塘街出发经过八大王庙门前北首的庙泾桥、进入人民街向西就可到达城门口。
当时,城门外那里是一片花岗石铺就的开阔地。西南面有一家理发店、在城墙西及环城河东岸往南,经过一座南北走向横跨练祁河的石板铁栏桥,也住有许多人家。有一个姓常的同学就住在那里;北面分别是弹棉花店与车行。在城墙西沿着环城河东岸往北,也有不少不多的人家往在那里。
从正面一直往西走经过西门吊桥,就进入西大街的区域了。
过西门吊桥往南经登云桥,在西下塘街路口上曾经有过一家煤球店。可别小看了这些小小的黑玩意。在当时,居民既要凭户口定额发票又要排队才能购买。开门七件事,黑的煤球与白的大米一样,每户人家都少不了。因此印象特别深,值得专门提一提。
爬上城楼,在上面可以随意往东南西北方向看风景。虽然比不上登上州桥七层金沙塔上往下看那样可以一览无遗。
城楼上往东西方向的视野很宽,因为,当时的房子不高不矮,一般都是古色古香的砖瓦房。东面是人民街,两侧是民居,西面是西门吊桥。
站在城楼上,似乎还可以从风风雨雨中回忆起当时“嘉定三屠”前后一只只难忘的故事。可以看到城墙的前前后后。由此向南北延伸,高高的、长长的,虽无法与宁海的古城墙、更无法与京城的八达岭相媲美,但江南一个小县城,能有如此规模的古建筑,除了感慨劳动人民的伟大以外,足以证明嘉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往南朝中下塘街看相对比较美。西城墙与西水关就紧贴在八大王庙身后(西首),可以看到庙南的中下塘街上的民居(住着陶、陈、周、秦等户人家)。庙前的两棵银杏树因为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则更是醒目。
那时爬到西南城墙上可以采下用来喂蚕宝宝的柞树叶,甚至还可以看到墙脚下的一个榨油坊,不穿衣服的清一式男工在里面辛苦作业。
与城二中的老校友回忆起,勤工俭学时除了下乡劳动以外,大家还在城墙西的空地上冒着严寒,赤着脚踏过砖坯泥;按学校员工指令将不少墙砖用手推车搬到学校里去填猪棚。这些墙砖都是用石灰与糯米粉砌成的,很牢撬都撬不开。做那个时候的学生确实不容易。
站在城门上往北看,其北段的城墙上还有一座敌台。脚下都是一些不高不矮的房子。
可惜的是,如今的西城墙与西水关就只有这一点点遗痕了。如何加强文物保护、如何利用与发掘现有资源、写好西城墙与西水关这篇大文章,看来确实是刻不容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