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隼的头像

李隼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10/23
分享

境界与意境平议

中国古典诗词(也包括现代仿拟作品)的研究涉及到三个领域:创作—鉴赏—批评。没有创作就会枯竭,没有鉴赏就会抑美,没有批评就会迷失。鉴赏是推动诗词创作和批评的必要一环。因此,区分鉴赏的两大元素——境界与意境,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当前复兴期的古典诗词创作和批评的研究,具有积极和实际的意义。

境界与意境,前人有不同看法。如境界与意境统一论、境界与意境交叉论等等,向来比较模糊。

提出以“境界”来解决中国古典诗词鉴赏问题的是王国维。

他说,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全集》第1卷2010:463)严沧浪即南宋严羽,自号沧浪逋客。阮亭即清王士禛,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著有《池北偶谈》。

而强调意境的也是王国维。

他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史》第12章)”意境即指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景和事,情沁读者之心脾,景在读者之耳目,事如出读者之口。意境指的是作品。

境界,王国维没有像意境说得那么具体详明,但从《人间词话》中可以知道,他说的境界,如“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第1则)境界指的是作者。

为什么说境界指的是作者呢?还有一证: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 《蝶恋花》) 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 《蝶恋花》) 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 此第三阶级也。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全集》 第14卷2010:94)这是《文学小言》里的话,到《人间词话》又把“阶级”改为“境界”,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为学“三境界”。既然是为学,当然指的是人,在文学领域也就是作者。

探求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背景,对于境界的定义,以及境界与意境区别,具有参考价值。近译学界有学者指出,王国维所言“境界”一词,在《人间词话》之前,见于他的《日本地理志》《教育学》《法学通论》等翻译作品。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教育学》。译语“境界”内涵为状态或阶段。王国维其他作品中“境界”用语,则转而指人境界的高低。(《境界说在王国维诗词英译中的解读与应用》第二章2024:44)这个论断,在社会语言的大众语中也有其证。比如,说人的品格高低,只能说有境界没境界,而不能说有意境没意境。反之,在学术语言的批评语中,比如,说诗词只能说有意境没意境,而不能说有境界没境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境界与意境问题,从源头的解读上,取得了最关键性的突破。

境界指作者,意境指作品。既如此,那么在进行诗词鉴赏的时候,应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呢?

王国维注重作者。比如,梅圣俞《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刘融斋谓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余谓冯正中《玉楼春》 词,“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永叔一生似专学此种。(《全集》第1卷2010:467)

刘融斋即清刘熙载,刘熙载号融斋,著有《艺概》。梅圣俞即北宋梅尧臣,梅尧臣,字圣俞。“落尽梨花春事了”,语出梅尧臣 《苏幕遮·露堤平》。“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是指秦观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芳菲次第长相续”,语出冯延巳《玉楼春·雪云乍变春云簇》。“永叔一生似专学此种”,是指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讨论词学的继承性,从梅尧臣到秦观,从冯延巳到欧阳修,王国维强调的是创新,是作者的意识,而不是技术。当然,这个大前提必是大词人。

王国维也欣赏具体的作品。比如,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全集》第1卷2010:463)“细雨鱼儿出”语出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落日照大旗”语出杜甫 《后出塞五首(其一)》 。“宝帘闲挂小银钩”,语出秦观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雾失楼台”,语出秦观 《踏莎行·郴州旅舍》。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王国维看重的还是作者的视角,而作品画面的大小,并不意味着作者境界的优劣。潜台词就是他们都是有境界,有高格,自有名句的作者。

境界与意境为主客关系,无前者即无后者。对于古典诗词或现代仿拟作品的鉴赏,既要有时代性、全体性,就不能只研究意境,而不研究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国维著. 宋元戏曲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116.

[2]王国维著, 徐调孚校注. 人间词话[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3.

[3]谢维扬, 房鑫亮主编. 王国维全集(第1卷)[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 463、467.

[4]谢维扬, 房鑫亮主编. 王国维全集(第14卷)[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 94.

[5]徐军著. 境界说在王国维诗词英译中的解读与应用[M].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24: 44.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