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是一棵松树,苍劲挺拔,直指苍穹。四周低树环绕,愈发显出它的高大来。人们每每走过,总要驻足仰望,神色间便不自觉地肃穆起来。这松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张爱萍将军在扬州邗江县方巷大队蹲点时亲手栽下的,故而得名"将军松"。
松树无言,却自有其声。风过处,松涛阵阵,似在诉说些什么。我站在树下,仿佛听见它在讲述那些艰苦岁月里的故事——将军如何与方巷百姓同甘共苦,如何带领他们创造奇迹。松树的枝干笔直向上,将军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光明磊落?而今人站在树下,不免要生出几分追思来。
松树之所以长得这般高大,是因为它根扎得深;将军之所以能为国为民建立功业,是因为他与百姓血肉相连。一九六五年九月至次年四月,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上将来到方巷蹲点。初到时,当地的贫困景象令他寝食难安。他挽起裤腿,踩着泥泞,走村串户。五保户汤奶奶缺棉被,他便从自己床上抽出一条送去;社员许兆庆家住危房,他亲自帮着搬土坯;柏宏兰生病,他让夫人送去二斤红糖。这些小事,桩桩件件都刻在百姓心里。
将军治贫,先从思想入手。田间休息时,他常取出粉笔,在地头黑板上写字,教社员认读。他深知,要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须得先解决"为何干"的问题。而后,他又带领大伙兴修水利,发展副业,从根子上解决"如何干"的难题。短短八个月,方巷面貌焕然一新。他创造的"方巷经验"不胫而走,一时传为美谈。
方巷地处扬州北郊,西接甘泉山,东滨邵伯湖。这里半岗半湖,土质贫瘠,水源匮乏,旱涝频仍。十二个生产队,三百六十五户人家,一千四百九十五口人,生活极为困苦。许多人家一年只有半年粮,人畜共居一室者亦不罕见。面对如此境况,将军写下四句话作为工作准则:"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战斗精神,火热的阶级感情,严谨的科学态度。"他召集庄稼把式和能工巧匠座谈,找出致贫根源,共商致富之策。
将军的一生,恰如这松树般经风霜而不改其志。无论是在大漠深处主持"两弹一星"工程,还是在特殊时期遭受不白之冤,亦或是在农村基层带领百姓脱贫,他始终抱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环境再变,他为国为民的初心从未动摇。
一九六六年春,方巷大地一派生机。麦浪翻滚,葵花向阳。将军见此景象,欣然赋词:"东风浩荡,红日照方巷。绿波滚滚千重浪,葵花朵朵向阳。劲松挺立根深,红梅怒放报春。不管狂风暴雨,共产大道飞奔。"词中"劲松"一句,不正是将军自身的写照么?而"不管狂风暴雨"云云,则道出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
如今,将军已逝,松树犹存。它挺立在那里,仿佛一座无言的丰碑。人们从它身旁走过,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松涛声中,似有将军的谆谆教诲;树影婆娑处,恍见将军的音容笑貌。这树,已不仅仅是一棵树了,它成了某种精神的象征——那种扎根人民、顶天立地的精神。将军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就像这松树一样,永远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荫庇着后来人。
松树常青,精神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