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维圣的头像

李维圣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8/01
分享

《扬州镜像:现代性批判、文化守护与转型智慧的三重奏》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一座城市像扬州这样,因一本书而引发持续的文化论争。上世纪三十年代,《闲话扬州》的出版掀起了一场超越地域界限的思想碰撞,易君左的尖锐批评、曹聚仁的温情辩护与朱自清的理性平衡,共同构建了中国知识分子认知传统城市现代转型的三种典型范式。这场看似关于城市形象的争论,实则是中国文人在现代化浪潮中寻找文化定位的精神投射,其思想价值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一、现代性审视下的城市解剖

易君左笔下的扬州呈现出一幅令人警醒的图景:破败的桥梁、混乱的街道、卫生堪忧的居住环境,这些写实描写将这座历史名城从唐诗宋词的浪漫想象中拽出,置于现代性的无影灯下。他对扬州人"皮包水""水包皮"生活方式的批评,实质上是工业文明时间观念对传统生活节奏的质询。在《闲话扬州》中,"几个结实的钟头"被耗费在茶楼与浴室的描写,暗示着作者对效率至上的现代生产伦理的认同。

值得深思的是,易君左的批评视角蕴含着建设性的文化自觉。他对"乌烟瘴气的扬州城"的批判,对"烟鬼"充斥街头的描述,虽然措辞激烈,却体现了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知识分子担当。这种看似无情的解剖,实则是希望传统城市摆脱历史包袱的急切呼唤。在郊外发现的"最甜蜜的爱情",恰恰透露了他对这座城市潜能的期待。易君左的书写代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批判精神——只有直面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

二、文化记忆中的精神原乡

与易君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曹聚仁充满诗意的扬州想象。这位未曾踏足扬州的文人,从《芜城赋》和《清明上河图》中重构了一座文化乌托邦。他讥讽易君左观点"浅薄无聊"的背后,是对历史文化价值的坚定守护。曹聚仁主张"重作《清明上河图》"的呼吁,展现了中国文人在时代变革中对文化根脉的执着追寻。

这种浪漫主义的城市叙事并非简单的怀旧,而具有深刻的文化修复意义。当曹聚仁将扬州与鲍照、张择端的艺术世界相连时,他实际上在为快速现代化的中国保留一方精神净土。他著名的上联"易君左闲话扬州,引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以文人特有的机智展现了文化自信的姿态。这种对城市文化基因的坚守,在全球化语境下愈发显现其前瞻性——一个民族的现代化进程若失去文化主体性,终将成为无根的浮萍。

三、理性平衡中的转型智慧

朱自清的介入为这场论争注入了宝贵的理性之光。他在《人世间》的信中指出:"(易君左)那本书将扬州说得太坏,曹先生又未免将扬州说得太好了。"这种辩证思维展现了成熟的知识分子立场。在《我是扬州人》等文章中,朱自清既表达对故乡的深情,又不回避其现实困境,这种"爱而不溺"的态度,为中国城市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健康的心态范式。

朱自清的价值在于他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结合点。他既理解易君左批判精神的历史必要性,又认同曹聚仁文化守护的现实意义,这种包容并蓄的智慧,正是当代中国最需要的精神资源。在他看来,扬州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固守过去或全盘革新,而在于如何在变革中保持文化身份的连续性。

四、扬州镜像的当代启示

扬州作为大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从唐宋繁华到近代式微的历史轨迹,浓缩了中国传统城市的集体命运。三位文人的不同书写,恰似多棱镜下的城市影像,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认知图景。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样面临着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多重挑战。北京在"首都功能"与"古都风貌"间的平衡,苏州在保持园林特色与发展新兴产业间的探索,都在延续着这场未完成的现代性对话。

重新审视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正能量思维:易君左的批判精神推动我们保持清醒,曹聚仁的文化坚守提醒我们不忘根本,朱自清的理性智慧指引我们寻找平衡。这种多元共生的文化心态,对于当下正在经历剧烈城市变革的中国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扬州的故事仍在继续。今天的扬州,既保留了"绿杨城郭"的诗意景观,又培育出新兴的现代产业,正在书写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新篇章。三位文人的思想遗产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凝固在历史中的辉煌,而在于持续不断的自我更新能力;不在于回避问题的怀旧想象,而在于直面挑战的勇气与智慧。这或许就是扬州镜像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始终保持文化自信与变革勇气的辩证统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